回憶個人從事反對運動的種種經驗,再觀察2004年總統大選後抗爭實況,兩廂之 間竟有許多類似事件和場景,這就是為什麼筆者決定著手紀錄從320到520間抗爭 民眾經歷的主要因素。
4月23日下午,黨外時期的老友于良騏第四度打電話給我,遊說我紀錄廣場抗爭 過程。由於,我內心掛記這些年社會不安的情緒,也「不好意思一再拒絕老友 的邀約」,於是,在和平東路一家咖啡店與于良騏碰面。跟他聊了一個多小時 後,不忍斷然澆熄老友對抗爭民眾的熱情,決定自己到現場去看看!于良騏聯 絡那幾天在廣場上認識的「路人甲」。路人甲約我們在國民黨中央黨部地下室 餐廳碰面。說實話,聽到「國民黨中央」,二十幾年前的恐懼陰影,仍然隱約 讓我在心理及身體都產生不自覺地緊張!
晚上八點左右,國民黨中央黨部燈火通明,但是,空無一人。只在門口有個警 衛舉個手,向我們打招呼。地下室餐廳放了二十幾張大圓桌,只有一張圓桌坐 了兩位男士、兩位女士!
壯碩黝黑的「路人甲」中等身材,手上拿著紙筆,笑呵呵地迎向我們。他介紹 了在場的人──清瘦白晰、知識份子模樣的「路人丙」,長相秀氣的聞小姐, 以及動作俐落的文麗梅小姐。一夥人就圍著圓桌聊天。在一個多小時的閒談中 ,幾乎都是「路人丙」及「路人甲」在「講故事」。我除了偶而提出一兩個問 題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看到他們神采奕奕地聊到,某場 抗爭曾經如何地堅守陣地不肯退讓,或是懊惱地談到,某一次被迫放棄繼續前 進的經歷,我感受到眼前這幾位「藍軍支持者」所散發的正直、真誠、強韌的 特質,與我過去熟悉的黨外民眾竟是如此地相似!當然,這個時候,我還是與 其他許多人一般,把他們歸類為「藍軍」!
當我們告辭出來,路人丙也隨後走出來。當晚略有寒意,也起了風,黨部前人 行道上相當陰暗。我隨口問路人丙是否要回家?「我是中正紀念堂的『原住民 』,除了昨天回過家換了一次衣服,從320以來,我都一直待在廣場。」「你 的工作怎麼辦?」「我已經失業兩年了。昨天(從廣場上)第一次回家,除了 換衣服,還有拿錢,從320以來,身上帶的一千七百塊都花光了。」我訝異地問 :「怎麼可能只花一千七百塊?」「這兩年都靠老婆賺錢養家,也不好意思回 家拿錢。」我好奇地問:「難道你到現在都沒洗澡,換衣服?」「我同學送了 我一套盥洗包。要洗澡就到南京東路他的公司,順便洗衣、烘衣,再回到廣場 。」我不好意思再「拷問」這位文質彬彬的「失業男子」,一夥人便分道揚鑣 。
與這四位令人尊敬的抗爭民眾會面過後,我決定接受于良騏的邀請。後來才知 道,他們四位雖然從320就參與抗爭,但彼此之間並沒有交流。328凌晨挨「藍 盔」保警打,還撿起地上沒了旗桿頭的大面國旗揮舞抗議的文麗梅與聞小姐一 直都待在中山南路口的「國旗隊」。只「觀察」,「要看看藍軍究竟還有沒有 希望」的路人丙,「從不參與任何團體或小圈子的討論」;423當晚的聚會, 他還是臨時應廣場上偶有對話的路人甲之邀而來。我與這幾位採單兵作戰的抗 爭民眾,除了採訪之外,也沒有任何來往。他們只知道我在文化大學教書,是 日後透過與採訪學生的交談,才知道我的名字。
這也是我撰寫抗爭紀實過程中,所感受到的另一種感動:在廣場上餐風露宿, 待了整整兩個月的抗爭民眾,清楚地「感覺」到被當政者、當權者背叛,抗爭 過程中,幾十年來曾讓台灣社會感到恐懼的政治迫害也不斷出現。但是,他們 依然無所畏懼,堅持不懈,甚至願意相信素昧平生的人可能存有的善意。雖然 ,他們的行動並未經過討論與思考的沈澱,但是,大部分抗爭民眾都願意傾全 力將抗爭理念擴散出去!
開始採訪的時間距離520不到一個月,採訪人員又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社會意 識與熱情,才能勝任參與這個工作。第一批有意願的學生訪員中,確有幾位具 備參與的熱情;但是,回去跟同學討論後,對於筆者的「政治動機」產生疑慮 ,打了退堂鼓。
感謝曾參與學運的陳福裕,為我們找到幾位願意參與的學生。感謝于良騏在 520以前,每天在廣場陪著採訪學生,以防止發生任何意外。也感謝某位不願 透露姓名的公立大學商學院教授、公關公司負責人、以及科技界聞人等三位朋 友,支持採訪以及一些相片使用所需的稿酬。由於本書進行的時間與人力俱不 足,特別商請筆者在淡江大學英文系的老友林明秀為本書進行編輯工作。感謝 這位向來宣稱自己「有想法,沒熱情」,卻又批判力道十足的「最佳益友」, 她雖然已經移民加拿大,仍然同意透過電子郵件,以她多年來翻譯和處理文字 的經驗,修改我的用字遣辭,檢驗我的文思脈絡;更感謝她的是,為了符合「 市場」要求,在本書出版前,她又將本書原本鉅細靡遺的20萬左右的字數,絞 盡腦汁地刪成了目前的版本。當然,她的越洋參與也透露出:她對自己成長的 地方有著她宣稱「沒熱情」的關切與期待!筆者也特別感謝文化大學大傳系五 年級學生韓上棆,全程參與採訪編輯工作。由於韓上棆敬業、細心、又肯「聽 從」老師(筆者)的要求,每天在廣場上進行實地採訪,並給予筆者提醒與批 評,這本紀實才能夠順利進行兩階段的撰寫工作。當然,在更翔實的這次版本 中,筆要特別感謝許多攝影記者朋友的支持,如果沒有他們在第一線上堅持不 退地捕捉真實情境,這本紀實的豐富性,勢必無法達成。
以日誌形式呈現抗爭紀實,期能詳細捕捉抗爭群眾的廣場經驗、生命力及其中 微妙的轉折。每篇紀實中所採用或引用的採訪稿或媒體報導,均於最後一行括 弧內列出撰寫人名或媒體名稱。列名表示出現的先後順序。凡是以化名出現的 抗爭民眾,筆者在首次會以「」表示之,後續不再另標。受訪者接受採訪時, 因有所顧慮會與我們商定化名;當他們看到紀實內容,就可看出我們的運用脈 絡。
本書撰寫的來源,為每篇從千餘字到萬餘字不等的144篇訪問紀錄而來。發起、 主持撰稿及編輯都屬義務性質。這本紀實要呈現的是2004年三月二十日中華民 國第十一屆總統選舉投票日,到五月二十日上午總統就職典禮的過程中,屬於 台灣人民抗爭的記事。其中,有血淚斑斑的個人遭遇、相互扶持的人際溫暖、 甘心情願的無私奉獻;也有許多抗爭民眾試圖透過自力救濟,盼能改變社會現 況的努力。當然,這其中也摻雜國際政治的現實干預、台灣歷史的制式殘餘, 以及抗爭群眾在父權文化意識中彼此斲傷的遺憾。
站在台灣人民的角度出發,這本紀實想要強調的是:歷史是由有思考與行動能 力的人民所創造出來的,只有創造歷史的人,才有獲得聚焦的資格。筆者的敘 事過程,難免有主觀的詮釋觀點,但這也是「歷史」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觀」 的應然與必然!
受到抗爭民眾相互扶持、照顧的感召,我們決定將全部版稅所得,捐給新竹縣 尖石鄉位於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的「司馬庫斯部落」。「司馬庫斯部落」在 1979年才有電力供應,1995年才有聯外道路。四年前,在部落長老Yuraw(重 音在後)等的主持推動下,發展「採取合作而不是競爭」,以觀光業為主, 以農業為輔之互助合作社型態的社會組織。今年司馬庫斯進一步登記為民間團 體,讓「土地共有、基金共享」,正式建立組織,成立大會。聯合報報導,大 人每個月有零用金,幼兒和老人照顧,族人從小學到大學學費,全部由部落共 同基金負擔。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享有照護制度,醫療補助等等。部落目前有 135位族人,共廿二戶。其中一戶人家因開辦民宿,尚在觀望未加入外,其他 族人都加入了共有制。十八歲以上至六十五歲以下的會員,共五十人。Yuraw 說,五十名會員各有不同職司,有的種水蜜桃,有的做山地綠化工作,有的做 餐廳工作等等。若有事可以請假,曠職一天扣四百元,每位會員每月可領一萬 元零用金。
八月初,經政大老師馮建三建議,便已確定將本書版稅全部捐給「司馬庫斯部 落」。那時,新竹縣尖石鄉尚未遭受颱風摧殘。Yuraw說,直到九月八、九日 ,才恢復電力,「沒有聯外道路,我們現在連觀光業都沒有了。」司馬庫斯 族人並沒有因而離開家鄉。到了九月中旬,他們運用傳統方式搭蓋「竹屋」, 替小學興建教室,鄉公所聯絡熱心盡責的老師,每天走到山上竹屋去教導孩子 。「我們祖先早就告訴我們,隨時要儲藏一整年的小米,以備不時之需。我們 現在的生活其實更靠近祖先的生活方式!」
感謝「司馬庫斯部落」接受我們微薄的版稅。佩服他們不讓貧富不均造成後代 子孫遺憾,佩服他們為維持自主性所做的努力!能夠有機會支持這群勇敢的台 灣人,重建台灣的尊嚴與希望,是我們莫大的榮幸!
SOURCE: 遊走…觀察…紀錄… http://blog.roodo.com/torrent/archives/75273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