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痛風與高尿酸患者的飲食治療
2008/04/02 21:56:34瀏覽8388|回應0|推薦7

痛風與高尿酸患者的飲食治療

風濕過敏免疫科兼任主治醫師 余光輝

尿酸過高不等於痛風

痛風是尿酸過高引起的疾病,尿酸則為嘌呤(即普林,purine)代謝的最終產物。嘌呤和嘧啶(pyrimidine)就是合成生命遺傳物質DNA(去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的重要原料。體內嘌呤可由外來食物分解或體內自行合成,嘌呤經過氧化代謝產生的尿酸主要是由腎臟和腸道排出,每天的尿酸生產量和排泄量是維持一定的平衡,如果生產過剩或排泄不良,就會使尿酸堆積在體內,造成血中尿酸過高(即高尿酸血症)。它需要經過一段很長時間,才會有第一次痛風關節炎的發作,這時候才開始稱之為痛風(gout),在從未有過關節炎發作者,只能稱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a),它只是一種生化上的異常,只要注意飲食或找出原因矯正,尿酸值可能會回復正常,而痛風則是一種疾病狀態,如果沒有治療通常會有痛風石出現,兩者處理方法也不相同,故不可混為一談。

找出致病的原因

痛風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根據估計有5%的國人(約100萬人)血中的尿酸值過高,但絕大多數沒有任何症狀,只是抽血時偶然發現血中尿酸偏高,其中也只有 1︳10會得到痛風,其餘則終其一生都沒有任何症狀。而且尿酸過高也不會馬上得到痛風,它和尿酸濃度高低及累積時間長短有關,一般而言尿酸值越高或持續時間越久,越容易得到痛風,尤其每100C.C.血中尿酸持續超過9毫克者(相當於自動化學分析儀測量的9.510毫克),約有7090%的機會得到痛風,應及早加以防治。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除了痛風之外尚有許多其它疾病或情況會引起尿酸偏高,例如某些藥物、肥胖、腫瘤、血液疾病或腎臟機能不佳等,這些因素去除後尿酸值可能回到正常,因此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請醫師找出尿酸過高的原因,再決定治療的方向。

正確診斷最為重要

痛風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因此正確的診斷是治療的第一步。根據調查,痛風在急性關節炎發作時抽血,約有30%尿酸值是落在正常範圍之內,但只要繼續抽血追蹤檢查尿酸值幾乎都會高起來。反過來說,血中尿酸過高的人不少,有關節疼痛不一定是痛風,應請醫師診治,以免誤診及治療。此外尿酸在體內是一種動態平衡,每天尿酸值可能不同,因此若有疑問者,應多測量幾次,以判定是否真正尿酸過高。

無症狀高尿酸血症的治療

從未有痛風關節炎發作的高尿酸血症患者,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但如果尿酸持續過高,就要找出原因及開始注意飲食,如有相關疾病如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等也應加以一起治療。

飲食控制的重要性

痛風是先天遺傳基因(體質)及後天飲食環境兩個因素共同造成的疾病,若無遺傳痛風體質(不一定要有痛風家族史),則不易因飲食過度而引起痛風,但若有尿酸過高現象,則可事先透過食物控制來減少或避免痛風的發病,尤其是那些有痛風家族史及持續尿酸過高的高危險群,更應從小開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治療的原則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在民國79年統計發現,約一半的痛風患者,在急性痛風發作前有誘因存在,其中以啤酒為最重要原因(佔60%),其次為海產(18%)、內臟食物(14%),而豆類製品則幾乎很少引起發作,同時根據台灣、日本及美國學者測量各種豆類的嘌呤含量也不太高,因此可以推翻民間誤傳痛風不可以吃豆類的說法。另一個間接證據是,常吃豆製品的出家人也很少得到痛風。

飲食調整建議

    維持標準的體重:若體重過重應慢慢減胖,不宜快速減肥或斷食,以免因細胞大量崩解產生尿酸而導致痛風發作,減重以每月減輕1公斤以內為宜。 在醣類方面:所有五穀根莖類皆可食用,蔬菜類除曬乾的香菇、紫菜不宜大量食用外,如豆芽、豆苗皆可食用(請參考食物選擇表),水果則無禁忌。 在蛋白質方面:對含有高嘌呤的食物如內臟、魚類(海參、海蜇皮除外),宜減少攝取。 在油脂方面:由於高脂肪食物會抑制尿酸排泄,在急性痛風發作期需避免大量使用。 酒精:酒精在體內會代謝為乳酸影響尿酸排泄,並且本身會加速尿酸的形成,故患者須禁酒,尤其是啤酒最容易導致痛風發作,應絕對禁止。咖啡及茶則無限制,多喝水份則可以促進尿酸排泄及預防尿路結石。

    總而言之,啤酒、內臟及海鮮最好不要攝取,至於豆類根據各方面研究顯示是可以適量食用,除非它確曾引起你的痛風發作。

    雖然痛風是一種慢性病,只要正確的處理,99%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療。有人聽到尿酸過高就嚴格的限制飲食,因而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有人則置之不理,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過猶不及都不是正確健康的態度,唯有耐心調整及長期追蹤才是成功治療的不二法門。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e010888&aid=174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