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內有影片】糖廍文化園區與台灣北部糖業歷史探索
2023/11/07 20:02:04瀏覽151|回應0|推薦5

踏入糖廍文化園區,即見西側蔗園旁之地下停車場出口牆上一首〈糖廍之歌〉,道盡此地自日治時期迄今之經濟型態轉變。然多數人對台灣糖業發展之認知,僅局限於中、南部與東部平原地區。

然北部早期亦有糖廠,如此處前身即為北台灣第一家新式製糖廠「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之「臺北製糖所」,啟用後,直至太平洋戰爭末期廢止。由國民政府接管後,改隸臺灣糖業公司第二分區,並於1947年改設為「萬華倉庫」,2003年由臺北市政府指定三棟倉庫與古月台為市定古蹟, 2011年再度更名為「糖廍文化園區」。

筆者翻閱台灣糖業發展史料,大多描述台灣自荷蘭統治時期,即開始招募漢人與引進牛隻種植甘蔗;清領時期大量私人糖廍出現,《噶瑪蘭廳志、卷四》中亦記載「雍正八年,總兵王郡奏,奉旨准恩給營中恤賞銀兩。......概就台郡購買田園、糖廍、魚瘟等業,各協營遴員經理,於冬成徵收稅穀糖斤稅銀。其應納各縣正課,仍依民間則例交納。所獲稅息,以六分存留營中,賞給兵丁游巡及......。」可見當時糖廍之收入,足夠充當兵餉與賞賜之用。直到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於日治時期之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12月成立,並設置台灣第一座新式糖廠「橋仔頭製糖所」於高雄後,便開始改變台灣糖業發展。

雖說自荷屬與清領時期私人糖廍盛行,但史料中諸如《裨海紀遊》、《臺海使槎錄》、《台灣府志》、《淡水廳志》與《噶瑪蘭廳志》等.....,均難以發掘台灣北部出現糖廠的確切年代,僅尋得多數地方志之內記載「貨幣之屬:蔗糖:煮蔗為之,有紅、白二種。」、《台灣府志、卷十》「舊歲種蔗,已三倍於往昔;今歲種蔗,竟十倍於舊年......。」、尤以《裨海紀遊》為最早之紀錄,但明確之年代付之闕如。

《裨海紀遊、卷上》記載「......更產糖蔗雜糧,有種必獲。地不產馬,......自正印以下,出入皆騎黃犢。市中挽運百物,民間男婦遠適者,皆用犢車。故比戶多畜牛;又多蔗梢,牛嗜食之,不費芻菽。」與〈竹枝詞〉「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龍蔥路欲迷;絪載都來糖廍里,只留蔗葉餉群犀。」。《裨海紀遊、卷中》記載「餘以採硫來居台郡兩閱月,......所以煉硫;糖給工匠頻飲並浴體,以闢硫毒;......其土官有正副頭目之分。飲以薄酒,食以糖丸,又各給布丈餘,皆忻然去。」;《裨海紀遊、卷下》記載「王師克台,倒戈歸誠......。兵丁一人,歲得十二兩,以之充膳、制衣履,猶慮不敷,寧有餘蓄?蓋皆散在民間矣。又植蔗為糖,歲產五六十萬,商舶購之,以貿日本、呂宋諸國。」

綜觀尋得紀錄而言,由《重修臺灣府志、卷五》與《淡水廳志、卷四》當中之「廍餉:一張,徵銀五兩六錢(乾隆九年新陞)」與「廍餉,乾隆九年報升二張」得知,台灣北部私人糖廍設立年代,理應早於乾隆九年(西元1744年)。直至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各機關之記載,如《台灣總督府糖業試驗所報告》、《台灣蔗作研究會報》與《台灣稅務史》等文獻......,於年份與日期之記載更加明確。

步入園區時,首見之物為取自苗栗獅潭之榨蔗石磨與蔗車裝置藝術,園區內,可見此季節之台灣欒樹、入口旁之蔗園與A棟倉庫之顏色相互呼應。而B棟前方之貨車卸貨平台則由TR磚砌成,再敷上表層水泥,月台對面靠大理街160巷20弄之側,則展示糖業鐵路車輛,由原溪湖糖廠843號日立機車頭、平車、蔗箱車與守車組成之列車。

A棟倉庫為糖業文化展示館,內有常設展,介紹此處歷史與產業發展軌跡,並有兩位志工於內部值勤。館內採「迴遊式設計」,入內後無論自左或右參訪,均可返回同一入口。

接下來,就請和我一起跟著影片,走訪一趟「糖廍文化園區」,看看此處的糖業發展相關歷史資料!

#台北市

#萬華區

#大理街

#糖廍

#糖廍文化園區

#糖業發展

#歷史

人生,不就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組合而成。
故事,通常可以從微小的細節中受到感動。

我是「高級水電工」,也是華語導遊/華語領隊,
就讓我們一起共同體驗人生、體驗感動。

聯絡方式:https://www.facebook.com/tours4sweethome
加入好友

【版權宣告】 版權屬瑞奇所有,歡迎非商業用途轉載,並請於轉載文章之中註明原始出處,否則即視為侵權行為!


free counters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ickyshiu&aid=18005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