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戰爭畫師的筆觸
2008/06/05 02:44:14瀏覽3276|回應2|推薦64

本書內容描述的塞爾維亞(Srbija)與克羅埃西亞(Croatia)地理位置,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和信奉天主教的克羅埃西亞原本同屬南斯拉夫聯邦,後來由於種族與信仰的不同而發生戰爭。

讀完「戰爭畫師」這本書,腦袋浮現的盡是沉重無法釋放的負擔,唯一能做的恐怕只有長長一嘆,人類永遠擺脫不了同樣的宿命,不知是否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催情劑是─戰爭??無論哪一種形式的戰爭;商場、戰場或情場。
提到西班牙,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影像是什麼?? 熱情洋溢的佛郎明哥舞蹈、血腥刺激的鬥牛、充滿創意的達利建築、似懂非懂的畢卡索圖案.......,這個在大航海時代曾經叱剎風雲不可一世的海上霸主,曾經海上揚起的風帆可以遮蔽地球七大洋的每個角落,曾經四處拔劍只為捍衛教廷無上權威,曾經從新大陸滿載無數黃金白銀築起上帝不朽的信仰,如今這位老水手早已腳步蹣跚,只能捲起海風浸透的船帆,緊握虔誠禱告的十字架,靠著販賣昔日輝煌的歷史度日,追憶帝國殖民時代睥睨四方的風采自娛。說起流著西班牙血統的小說或文學,每個人也一定不會忘記唐吉訶德這個名字,但除了這個名字以外,在台灣一直很少見流著西班牙血統的文學小說,在台灣的書店中尋找翻譯自西方世界的小說似乎都不脫美國、澳洲或英國等英語系國家的範疇,想找其他國家的文學作品,是一種難度頗高的尋寶遊戲。沒辦法,畢竟英語在台灣是主流,好像在台灣人腦海中所勾勒的經緯度上世界只有美國、因為哈日、韓劇及反中,還多了日本、韓國及中國這幾個國家,其他彷彿在地球上都不存在似的。所以在好萊塢電影中全世界的人都講英文;甚至外星人都是;大家也都習以為常不會覺得奇怪,試著往好處想,套句北京奧運的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也許是最早達到世界大同境界的夢想吧。只是如此單調的思想近親繁殖結果,恐怕會讓人逐漸喪失創意的基因。記得幾年前有一本翻譯自西班牙作家─ 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Arturo Pérez—Reverte﹞的作品─大仲馬俱樂部(我懷疑是從西班牙文翻譯成英文版,再從英文版翻譯成中文),讓我對這位來自西班牙的作家著迷不已,但除了這本之外似乎就再也沒有看到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了(在台灣的書店我一直想找卻找不到,即使是英文版也付之闕如,如從Amazon網路上訂購,再從美國運到台灣,價格會讓人心頭淌血,但上個月去泰國曼谷出差,剛好在world center購物中心逛了一家書店,只是無意間問了一下,說巧不巧還居然有,找到其中的幾本,每本價格才折合台幣四百多塊錢,讓人喜出望外,於是就買了幾本回來,花點時間就當作練習英文好了),今年台灣的出版社不知為何突然又對這位作家重新燃起了興趣,最近除了推出其早期作品的<<法蘭德斯棋盤>>之外,也出版了這本讓人看完後有著複雜情緒的佳作─「戰爭畫師」。

「 戰爭畫師」敘述主角─ 「安德列斯.法格斯」是個戰地攝影記者,他在記者生涯裡,從東南亞的越南、柬埔寨、中東的黎巴嫩、伊拉克、非洲的厄利垂亞、安哥拉、莫三比克、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尼加拉瓜、歐洲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賽普勒斯歷經每一個殘酷的殺戮戰場,接觸到各種慘絕人寰的悲劇,沒有開端也沒有結束的旅途,戰爭中每個泯滅人性的故事在他眼裡最後瞬間只剩下光圈與快門的冰冷數字符號。他對戰場上殺戮的影像從不忍、習慣、麻木,最後而大澈大悟。退休後他到西班牙海邊買下一個廢棄的崗哨塔,準備拾起畫筆在牆壁上為他所領悟的戰爭本質作畫,透過線條與色塊描繪出他對戰爭殘暴的澈悟與殺戮圖像。

另一主角─「伊柏.馬克維奇」是巴爾幹半島前南斯拉夫聯邦下的克羅埃西亞人,職業是技師,他妻子是塞爾維亞人,原本平凡幸福的家庭在南斯拉夫解體後,各加盟共和國開始相互殺戮,「馬克維奇」被克羅埃西亞政府徵召從軍。在某場戰役中他所屬的部隊被擊潰,這群殘兵在逃散的過程中巧遇了主角─「法格斯」,「法格斯」一時興起將這群戰敗、潰逃、疲憊、緊張的神情用相機拍下,他選擇了其中第三張茫然的臉孔─「馬克維奇」,因為這張生動的照片讓「法格斯」成名獲獎,而「馬克維奇」後來被俘,也因為他的照片有名而得獲釋放生還;但他返家後卻發現,諷刺的是正因為他的照片出名,他的妻兒就淪為塞爾維亞民兵洩憤的對象,只因為她嫁給一個有名的克羅埃西亞人,他的兒子被用刺刀釘在牆上而死,妻子在被輪暴後慘遭切掉乳房,最後被砍掉頭顱。一張偶然而微不足道的照片始料未及地讓他獲救也讓他心死。所以他想找到「法格斯」,要把這個讓他一夕成名但也讓他家破人亡的攝影記者殺掉。一張無意間不在人生計畫中的照片卻讓每個人的命運從此走上叉路偏離了正常的軌跡,整本書描述這偶然的蝴蝶效應與因果關係。另一個次要的主角女攝影記者「奧薇朵」算是個串場的靈魂人物,只出現在「法格斯」回憶中。她偶遇「法格斯」並成為「法格斯」的情人,她理解到真實世界的虛幻無常,常常與「法格斯」對萬物的本質有著完全相反的意見,她在戰地不拍攝任何人的影像,只拍攝被毀滅後的物象,認為只有這種被毀滅的物象才是真實的,其他都是假的,頗有道家反璞歸真的味道。結果在「法格斯」拍了「馬克維奇」那張讓他得獎的照片幾天之後,不知是命運的平衡安排還是上帝邪惡的旨意讓她在南斯拉夫戰場上誤踩地雷而被炸死,結束了她如真似幻的一生,不知道這是否意味著作者也同意世間萬象的虛幻飄渺,一切是假象,最終的結局才是真實。
這本書的情節很簡單,內容大都是兩個主角站在不同角度的對話,這些具有哲理的對話也是整本書最精采、最令人反覆深思的部份,生命渾沌的法則看似無條理卻又有它規律的節奏,如果想看繁複情節的讀者可能就會感到有些枯燥了。除了這些對話之外,作者對繪畫藝術的深刻描繪也是值得一看的部份,讀完之後對西方繪畫藝術一定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夏卡爾(Chagall) 的<<酒醉士兵>>(El soldado bebedor)一個喝的爛醉如泥的士兵對比於桌上跳舞的農婦變得格外巨大,百姓生命在武力的威脅掌控下顯得渺小不堪。

偶然發生的事件,最後一發不可收拾釀成戰爭,歷史上屢見不鮮,這也讓我想起當西方媒體如CNN、BBC針對西藏事件不問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一面倒地譴責中國,偏偏又被中國人民抓到報導照片張冠李戴的錯誤及偽造照片的把柄,加上奧運聖火傳遞屢遭羞辱,百年恥辱的陰霾激起中國人民民族主義滔天巨浪,吞噬了應有的理智,這兩種不同想法的撞擊,誰也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事,西方人腦海中幻想的香格里拉是深埋於群山中的世外桃源,一切與世無爭而這樣的想像到底是否真實?? 他們無視於西藏存在的廣大農奴、貧困、文盲等問題,也無視於中國為了改善西藏人民生活所做的努力。我無意替中國開脫,他們的心態、方式有令人非議之處,但是否為了維持西方人的浪漫幻想就必須犧牲西藏人民享受現代化的教育、通訊、醫療與交通的基本需求(如果我們還認為全球化的競爭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話)?? 西方偽善的譴責中國入侵西藏,破壞西藏人的生活習慣、文化與信仰,主張中國應該退出西藏領土讓西藏人民自治,如果這是普世價值的話,同樣的標準,美國的白人應該把土地還給印地安人,紐西蘭、澳洲的白人應該把土地還給毛利人,台灣的漢人應該把土地還給原住民,問題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可能嗎??最多就是口頭上表示歉意,但要我拱手讓出我搶來的利益,抱歉!門都沒有,同樣強欺弱的鬥爭事情從有人類以來一直不曾有任何改變,未來也不會,從中古世紀包裝聖戰口號的十字軍東征開始,幾個世紀以來砲彈螺旋的膛線、飛行的拋物線將血肉軀體形成不規則的排列,網羅在血織成的紅色巨網當中,人從沒學會停止殺戮,怎不令人嘆息? 中國民族主義的高漲,不也是拜當初西方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種下的因? 中東以巴問題至今懸而無解還不是西方強權當初不顧阿拉伯世界的反對而恣意所為?? 非洲大陸各國、各部落之間爭戰未息,不也是因為當初這些白人撤出時為了能在各種族之間彼此爭鬥時候可遊走兩方坐收漁翁之利所以將各國疆界任意劃分,不顧種族分布的實際狀況而導致日後紛爭不斷,當西方強權對伊斯蘭世界不公平對待,所以給了恐怖主義充足的養分與生存空間,激進的鷹派終於發動九一一反噬,誰無父母兒女??為什麼有人願意視死如歸、捨棄一切,身上綁著炸彈粉身碎骨只為了殉道升天??間單說就是活者比死更痛苦,只是這痛苦是誰強加造成的?? 美國可以哀悼九一一死傷的平民,但伊拉克戰場上傷亡的伊拉克平民百姓,百倍於九一一,美國人又何時關心過這些苦難的平民? 當西方世界施壓恐嚇伊朗不得發展核武,但對以色列發展核武卻視而不見,怎會叫人心服?? 達佛地區要不是有發現石油、要不是中國在當地有絕對的勢力,大概西方世界也懶得關心。這些戰爭的發生是像書中那張照片般恰巧的偶然還是法則規律的必然?? 我只知道這些永遠不會中止,上帝早已不存在,人類互相鬥爭殘殺,無時無刻都在世界上的角落發生。

杜勒的作品 <<騎士、死神和惡魔>>(Albrecht Durer. Knight, Death and
the Devil.
1513),任何戰爭都有各種漂亮的口號以凝聚士氣,但無論用什麼樣的口號包裝,如何合理化戰爭行為,戰爭的本質總是不變,一名騎士義無反顧地前進,勇敢參加聖戰其背後的象徵卻是手拿沙漏,眼看生命逐漸消逝的死神與泯滅人性充滿醜陋行為的魔鬼。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ickchien&aid=1882105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1 17:11 【udn】 我還找到這個比價!戰爭 時刻 世界 英文版比價

 回應文章

■♀醫楊曉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認真好文
2008/06/26 00:17

高壓之下理性盡失....香格里拉怎可能長存, 必須心境先是香格里拉呀

鏡頭下高舉衝鋒槍慶祝的什葉教徒, 怎知道保衛國土在西方記者的權詮釋下變成好戰份子?

多少地方也被各民族原住民視為香格里拉? 這些美麗的消失, 這都得"歸功"於歷代各強權國家...尤以19-20世紀幾個戰後分贓的大國為甚


歐西里斯(rickchien) 於 2008-06-27 15:27 回覆:
說的真好,心境是香格里拉才會有香格里拉的存在。
世居斯土的香格里拉總是敵不過強權之間的對話,最後變得破碎不堪,這是命運的偶然還是必然?就像書中的那一張相片一樣,小小漣漪卻總是擴散引起滔天巨浪。

Franc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說的好,引人深思。
2008/06/06 03:06

這就是殘酷的真實與人性,不論你是否接受,喜愛,或者深惡痛絕,一切就在冥冥之中不斷的循環..

用畫作,用攝影,用詩歌,用篇章,人類用不同的型式企圖完整的呈現,或警世,或寓古諷今,或排遣憂憤,能喚醒良知,避免惡鬥,導引善念的畢竟為數不多,深受所感,洞悉真實之後,多半已萬念俱灰,悵悵然世事看淡看忘。

謝謝你介紹的書,和發人深省的感想,你執筆,我三嘆。

歐西里斯(rickchien) 於 2008-06-09 16:03 回覆:
這本書看完之後只覺得很沉重,人類一直在重複同樣的事情,真的只能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