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29 17:05:24瀏覽3508|回應8|推薦52 | |
「我親愛而不幸的繼承人:不論你是誰,很遺憾地,可以想見你閱讀我不得不寫在這兒的描述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這份遺憾有些為了我自己──因為如果這東西落到你手中,我一定是遇到不測,或許死亡,也可能陷入更可怕的處境。但我的遺憾同樣也是衝著你而來,這位我尚無緣認識的朋友,因為唯有需要如此邪惡的資料的人,才可能會讀到這封信。即使你不是我名正言順的繼承人,你也很快就會步上我的後塵──不管你是不是認為我在胡說八道,我都要很痛心地將我本人罪惡的經驗傳承給你。我不知道這樣的命運為什麼會落在我的頭上,但我希望終有一天能夠撥雲見日,找出個答案來............」 少女偶然間在父親的書房中發現了一張內容如上所述,寫給「親愛又不幸的繼承人」的字條,就像一張單程車票引領著女孩搭上了通往中古世紀的時光列車,打開歷史的蟲洞走進了有史以來最黑暗的秘密。書中人物環繞在一本中古世紀的無字天書,這本古書上刻畫了一條龍,尾巴長而捲曲,怒氣勃發,張牙舞爪並且用中古世紀常用的哥德式字母寫了一個字─ Drakulya,這個源自拉丁文字根,意義為「龍」或「魔鬼」的字。從出版商以上充滿懸疑的內容描述,就讓我欲罷不能,從此一頭栽進這中古世紀的傳奇當中。 《歷史學家》這本書大致有三條軸線,由這三個軸勾勒出的時間與空間描繪書中人物彼此生命當中交織而成的緣分,雖有些複雜但並不凌亂,第一條故事線主軸圍繞著少女的父母─保羅和海倫,兩人在一九五零年代初期的巧遇,為了解開拴住倆人彼此之間的共同交集─羅熙(即保羅的恩師、海倫的生父)的失蹤之謎,因而費盡心力尋找吸血鬼卓九勒的埋身之地和他所守護的秘密;第二條故事線則描述羅熙更早於1930年代無意間收到的一本書,透過歷史的考究與實際前往卓九勒出身地的明察暗訪,追蹤卓九勒的傳奇身影。第三條故事線則放在少女本身的冒險,從書房中看到的那張字條與父親口述的回憶,從她父親隱約帶著絲絲不安與淡淡哀傷的口吻中嗅出不尋常的氣息,也開始探索了一場追逐真相之旅,進而找出自己身世之謎。全書將虛構的小說情節,交織在詳細的史實考究當中讓人分不清真假。書中的焦點人物─卓九勒無所不在、如影隨形,走出他們所閱讀的歷史文抄中,現身在他們所拜訪的各個場所中,以及浮現在週遭人們頸部的齧痕內,企圖證明這個歷史上曾經造成無比恐慌的魔鬼至今卻依然存活,本書時間縱深標示從中古世紀到1970年代,空間橫軸遍佈法國、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土耳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不但對各國的歷史、地理、宗教、建築、文化甚至民謠詩歌等都著墨甚多,讀完本書後對這些曾經一度陌生的地理名詞將會有新的體認。 《歷史學家》不可免俗地會被拿來跟另一部暢銷小說 《達文西密碼》做比較,兩者都是炒作歷史角落的另類觀點,就我個人看法,《達文西密碼》比較通俗、節奏比較緊湊而明快,像美國好萊塢式的電影,讓人很快進入劇情,容易討好普羅大眾,但書中有些觀點總覺得有點牽強附會、斷章取義(打個比方說有點像某個檢察官的筆錄般,充斥著自說自話的觀點),例如作者對最後晚餐那幅畫中V字形構圖的解釋等等。 《歷史學家》的作者花費大量心力在書中歷史考據與文件解釋的推導會讓人佩服不已,不過節奏較緩、一般對歷史沒有興趣的讀者可能會覺得沒有高潮迭起之感而失去耐性,而且前面營造的格局到後來有點虎頭蛇尾,結局過於簡略而顯得有些美中不足。喜歡這本 《歷史學家》是因為我本來就喜愛那中古世紀的歷史點滴,透過中亞貿易路上的駝鈴叮噹引導走入那個傳奇時代,讓東西方文明在歐亞十字路口激盪擦出火花陣陣,腦海中想像可以挽起絲路上散落的盛唐詩詞,串起瑪特女神的羽毛與法老失落六千年的權杖鎖鏈,堆砌天竺路上壘壘萃堵波到達涅槃的彼岸。 我很好奇作者伊麗莎白.柯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為什麼選擇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作為書中主角的居住地? 一般大多數的小說不是選擇搜括全世界文明瑰寶的倫敦就是歐陸上的文藝燈塔-巴黎,怎會選擇較冷門的阿姆斯特丹? 我想除了少女的父親保羅的歷史研究專題是「十七世紀荷蘭的重商主義」之外,可能是因為假如我們把歷史比擬成一條日夜奔流、永不停歇的長河,也呼應人類的歷史都起源於大河文明,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巧妙之處,歐洲最具代表性的兩條河流─萊茵河與多瑙河,同樣都是跨多個國家、串連起不同種族、語系的人類活動,多瑙河在東歐的羅馬尼亞注入黑海,萊茵河在西歐的荷蘭注入北海,冷戰時期的東、西方政治對抗氛圍與書中正邪對立的關係不謀而合, 歷史是綿延不絕無法從中切斷的,就像河的上、下游,左、右兩岸居民彼此交流,自然發生人際關係而無法單獨隔絕,書中三條故事線的主角彼此關係一脈相承,千絲萬縷的糾葛亦是無法切割,巴黎與倫敦並沒有這種跨國際大河的符號連結,所以選擇阿姆斯特丹顯得更為合適。 歷史是一門有趣的學科,眼前看到的歷史也許是當時權力者極力塑造出的官方正統主流,除了官方欽定顯學版本之外歷史也有陰暗的角落,許多被刻意湮沒的真相在當時也許有史學家設法留下的斷續線索或隱晦的謎語等待後人解謎,歷史學家就像是挖掘真相的偵探,把前人留下的片段線索與真相的指紋找出,還原出歷史原本應該完整的真實風貌,這就是歷史的迷人之處。本書譯者提出一個觀點直陳 書名所指的"歷史學家"就是伏拉德 卓九勒,作者將吸血鬼的傳奇故事取名為歷史學家,兩者之間有著相似的連結,歷史與吸血鬼都是具有生生不息力量的不死之身,翻開歷史來看,黑暗的一面似乎比起光明面大得多,書中擁有不死之身的卓九勒擁有豐厚的藏書可以掌握古往今來的知識,看盡了歷史興衰,他一直在尋找對歷史懷有熱情的研究者可以繼承他的圖書館,將這些曾經被人刻意掩埋或遺忘的歷史代代相傳,永遠延續下去。 (在中古世紀時的教會把知識牢牢的掌握,任何與教會牴觸的學說或知識都會被視為異端邪說而予以消滅,擁有知識超脫了教會的控制,將會成為教會眼中的異端與邪惡大敵,這就是卓九勒,一位通古曉今的歷史學家) 歷史上的伏拉德三世(Vlad III)也就是伏拉德.卓九勒(Vlad Dracula),綽號- 穿心魔(羅馬尼亞文 Tepes) (英文the Impaler) 穿心之刑 《歷史學家》書中所描述的吸血鬼-卓九勒在歷史上真有其人,他是瓦拉基亞(Wallachia)的領主也是對抗土耳其人的英勇戰士,伏拉德.卓九勒(Vlad.Dracula)的父親-伏拉德二世因對抗鄂圖曼土耳其有功被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格斯蒙德(Sigismund)受封為龍騎士團的一員,在羅馬尼亞文中"Drac"是龍的意思(除了龍的意思之外,還有另一個涵義-"惡魔"), "ul"是定冠詞,所以伏拉德二世被稱之為Vlad Dracul意思就是"伏拉德 龍"(Vlad the dragon),而羅馬尼亞文中"ulea" 的意思是 "某某人的兒子",所以伏拉德三世- 伏拉德.卓九勒(Vlad.Dracula)就是伏拉德 "龍之子"的意思(或是"惡魔之子"的意思),伏拉德 卓九勒於1476年可能是中了土耳其的埋伏或者因為輕敵大意而死於一場不知名的戰役之中,不論是鄂圖曼土耳其人或是其領地人民對卓九勒的心狠手辣是既痛恨又恐懼,他最喜歡把人用削尖的木樁處以穿心極刑,據估計他至少殺了兩萬名的同胞與土耳其士兵。在土耳其大軍壓境的時候,伏拉德 卓九勒的父親伏拉德二世為了與土耳其大軍議和所以把年少的卓九勒送給土耳其當人質以換取領地的保存。這一段被土耳其監禁,隨時有殺身之禍的人質際遇也許造就了卓九勒灰暗而偏激的不正常心理,從無法決定命運、任人擺佈的人質變成任意決定他人生死的君王,也許他想彰顯與證明他的存在價值,當他返回領地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噬血而殘忍的暴君。 西方世界想像中的龍形和東方的龍完全不一樣,西方人想像中的龍大致上有幾個特徵: 嘴會噴火、背上類似蝙蝠的翅膀、腳上有四爪、個性兇殘是邪惡的象徵,從西方人幻想中的珍奇異獸外表來看,就可以得知西方人的想像力比起中國而言真的是差上一大截,在西方人的眼中只要是能飛在天空中的東西就一定得要有翅膀,像是飛馬(Pegasus)、鷲獅(Griffin)、天使等,連阿拉伯世界都只要一條毛毯就可以飛行,為什麼神話中的人物或奇獸非得要有翅膀才可以飛? 可見西方世界腦袋中的想像力似乎有點形而下,中國人傳說中的龍騰雲駕霧、御風飛行完全不用翅膀,有誰看過 哪吒腳踏風火輪還需要翅膀才能遨遊九霄? 孫悟空一個觔斗雲就可以來回十萬八千里,即使胖如豬八戒者依然不用翅膀就能騰雲駕霧。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雄才大略又好戰的君王於西元一四五三年攻下君士坦丁堡(今 伊斯坦堡),摘下東羅馬帝國的最後皇冠,即使之前的蘇丹早已將東羅馬帝國大部分的領地吞噬殆盡,但佔領君士坦丁堡的光環卻是所有人畢生最高的榮耀,這位偉大的蘇丹對不同的宗教信仰並未採取絕對壓制的殘酷手段反而是用比較寬容的態度面對,通常越是有自信的君主越能用寬厚的手段懷柔異己,在攻下君士坦丁堡之後,在他的恩澤下保存了東正教會的存在,延續了東正教的千年傳統。我們可能長期受到西方社會偏頗的觀念洗腦,留下伊斯蘭世界是野蠻而不文明的刻版印象,其實在十五、六世紀的時候,地中海這個天平始終是向東方傾斜,當時東方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蘭帝國與西方散落各地的城邦小國比起來,無論在軍事、科技、藝術或商業的行為,無疑地伊斯蘭世界比起野蠻的西方而言文明許多(至少喝咖啡這件事還是阿拉伯世界傳給西方社會的獻禮),畢竟來自中國、印度、兩河流域甚至埃及累積千年的智慧結晶全部都匯集至此。 十五、六世紀時候,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對巴爾幹半島上的攻略,由圖上可得知在1393年時候,土耳其人的大軍基本上已經控制瓦拉基亞(Wallachia)地區,其他在塞爾維亞(Serbia)與阿爾巴尼亞(Albania)地區的軍事行動也勢如破竹,可能是喀爾巴阡山的地形複雜、森林茂鬱適合游擊作戰不適合土耳其大軍行動,所以土耳其大軍在外凡尼西亞(Transylvania)地區進度緩慢,伊斯蘭的彎刀與鐵蹄始終未能踏過維也納進而橫掃基督教世界。 斯納格布修道院 (The Monastery of Snagov),傳說為伏拉德 卓九勒屍體埋葬之地,據說卓九勒死時,其頭顱被土耳其士兵割下,首級當時以蜂蜜保存被連夜送到君士坦丁堡並插在木樁上示眾,以向市民大眾證明這個十惡不赦的惡魔已經伏法。 從Google Earth所看到的巴爾幹半島地形、疆界及斯納格修道院(十字型框框的標識)所在位置,不知是否巧合? 喀爾巴阡山脈(深綠色的部份)在此圖上乍看之下儼然是一條龍的形狀,翅膀在靠近匈牙利邊境,斯納格修道院(十字型框框的標識)恰好在心臟部位附近。 伊斯坦堡市內的 聖索菲亞教堂上空優美的天際線彷彿依稀迴盪著伊斯蘭虔誠、悠揚的祈禱聲。(書中的保羅和海倫曾在此處的圖書館找到一批中古世紀各地向蘇丹進貢的清單明細,證明土耳其蘇丹曾要求屬下把所有卓九勒有關的資料呈上,以便找出殺死惡靈的方法,也在此地遇見從十五世紀以來代代相傳至今的蘇丹神祕侍衛隊,成員數百年來唯一的任務就是要消滅吸血鬼)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