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0 00:15:29瀏覽302|回應0|推薦1 | |
蔡英文網站( 蔡英文今(19)日偕同前政務委員、台大社會系教授林萬億,就就「十年政綱-教育篇」與媒體座談。蔡英文希望在下一個世代在教育的過程中,能有更完整的教育過程,及更高的人文素養。對於十二年國教的主張,林萬億表示:政府在實施前,應做好高中職社區化及優質化等工作,也應在完整的準備時間且經費籌措到位的情況下,一次走向免試的目標,而非分階段完成。 在國內少子化的衝擊、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人力資源培育與產業連結不夠緊密的背景下,許多教育困擾依舊存在。台灣的教育過程中出現了「過度學習(overschooling)」的現象。龐大的競爭壓力,使台灣學生被迫提前學習,並且過度把時間專注在升學考試,到了大學之後,似乎就喪失了學習動力。大學教育對於培養職場技能和競爭力最為重要,但是台灣的孩子高中時期,在智力、人格養成和人生經歷尚未完整之前,就已經在學習大學教育的內容,導致學習能量不足。 12年國教全面免試八年籌備一次到位 首先,蔡英文希望學生在高中畢業以前,都能從考試中解放出來,且十二年國教能朝向「全面免試」方向來推動,在高中畢業前的時間,能夠有比較多的空間可以從事多元的學習,這對下一個世代的國家、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林萬億表示,國民黨所謂12年國教於103年後上路,是僅有75%免試,六年之後則達到85%免試,接下來就沒有再做說明,每年調整比率對家長及學生來說而言很不公平,而民進黨則清楚交代八年期限。所有免試制度都應該在3年前告知並完成相關配套,最好的作法就是一次達成全面免試,這也是比較負責任的態度。 教育機會均等 國家資源有效且公平分配 蔡英文表示,國家的教育資源需做有效且公平的分配,實質達到教育均等。她認為,政府應注重對偏遠和弱勢人民的教育投資和學生補助,透過政策規劃持續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並強調補貼政策和公共化政策,是教育裡面兩項重要的工具。 在各地都普設大學的情況下,希望能透過政策性的鼓勵和要求,讓大學和在地產業產生較強的結合。例如保留名額或是提供獎學金給在地的學生,讓在地的學生有優先入學的機會,無需往北移動,減少南北城鄉差距。若大學能與在地產業發生連結,將可帶動在地產業的創新,進一步給予新型產業育成和技術上、經營管理上的協助。 高中前教育達到「社區化、優質化」 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家長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社區化教育的過 利用課後輔導機制 增加美學教育與生活體驗 在學校裡應增加專業社工及心理輔導人員,來處理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問題和同儕相處的問題。在教育經費許可的範圍之內,她主張「延長國小課後輔導」,減輕雙薪家庭負擔。課外輔導並非增加教學,而可做其他項目的學習,如美學的教育及生活經驗的體驗等。比較少去著重訓練學生的欣賞,因為學生普遍缺少藝術文化欣賞能力的訓練,使得文藝產業缺少消費者的來源。 加強本土教育與全球化多元思考 本土教育的養成,是經由加強學習者與其生存環境的連結,並且給予學習者足夠的時間去培養、體認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和地方特色。而在加強本土教育的同時,不能忘記面對全球的競爭,因此學生必須培養接受全球化多元思考、多元價值的能力。學校不需要給學生終極性的解答,但要能如實的呈現歷史,給予學生思考空間,用他們的步調與方式,來理解本土的意義。 Q:高等教育公共化要達到一半的比例,如何達到各資源均等,而不是只獨厚台大、清大、交大等幾所好大學,又要達到1/2的大學都有這樣的水準,國家財力能支撐嗎?這樣的政策下,所謂的名校存不存在? 林萬億:依照目前少子化的趨勢,若公立學校的規模沒有擴大,辦學不佳的大學自然會逐步萎縮,公立大學的比例也就相對增加,這是自然的趨勢。至於是否要再繼續投資優秀的大學,類似五年五百億、教學卓越等額外的資源配置,這是可以檢討的。台灣雖然需要某些大學在高等科技,或國際競爭上有能見度,但資源配置不能過度集中、浮濫,或是大鍋飯式地依學生人數平均分配。各大學應各司其職,符合原本設校的目的,譬如屬於地方型的,就要讓學校承擔輔助地方產業,帶動地方各級學校,甚至帶起地方的社區發展與社會變遷。 Q:公立大學學生18年內要過總額的一半,但目前公、私立的比例是1:2,是否是要私立學校倒一半? 林萬億:這是以人口發展的趨勢推算需要18年,並非將目標訂在18年內做到。台灣從1998年開始,生育力開始降到1.3%左右,所以人口在自然趨勢下,會導致大學學生數的萎縮。在此趨勢下,人為的介入,會促使台灣大學產生轉型、整併與退場。民進黨未來執政會針對這個趨勢,做更有效的、更合理的、兼顧教師與學生權益,兼顧區域均衡與台灣未來發展所需的調整策略,詳細部分未來會在教育政策白皮書中說明。 Q:至於若民進黨執政,是否會變動目前教育部對陸生的政策,或增加其他限制? 蔡英文:會持續監看陸生來台灣入學的情況作調整,目前為止尚未超過一定的比例。在大學校園裡,有不同國籍的學生一起受教育,對老師與學生都是好事:不僅能刺激學生在不同背景的同學中學習,有更好的表現,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是一種挑戰。認同在整體學生比例中有國際學生,在國際學生部分也有一定比例的陸生。從另一角度來看,能夠讓兩岸的學生有一定程度的意見交流也好事,唯須注意教育資源與工作資源的有限性。 【十年政綱】教育篇 【閱讀全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