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9 05:56:14瀏覽1033|回應0|推薦1 | |
作者:林文蘭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國立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教師(現職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摘 要 本文從台灣教育補助政策的形構過程切入,耙梳其如何針對不同人群進行畫界工作,檢視補助政策所蘊含的社會效應。台灣的教育補助政策兼具「優惠軍公教」「保障社會弱勢」二種特質。然而,植基於身分地位的補助政策帶來差別化和弔詭的效果。前者強化了軍公教的社會地位,其效應是繁衍既定的社會階層與強化社會區隔;後者則讓弱勢團體背負了福利依賴的污名,而肯定性行動和積極差別待遇亦會引發對其他人群的反向歧視。探究教育補助政策背後的象徵意義和微觀政治,可以檢視教育補助政策是否能促成教育機會均等與實現社會正義。 關鍵字:教育補助政策、畫界工作、優惠、社會分類、社會正義 . 一、導論 二、台灣教育補助政策的路徑依賴與特質 三、教育補助作為優惠或污名的畫界機制 四、邁向教育機會均等:社會正義如何可能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 .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