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吉拉12年前剛剛突然單身的時候
心裡承受過很大的衝擊 當時聰明的我 立馬主動地去尋求精神科醫師的協助
讓我能好好睡覺 也能慢慢地能接受眼前的狀況
也就此因緣 接觸到精神與心理治療床領域 (雖然我本身早已修習心理學很久)
下面分享12年前的一篇呼籲
(但這12年來 除了改個名稱之外 這個社會對思覺失調症候群的污名化似乎並沒有任何改善)
精神病患的人性化治療 -- 許豪沖
發布機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發布日期:2010/9/20
精神分裂症 很多時候已經被社會大眾普遍地“污名化”
好像已經被當作某種不治之症、恐懼與羞恥的象徵
以至於精神醫學會發起一股“正名”風潮
想要以“思覺障礙”來取代“精神分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主任許豪沖表示
污名化的根源不在於名詞是在於人心
在於每個人心中對於瘋狂的不理解、恐懼、排斥、與否認
以至於每一次“正名” 最終還是免不掉被再度污名化的宿命
許豪沖指出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與復健兩者其實是密不可分
思覺失調症症患者的表現 除了急性發作當時的混亂以外 更多是症狀平穩以後殘留的精神障礙
尤其是社會功能的損傷
因此思覺失調症的急性期治療固然很重要
但慢性期為了恢復正常生活所需的種種復健更加重要
不過作為醫療工作者的許豪沖可以發現 有關精神病人的治療與復健 其實不是醫療就足夠的
除了醫療協助以外 社會環境的接納與包容也同樣重要
尤其是病人復健與回歸社會的努力上 需要社會中每個人一起來努力
而在思覺失調症病友復健上 具包容性與穩定的環境、支持性心理治療
以及足夠的人性對待與陪伴 應該是其中關鍵
目前在仁愛院區精神科 醫師針對思覺失調症患者提供完整治療與復健服務
包括門診個別化追蹤治療、
日間中心的人性化環境治療、
個別心理治療、
密集團體心理治療、
藝術治療
以及當病人病情穩定後 搭配庇護工場的就業輔導訓練
使病人可以真正達到“回歸社區”的目標理想
許豪沖強調,許多思覺失調症患者 其實還是有著很大的潛能
很多尚未發展與開發的功能等待著醫療人員介入與幫助
因此在日間中心裡 藉著充分的專業人力搭配志工老師
給予病友們人性化的生活與治療環境
藉著平等且尊重的互動模式及老師們對病友們的重視
啟發病友們對自己價值與能力的重視
藉著個別心理治療 讓每個病友可以有他自己的治療師
讓每個治療師成為他與中心發展連結關係的基地 就像他的保母或老師一樣
藉著藝術治療與陶藝治療 鼓勵病友探索及表達自我 發展其獨特性與創造性
藉著人際互動團體的持續努力 幫忙病友逐漸恢復與人溝通及接觸的能力
不再把人際互動視為畏途
另外 當病友病情穩定 人際關係的議題也獲得初步改善
此時有些病友就會開始接受就業輔導訓練
仁愛院區目前建構了完善的庇護工場 讓病情穩定的病友有一個重返社會的最佳管道
藉由庇護工場的模擬職場 病友們可以擺脫病友身分
重新以工場學員或工作者的身分在醫院與社區工作
藉由他們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實際互動
不但是病友們最佳心理復健 可以大幅提升病友自信與自尊
同時 這種庇護工場模式也是最佳的精神病患去污名化運動
讓社會大眾透過真實接觸與互動來重新認識精神病患
接納病友為大家的一份子
最後,許豪沖提出以下幾點提醒民眾:
1.精神分裂症並非絕症,它是可以治療與復健的心理疾病
2.精神病患確實需要心理治療
它可以補藥物治療的不足 是病患復健與回歸社區的基礎
但他們的心理治療難度較高 需要更多資源與人力投入於這部分的工作
3.精神病患需要有人性、友善的環境
其中庇護工場是很重要環節 作為連接醫院與社區的橋樑
這種友善環境可以減少病友再度發病
同時也是最好心理衛生教育與去污名化的倡導
4.精神分裂症需要人性化治療 而人性化治療環境需要社會大眾一起努力
一個社會如何對待精神病患 實際反映出這個社會的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