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 描 徐 悲 鴻 治 學 的 精 神
徐悲鴻先生(1895-1953),江蘇宜興人,是我國現代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一生中給人民留下了幾千幅優秀作品,並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不愧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代宗師。
先生對中國畫,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之可採者融之“,是以;他的畫能融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而又有其獨特風格。他不但擅長中國畫,素描、油畫也都有很高的造指和成就。人物注重寫實,傳達精神;所畫花鳥、山水、走獸,簡練明快,富有生氣,尤以畫馬馳名中外。
馬,是徐悲鴻先生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奔馬,筆墨淋漓瀟灑,帶著時代的風雷馳騁在畫壇上,給當時的中國畫壇帶來了清新、有力、剛勁的氣息。如今徐氏故鄉--江蘇宜興市新建的“宜興徐悲鴻紀念館”,便陳列了他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畫作品(抱括青少年時期的習作、成名以後的作品、信扎等)。他畫的馬;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其中有一幅早年畫的水墨奔馬圖,原作縱六十八公分,橫一百一十公分。這匹馬沒有馬鞍,沒有韁繩,在寬廣的原野上狂奔。從神態、氣勢看,是一匹駿馬,神駿氣昂,奮發感人。畫面簡淡、高逸,用筆潑辣、凝重,間參西法,不僅從外形顯出奔馬的神駿和壯美,更重要的是;從內在的精神本質上,更表現了奔馬的、堅毅、敏捷等性格特徵,可謂其早年的得意之作。
徐氏是一個真性情人,他的家鄉宜興,是一個水國,當年徐先生在宜興中學做國畫教員時,經常乘坐渡船公周法大搖的航船往返豈亭橋和宜興城間,據渡船公周法大回憶:徐悲鴻的畫從小出名,渡船公欲求徐先生畫馬而又難以啟口。有一次被徐悲鴻猜透了他的心思,欣然允諾日後為其作畫。後來,徐先生發跡,到南京前中央大學教書時,在南京傅厚崗置有一間畫室,室內經常挂著一付對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據說這是徐悲鴻親筆摹集泰山金剛經的幾個墨底白色大字,很象石碑上的拓印本,至為珍貴,徐先生卻囑家人檢贈此畫給渡船公。
徐悲鴻原名壽康,一八九五年七月十九生於江蘇宜興計亭橋(屺亭橋)鎮。他年輕時善哭,因家境貧困,常在半夜裏悲從中來,有如鴻雁悲鳴,因此改名悲鴻。其父徐達章,工書畫篆刻,但“時運”不濟,一生過著清貧的生活,把渾身的本領傳授給了他的兒子。悲鴻幼承家學,隨著父親讀書,學畫、種地。他最愛蒐集老刀(強盜)牌捲煙盒中的動物畫片,喜愛獅虎等動物畫象,刻意摹倣、學習。十歲時,他隨父親自宜興至溧陽,在途中寫了一首行舟小詩:“春水綠迷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性好,舟過萬得巒”。即景成詩,初露藝術才華。那時,他已能作畫。並為鄉親們寫門對(春聯)。他開始在畫上署名的是“神洲少年”,還用過“江南布衣”、“東海王孫”等篆章,有決心振興中華之意。十七歲時,他就擔任宜興三所中、小學的圖畫教員。失怙後賴湖洲絲商黃震之資助,易名“黃扶”,入上海震旦大學肆習法文,並從康有為學習古文、書法,康譽他為藝苑奇才。據說他十九歲到上海去求學謀生時,送商務印書館附設審美館的自薦作品,不是人物、山水、花鳥,而是一幅馬。當時審美館館長、嶺南派畫家高奇峰一看到這幅畫,立即回信大加讚賞說:“雖古之韓幹無以過也”。並將這幅馬刊印發表。這是徐悲鴻先生畫的馬第一次出版。
一九一七年,徐悲鴻偕妻蔣碧薇女士東遊日本,歸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一九一九年被派往法蘭西,師業美術大家達仰。又入巴黎國立美專,再求深造。有人說,徐悲鴻是哈同資送赴法國留學的,這是誤傳。據邑人徐鑄成老先生回憶,他是受蔡孑民(元培)先生青睞,引薦到北大派往去法國深造的。據說他和蔡先生結識的經過,在宜興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暑假,徐悲鴻去北京瀏覽北國的壯麗河山,在火車上,恰和蔡先生對席而坐。他拿出紙筆,勾出了一幅速寫,蔡先生索來一看,原來是素描他的像,不僅十分形似,而且神態宛然,呼之欲出。於是就問及這位青年的姓名、近況,當即邀請他於暑假到北大任美術教員,並介紹給當時名畫家陳師曾,以後,又由於蔡先生的保薦,一九一九年由北大派往法蘭西深造,並赴德、比、瑞、意等國觀摩學習。他在歐洲留學八年。一九二七年秋返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教授兼係主任和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大力倡導現實主義藝術活動。
他與邵洵美為莫逆之交,同時參加天馬會,這是留法研究文藝青年的組織,會員中著名於國內文壇畫苑的頗多,如徐志摩、謝壽康、江豐、滕固、張道藩等,其中有很多人後來從政或經商,只有徐悲鴻堅持初衷,始終獻身藝術事業。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他曾遍遊歐西的藝術城市,在米蘭、法蘭克、莫斯科等地作藝術巡禮,並舉辦中國畫展覽,宣揚祖國的文化藝術。據徐悲鴻述學篇中說:“旋遊歐洲,凡名都之動物園,無不涉入、流連。當園丁飼獅虎時,央求入觀。故動物奔騰坐臥之狀,尤得凝視,詳覽無遺。手持一冊,日速寫之,積稿殆千百紙,而以猛獸為特多”。爾後未易此嗜。
在“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徐悲鴻先生在不少畫中寄託著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當時他在畫馬題詩中有“哀鳴思戰鬥,回立向蒼蒼”,“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等句。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悲鴻攜帶著自己的作品四次去南洋,先後在香港、新加坡、加爾名答、吉隆坡、檳榔嶼、怡保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將售畫所得,全部捐獻祖國救濟難民,而他自己生活則非常儉樸。
一九三九年,徐悲鴻先生應邀至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舉行畫展。當時他還應印度大詩人太戈爾邀請,遊歷了西馬拉雅山之大吉嶺。在那裏看到了許多罕見的高頭、長腿、寬胸、皮毛閃光的駿馬,他還經常騎著這樣的駿馬遠遊,更逐漸加強了解馬的驃悍、勇猛、馴良、耐勞、忠實的性格,也成了馬的知已。訪問期間,他對著駿馬大量寫生,進一步掌握了馬的最美的神氣和姿態。他能更生動地畫出了馬的氣質和活力,從而塑造出千姿百態的奔馬,達到了“盡妙”的境界,也就知道乃理之必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