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6 11:51:09瀏覽1337|回應7|推薦126 | |
初探現代書藝
一、前言 由於電子科技的發達,使人們生活步調更顯得急促;快得令人目不暇,尤其在應用電腦傳輸時;覺得原來之文字與語言太過繁複,為了方便性,乃自然發展出另方面外一種表達方式,假以時日,另外一種語言及文字之演生,似乎在想像之中了。 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我國以毛筆寫字的習慣當然會受到巨大衝擊,現在會寫毛筆字的人;已是一羣少數的族羣了。因此,一些有心人士,為了使此一國粹命脈延續,大力倡導書法,真是令人敬佩。 人們在倡導書法之際,為了活化書法的生命力,近幾年來,力倡書法之「感覺」、「原始的野性」、「生命」之類的新觀念,即所謂「現代書藝」,他們要拋棄傳統書法對「線條」、「造型」、「行氣」等等講究,希望能締造書法一個嶄新的面貌。 經過若干年的探討,許多知名的書家也加入其中,其用心之專,投入的心力之勤,不可謂不大、不廣,可惜成效並不彰(1),其原因究竟為何?筆者擬試予以探討。 二、關於中國文字 (一)、文字之起源 我國早於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已有原始的圖畫文字(如現存商金文中的圖像文字),此種圖象文字自然以生活實用為主。再從現存甲骨文字研究;其造字之完備;已具六書規模,識與不識的字已有二千餘字,款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成立,書寫工具及材料已知應用毛筆、朱、墨,凡此種種,足以證明我國文字起源的久遠(2)。 (二)文字之結構 中國文字結構有六種方法,即所謂「六書」。何謂「六書」?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有載: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是也。許慎說文解字敘說:「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後世學者採班固的次序,許慎的名稱,將六書次序重訂為:一象形、二指事、三會意、四形聲、五轉注、六假借。象形指事是獨體的文,會意、形聲是合體的字,以上四者為原始創造文字的基本方法,是謂文字之「體」。轉注,假借乃濟前者之窮,又稱之謂文字之用(3)。
(三)中國書法之美 中國文字起源很早,既有書寫;即有美醜,書者常將其思想、個性以及時代精神融注於字裡行間,表露出其獨特之風格,使觀賞者一見,乃興起審美之感情,此種作品即稱之謂「書法」。 「書法」一詞,最早見於宋梁論著的著作,如南齊王僧虔論謝綜書謂:「書法有力,很少媚好」(4),宋虞龢論二王書事稱:「桓玄愛重書法,每言燕集輒出法書示賓客」(5)事實上,在漢末魏晉之間(大約西元二世紀後半期至四世紀),書法已大行其道,此期間,草書尤其盛行,不斷激發新書體之產生,其執筆運轉技法也不斷更新,遂由橫平豎直的靜境趨於波石桀駿發之動勢,因而產生很好的書法,為人所激賞。例如:靈帝時,宜官能大小書,時至酒肆書壁,觀賞者雲集,酒店生意也因而大好。又如魏武帝曹操喜愛梁鵠的字,將之懸於帳中欣賞(6)。流風所及至南朝宋梁間;公私收藏遂蔚為風氣,鑑藏閱玩與著錄也因之興起。 古人論書;或云「筆勢」,或云「書勢」,或云「字勢」,大抵一篇書法之良窳;可從其筆法之線條,字間之布白,墨韻之傳達與通篇之氣勢、行氣中探求(7),務期達於美的境地,而不是「奇」,更不可「怪」,因此;「美」是有其感性與理性的,不是新奇怪異;前所未有的,就是美,而是要在人性之中尋求眾所同感的美,是以,無論是晉人所尚之「意」;漢人所重之「勢」,三代時所偏之「象」皆能稱之為美,至於傅山的「醜」美學,因其主張「寧醜毋媚」,近代人誤解了他的原意,硬是把文字寫得怪裡怪氣,真是偏執了,殊不知其所以主張「醜」美學,乃因見到與其外飾形妍,內乏情性深質,倒不如不在乎外在的形象,而要內裡有深刻的意蘊(8)。 三、關於現代書藝 (一)現代書藝者想要達到之目標 書界之有識之士,體會中華書法藝術是最有東方藝術特質的藝術門類之一,是最能對抗西方文明肆虐之利器,因此呼籲我們應加強粹練,以振興中華文化,進而提高國際地位(9)。但傳統書法非常高妙,非窮數十年功力無法辦到,因此,提倡所謂「現代書藝」。 「現代書藝」不是傳統書法的再進步,而是另一種面相的呈現,它不一定要比傳統書法好,但卻要「不一樣」,要將傳統包袱放下,用簡單一兩個字或少數幾個字給予強烈的表現,讓它多一點新鮮感;多一點生活化,多一點本土化,多一點隨機性,多一點自己的個性與想法(10)。 依照上述的構想,現代書藝的創作者所用寫字的工具不只筆、墨、紙,乃是各種顏料,以增加作品的彩色。字體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半浮雕或立體的,不是坐著寫,而是站著、蹲著、跪著「刷」。不要雅,而是要貼近台灣的狂怪亂野的線條就會「俗擱有力」(11),再將之與戲劇性、音樂性、舞蹈性、雕塑性、建築性,相互會對話,使書法從可讀性走到可看性,以建構現代書藝新天地、新世紀(12)。 (二)現代書藝的前途坎坷 我國自有文字以來,文字每有遞變,篆、隸、真、草;即是,而書法除實用外,在創作之技巧上,何嘗不求突破?例如:魯公在中壯年後,了悟書藝乃內在氣質之投射;建構出如希臘神殿般建築性的宏偉形象之體字,終成一代大家。今人謝宗安作隸書,也能在傳統中突破,獨創側中鋒筆法,為書法家所稱道。是以;書法家不是不可以圖變,但中國文字之優美已為世界接納,自以保有固有文字之勝,再求變,若果不此之圖,一味求奇變,則將流於粗率,必將失去精微蘊藉的內涵之美了。 書法家杜忠誥也慨嘆:現代書藝創作者為了強化其作品之特色,將漢字完全解構,變成了「非文字性」的抽象點線之空間性構築,其在點、線、面的構成元素有與空間構成上,或許仍稱得上「完美」,但此類作品是否還能稱為「書法」?卻值得疑慮(13)。 這些解構漢字的創作(見圖一至圖七)讓不懂漢文的外國人如何了解作者所欲表現的內涵(14)?藝術原無國界之分,是人類心靈的一種共鳴,倘若失去了這種共鳴,還能稱得上藝術嗎? 四、結語 印刷術發達,使眾多古之碑刻可大量複製,因此,我們取得古人真跡之途徑自是較為容易,此為今人優於前人之處,我們如何在古人之章法上突破,進而超越古人,應為今之書家至高之理想,但仍然要保持漢字優美的造型,仍為必要之堅持原則,不知您的看法為何?
註一:參閱適評對「傳統與實驗雙年展」的期許,中華書道季刊,三二期,頁六九。 註二:參閱張光賓,中華書法史,頁四,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年。 註三:見前揭頁五-頁八。 註四:見南齊王僧虔論書唐彥遠法書要錄卷一。 註五:見宋中書待郎虞和論書表書,唐彥遠法書要錄卷二。 註六:見晉書衛恆傳四體書勢有謂:漢靈帝時宜官善書,常不攜錢至酒肆飲酒,觀者雲集,酒因得售,事畢即拂去。又謂魏帝曹操,喜梁鵠書,常將鵠書掛於帳中欣賞。 註七:古今論書者不乏其人,廣獵之,必有所獲,因篇幅所限,茲不多述。 註八:見楊子雲「蕭然物外自得天機(下)」中華書道季刊三四期, 頁十五──頁二一。 註九:見杜忠誥「彩色的追求與完美的陷阱」中華書道季刊三十三期, 頁五三──頁六四。 註十:見徐永進「現代書藝新思維」中華書道季刊三二期。 註十一:見前揭徐永進著作 註十二:見前揭徐永進著作 註十三:見前揭杜忠誥著作。 註十四:例如圖七之「山鳴谷應」,除「山」為象形文外,「鳴」及「谷」為會意字,「應」更為形聲字,試想;若不懂漢文者,如何能體會「應」之圖象?將之構成一個圖形,若對於不懂中文的外國人,應無法看出「山鳴谷應」之意涵。至於其他各圖所表現的,更令人費解。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