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介紹書法大師-于佑任先生
2009/07/15 18:03:26瀏覽2132|回應1|推薦49

于先生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在陜西三原出世,隨著國民政府遷臺後,於民國五十三年(1964)病逝於臺北,葬於臺北市陽明山百拉卡公路旁(竹子湖附近),周圍環境景觀良好。 

于先生為當年國民黨時代的黨國元老,任監察院院長,前後達三十四年。早年,曾長時間領軍捍衛鄉土,而後參與政事,功勳彪炳。但是真正受人景仰的,則不只是功勳,最重要的是他的書法成就,及對書法發展的影響。 

  于先生在書法的成就,應從他的書法造詣,及整理、提倡標準草書兩方面來說。就書法的造詣,由於他融合了各家,而且開創前所未有,獨步當代的個人風格。除此之外,他的碑楷、行書的表現也相當精采。 

  對於于先生學習書法的過程,在各種記載中,並不一致。許多人都以于先生曾說過的一些片段,就自己的印象,來描述、解釋,如何逐步形成于先生的書法造詣。對於他曾臨過的碑帖,有不同的說法。其實他是前清文人,受到科考的影響,啟蒙時,必定以唐宋楷書為主,然後他再從碑體奠下基礎,及至後來為著提倡標準草書,才進入帖學的融合。 

  于先生曾在1930年,賦詩描述自己學習書法的過程:「朝寫石門銘、暮臨二十品」,石門銘或是二十品都是屬於魏碑。他是陝西人,檢視他自十九歲開始,長年收集古碑墓誌的故事,大抵可知:他是以北碑為臨摹學習的方向,所以早期于先生的書法,應以碑楷為主。 

  他對草書的投入,大約在他三十五歲左右,接觸到「廣武將軍碑」後才開始。起先曾琢磨於章草,興起整理以便於應用的想法。在1932年成立「標準草書社」,這段時間于先生的草書,大體以章草為主。 

  章草與於草法並不相同,不能完全適用於標準草書的制定,於是放棄整理章草的工作,而逐漸以二王流派的草書做為標草的依據。據推論,于先生應該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涉入今草帖學的範疇,特別是來到臺灣以後,對於草書帖學的重視尤甚於前。 

  如果檢視于先生的書法,從創作前後年代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中年以前的楷書,此時他從早期的楷書到碑楷,已奠定厚實的基礎。在中年以後,開始鍛鍊行書及草書,然後在主導標草的整理。大約在花甲後,進入標準草書的應用,更融合碑與帖的精髓後,將標草應用得出神入化,晚年的作品,無人可望其項背,而被尊為「草聖」。 

  于先生的草書被稱為于體,在臺灣早期有許多人仰慕于先生的書法,著迷於于體的標準草書。在他的推動下,標準草書曾廣被重視,許多人開始練習標準草書,但是常有人將標準草書與于體草書混在一起,以為書寫標準草書就得寫于體草書,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書壇充斥于體書風的標草作品。為著很快寫出作品,殊不知于先生的草書有很長的過程,雖是草書卻帶有碑體風格,直接臨寫于草,只能畫出線條和字型,是無法體會內蘊的精髓。 

  標準草書是草書字形便於應用的整理,並不是新的字體,也不是固定的書寫風格,如能善加應用將有助於草書的辨識及使用,因為古今書家在草書的變化太多,如能透過草寫筆畫及字形的統一,或許在書寫上更臻完美。 

 由於于先生的極力倡導,中國大陸目前,仍有書家及學者在作研究,日本也有標準草書推展的團體,臺灣則有標準草書學會在繼續推動,甚至也有書法比賽,設有標準草書組。或許在大家的努力下,即使在電腦文書充斥的環境下,標草的應用,能取代繁複筆畫的書寫,使人樂於親近書法。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sourceful386490&aid=3130773

 回應文章

Ail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運筆率性 書寫自然
2009/07/24 11:56

于右任主張、運筆應本於「無定法而有定理」之原則、

以追求個人特性的書風表現、意在筆先、萬毫齊力、變化、應接等原則、

或雄渾、或婉約、或樸拙、或典雅、

而展現出完全不同的書風。

花豹子(resourceful386490) 於 2009-11-11 15:34 回覆:

先生熟記佑老之書論.

令人著實敬佩.

審視先生之大作.

篇篇皆精品.

令人激賞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