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大盂鼎
2008/09/14 19:17:29瀏覽786|回應0|推薦5
金文—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銅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大盂鼎高一百.八釐米,口徑七十八.三釐米,重一百五十三.三公斤,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並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顯得雄雄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在成、康時代金文中,僅以書法的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居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鼎文大致如下: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以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大盂鼎之收藏,有一段頗為嶇折的故事。據了解:銅鼎曾被岐山首富宋金鑒買下,因為器形巨大,十分引人矚目,鼎很快被岐山縣令周庚盛佔有,起初,他把鼎轉賣到北京的古董商人。宋金鑒在考中翰林後,出價3000兩白銀又購得了寶鼎,在他去世後,後代以700兩白銀賣給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恆,後袁將其送予左宗棠,左又送予了恩人潘祖蔭。潘祖蔭是當時著名的金石學家,與翁同龢並稱,他還收藏著大克鼎。他弄清了鼎的銘文,將之定名為「大盂鼎」。潘祖蔭逝世後,鼎由其弟潘祖年收藏。潘祖年攜大盂鼎回到蘇州老家,時兩江總督端方,對大盂鼎垂涎三尺,不斷派人糾纏,想豪取該鼎。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端方被派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喪命而止。潘祖年死後,潘家成年男子也都相繼去世,潘家的珍貴收藏由孫媳婦潘達于掌管看護。抗日戰爭開始後,為了不讓寶鼎落入日軍之手,潘家將大鼎和其他古玩埋於大宅後院的中央大廳中,之後舉家遷往上海。日軍佔領蘇州後,聞風在潘家多次搜查,所幸一直未找到任何寶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家經過商議,潘達于上書華東文化部,希望由國家收藏大盂鼎。1951年7月26日,上海文管會從蘇州南石子街的潘宅,挖出大盂鼎和大克鼎。1952年上海博物館開館時,大盂鼎和大克鼎與公眾見面。大盂鼎現由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大盂鼎文參考資料 1、國寶檔案 2004年第16、17、18集 大盂鼎(上、中、下) 2、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版。 3、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 4、容庚《殷周青銅器通論》,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sourceful386490&aid=22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