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31 15:20:52瀏覽715|回應0|推薦1 | |
預測未來顯像儀
孩提的理財意識訓練-1(美國甘乃迪家族的成功之秘) 訓練孩子的理財意識方法很多,從西方的成功實踐與當代教育家的研究所得,主要歸納有三項。 一、主動要求孩子參與大人的經濟活動: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購買消費品是最普遍的行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來承擔家庭的購買任務。例如,在家長知道價格的情況下,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金錢,讓他購買一些家庭用品。還可以給孩子略少於正常價格的錢,讓他們學習如何向商家討價還價,如何根據商品的質量定價格。讓家長參與的經濟活動中,盡量讓孩子參加。 有的家長害怕孩子從小沾染上銅臭味,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錯誤觀念,只有減少孩子對金錢的神祕感,才能形成孩子對金錢的正確認識。所以當大人到銀行存款、取款、購買股票、繳納稅款時,都沒有必要迴避孩子。而在大量參與經濟活動後,孩子就會增加對金錢的價值觀與感性認識,為往後理財能力的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在定期內主動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金錢供其自由支配: 台灣由於已走向高消費生活型態,一般單薪家庭已難以支持一個家庭的基本開銷,若再加上兩個小孩的生活教育費、補習輔導費、才藝技能輔導費等其他開銷,則往往捉襟見肘。所以自然形成雙薪家庭。父母親必須同時出外工作,也因此有多數的家庭會將金錢置於固定地方,供孩子們自動取用以供作早、中餐及零發之用。但此舉常形成負面作用,如小孩會花在喜歡的玩物、電動玩具上,甚或省下中餐的錢而供作他途。 在這方面“甘乃迪家族”是個成功的例子。“甘乃迪家族”在美國政治上得以成功,其實還是靠著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當“甘乃迪家族”從愛爾蘭舉家遷到美國的時候,也和多數的移民者一樣,一貧如洗。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居然成為美國經濟界有名的富豪家族。這一家族在經濟上成功之後,開始利用雄厚的經濟力量在政治上發展勢力,直到現在,“甘乃迪家族”在美國還擁有雄厚的經濟、政治勢力。而此一家族的成功,有賴於長期以來對孩子獨特的培養方法,其中金錢意識和理財能力的灌輸是個重要的關鍵。 每週老甘乃迪都要給孩子平均數量的零用錢,孩子可以在這個範圍內自由支配,超過的部份絕不另外增加。如果想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就得必須經過幾週的節約才得以達到目的。“甘乃迪家族”當然並不缺乏金錢充足的給孩子們支配,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告訴孩子們,每一分錢都是珍貴的,都有其基礎的運用價值。 而在週末的時候,老甘乃迪會召集大家庭會議,作為一個通例,每個孩子都必須說明自己用錢的用途,對於明顯缺乏計劃性的消費,老甘乃迪用扣減下週零用錢作為處罰。而對於使用得當,沒有超支甚至有節餘的孩子,則給予口頭而不是金錢方面的獎勵。(寵大的甘乃迪家族,私下設有追蹤孩子此一評比的長期記錄,通常到高中畢業後即能由此看出孩子將來經濟上的成就。)“甘乃迪家族”的孩子在道德上雖然並非無懈可擊,但他們成人後各個都在自己的崗位上顯示了很強的生存能力,這是有目共睹的。數百年來這也說明了此一家族傳統的正面意義。 讓孩子自由支配一定數額的金錢,其明顯的好處是可養成孩子獨立思考與支配的能力,在可支配的範圍內,決定自己的消費、如何花費,此一能力訓練非僅止於理財方面,其還涉及了孩子對金錢性格的鍛鍊。 三、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環境,讓孩子運用智慧和勞動力獲取報酬: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他們更早地接觸生活,此一經歷對其成長非常重要。然而經濟的社會,富裕的家庭越來越多,而孩子卻變得愈來愈怯弱,根本的原因就是養尊處優沒有讓他們接受生活的錘鍊。在西方社會,早晨送報紙、送牛乳這樣的工作,很多都是由孩子來完成的。在美國,大眾普遍支持孩子從事這種力所能及的工作,社區也創造提供這種工作機會,家長對孩子的工作不但不反對,反而會主動創造條件。西方國家對兒童權益的保護非常嚴格,但又何以支持兒童從事這些工作呢?因為他們認為這對形成兒童的創業意識,懂得尊重勞務,提高生存能力都有實足的幫助。 小孩也能成大器 美國最年輕的百萬富翁,年僅十四歲的湯姆‧比特,就是從事社區服務而發財的。當他年僅八歲時,就會主動幫助父親剪修自家的草坪,每週剪一次,每次父親會給他五美元的工資報酬,湯姆即利用這積存起來的工資買到許多自己喜歡的工具。在父親的鼓勵下,湯姆開始將其工作範圍擴大到左鄰右舍及其他社區,後來在父親的開導支持下,湯姆將社區的小孩聯合起來,組成了家庭服務公司。在湯姆不斷努力,聯合成十數個社區的承包工作之後,將公司轉讓給社區服務機構,竟然獲利達百萬美元,這時他才十四歲。 於此對比之下,在我國家庭的小孩卻一直缺乏這種工作意識,孩子們普遍認為,賺錢是父母親的事,他們更無從體會父母親賺錢,辛苦的深層意義,當然這首先要責怪家長們,在多數的家長眼裡,讓孩子這麼小就去接觸這些工作是讓孩子丟人現眼,也讓大人們抬不起頭的羞恥行為。而也正是這種心理因素壓抑了孩子們創造精神的成長和失去寶貴的黃金學習適應階段。再看有關資料統計,台灣小孩每年的壓歲錢少則數千、多則數萬到數拾萬,家長們的這樣慷慨,其實是害了孩子們,這給了孩子們不良的誘導,錯誤的期待。這讓他們從小就認為,金錢原本就是輕鬆容易得到的,大人們都是有錢的,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多錢花紅包呢?口袋裡有這麼多錢的小孩子,滿腦子想到的是如何花這些錢,買好吃的零食、好玩的玩具,有了這麼多錢,怎麼會有強烈賺錢的創業衝動呢? 何況,在我們的社會裡,也常把那些從小喜歡拿玩具換錢、換玩具、簿本文具等的具有商業意識的小孩,看成刁鑽、狡猾。這也是需要修正的陳腐觀念。試想,如果洛克菲勒的父親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的商業意識,潛在的商業技能,或許就不會有擁有十億美元的洛克菲勒了。 也許有些老師、家長們擔心如果讓孩子在這麼小的時候,就對錢那麼感興趣,對他們的心靈會不會產生污染?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相反的,對於今天的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一種技能已不僅是掌握某項音樂、體育的技能,而是學會“怎樣生存”,學會理財就是一種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在歐美國家,從小就教會孩子一定的理財知識,家長若不這麼做,會被認為是沒有盡到責任。自小教會孩子如何分清鈔票面值大小,懂得存款、信用卡、支票等作用,懂得如何經由自己的節儉和辛苦的勞力賺錢,如何通過理財使自己過得更有尊嚴,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品德教育內容。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普遍傾向於把金錢看成是萬惡之源,把對金錢的追求看成是拜金主義,但很難相信一個把金錢當做敵人的民族會取得經濟上的成就,他的人民能得以富足,社會能發達進步。若果真如是,蘇聯又何必解體,中共又何必走向市場經濟。然而要提高理財能力,首先就得確立對金錢的正確觀念。如果把獲得金錢看成是一種罪惡,從而在心裡上產生一種罪惡感,這就無法把創業賺錢的慾望建立在一個合適的心裡基礎上。 我們再從人類的歷史上看,人們對於金錢的合理追求都是高尚的行為。德國的社會學家偉柏先生在解釋為什麼資本主義會在西方社會成功時指出:這是由於在宗教改革後,新的教義告訴人們追求財富是上帝合理的安排,因此人們開始把通過合理渠道和勤奮的工作賺取財富看成是上帝賦予的天職時,資本主義才得以發展起來。財富對於任何教義的社會,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它把多數的人們從對權力的追求中解脫出來,營造了金錢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秩序,也因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美國的作家愛默生也對金錢大聲謳歌,他指出如果不是金錢刺激了人類的創造能力,人類社會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正是因為對財富的追求,一部份人把對權利的追逐棄之一邊,這個社會才得以享有更多的和平。 也唯有擁有財富,才能夠滿足我們貢獻社會的力量。很難相信一個三餐不繼的人會對這個社會有什麼貢獻。比爾‧蓋茲是世界首富,但他也設立了價值二十億美元的慈善基金會,可以讓許多貧窮的小孩完成學業並培養到大學畢業,得以遠離貧窮再造社會。比爾利用智慧獲取財富,又把它回饋社會,這不也是貢獻社會的高尚行為嗎! 當今的台灣社會,在不知誰是誰非、混亂的政黨政治烏煙瘴氣的籠罩與泡沫式的經濟雙重挾擊下,這一代的年青人們,不知該何去何從?但看入夜後的高雄七賢路,有一大群聚集於娛樂場所門口招攬路人的青少年,午夜寬闊的馬路上,到處都有成群結隊呼嘯而過的飆車族,酒店裡的「公主」、卡啦OK的「少爺」是六月失業潮裡,多數離校青少年唯一的歸宿……。台灣是否已病起沈痾?有關當局能否振衰起弊?政治人物能否用心正視年輕一代的未來,否則、台灣青年即將走向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92.07.18 不知何去何從的紅綠燈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