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3/25 01:22:21瀏覽385|回應2|推薦30 | |
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年間,有一位姓趙的書生,他已過世的父親趙某憑著文學造詣名揚一時。趙生還有兄弟數人,都是進士及第、或是通過《明經科》選拔而入朝為官。唯獨趙生的天性魯鈍,雖也能讀書,然而他卻不能分斷句子、理解字句的詳細意義,因此即便已經過了而立之年、都快四十歲了,還是無法獲得郡裡推薦成為貢生(註)。
趙生曾與兄弟、朋友參加宴會,滿場的座位上都是穿著紅色、綠色官服的人,只有趙生穿著普通百姓的衣裳,相較之下令趙生感到很不高興。眾人幾杯黃湯下肚後,更有人藉著酒意調侃嘲笑趙生(註),使得趙生感到更加羞愧而憤怒。
第二天,趙生就離家出走,隱居在晉陽城外的某座山中,搭建了一間簡陋的茅舍居住。趙生有一百餘編書冊,也裝在書箱中背到了山中,白日時藉著天光專心讀書,天黑後就上床休息,不管天冷天熱,吃的只是糙米飯(註),穿的只是普通的麻衣(註),一點也不怕勞苦。只是趙生本就愚鈍糊塗,越是勤勞的讀書但能記進腦子裡東西卻越少,趙生也愈加的憤怒,氣自己的腦子不行,但最終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志向,依舊努力讀書。
十多天後,有一位身穿褐衣的老翁來此拜訪,就對趙生說:
「你這孩子獨自居住在深山中,讀著古人的書,難道是想當官嗎?雖然這樣,但你學得愈久卻最終還是不懂得分斷句子、讀懂其中的意義,為什麼會這般沒有絲毫進步呢?」
趙生不好意思的向老翁說:
「晚輩腦子不靈光,心想自己年紀大了又沒什麼作為,這才進入深山獨居,讀讀書打發時間。雖然還是不能通曉書中精深微妙之處,但我還是想就算這樣也要讀書直到死去為止,這樣才不會辱沒先人的名聲,又何必奢望藉著讀書當官呢。」
老翁說:
「你這孩子倒也有著堅定不移的志向。老夫我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術法異能,在讀書這方面能幫得上你,但還是希望你能抽空去我那兒一趟看看。」
趙生就請教老翁住在何處?老翁說:
「老夫姓段,家住在這座山的西邊的一株大樹下面。」
說完,就突然消失不見了。趙生感覺很奇怪,認為老翁是妖物,但又覺得對方不會加害自己,就直接出發前往該處尋找,果然在山的西側發現一株特別高大繁茂的椴樹,趙生自言自語的喃喃說道:
「難道這就老翁所說的姓段的原因嗎?」
就找來鏟子在樹下挖掘,挖到了一株一尺多長的人參(註),外形很像先前遇到的那位老翁。趙生看著這株人參,心想著:
「我聽說能變化成精怪的人參,可以治療疾病。」
就將人參當蘿蔔般煮熟吃了。自此以後,趙生彷彿是大夢初醒後頭腦變得格外清醒、聰明且悟性極高,凡是所看的書都能詳盡理解其中深奧的道理。一年後,趙生就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成為進士,做了好幾任的官職後才過世。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貢生」,秀才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
註:「靳」,音「進」,此處為動詞,指戲辱、奚落、嘲笑。也指吝惜、吝嗇。
註:「粟」,此處指「粟飯」,穀未去皮殼者爲粟,已舂去糠則爲米。故「粟飯」即「糙米飯」。
註:「紵」,音「住」,即苧麻。此處指用苧麻織成的布。
註:「人參」,「參」音義同「蔘」,音「身」,不是「餐」。名貴中藥,這不用多解釋了唄。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五.趙生
天寶中,有趙生者,其先以文學顯。生兄弟數人,俱以進士、明經入仕。獨生性魯鈍,雖讀書,然不能分句詳義,由是年壯尚不得為郡貢。 常與兄弟友生會宴,盈座朱綠相接,獨生白衣,甚為不樂。及酒酣,或靳之,生益慚且怒。後一日,棄其家遁去,隱晉陽山,葺茅為舍。生有書百餘編,笈而至山中,晝習夜息,雖寒熱切肌,食粟襲紵,不憚勞苦。而生蒙懵,力愈勤而功愈少,生愈恚怒,終不易其志。後旬餘,有翁衣褐來造之,因謂生曰: 「吾子居深山中,讀古人書,豈有志於祿仕乎?雖然,學愈久而卒不能分句詳議,何蔽滯之甚邪?」 生謝曰: 「僕不敏,自度老且無用,故入深山,讀書自悅。雖不能達其精微,然必欲死於志業,不辱先人。又何及於祿仕也。」 翁曰: 「吾子之志甚堅。老夫雖無術能,有補於郎君,但幸一謁我爾。」 因徵其所止,翁曰: 「吾段氏子,家於山西大木之下。」 言訖,忽亡所見。生怪之,以為妖,遂逕往山西尋其跡。果有椴樹蕃茂,生曰: 「豈非段氏子乎?」 因持鍤發其下,得人參長尺餘,甚肖所遇翁之貌。生曰: 「吾聞人參能為怪者,可愈疾。」 遂瀹而食之。自是醒然明悟,目所覽書,盡能窮奧。後歲餘,以明經及第。應官數任而卒。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