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短評:聯合報11月2日社論:均優質化:十二年國教的兩難任務
2012/11/02 08:28:06瀏覽250|回應0|推薦1

聯合報這篇社論較實際地點出了十二年國教的理想與矛盾.

很遺憾地,許多觀點早從一年多前就有很多網友,家長提出質疑過,但是當政府連教育施政都只是為了選舉空頭支票,當政府教育官員都只會唯唯諾諾(其實也不只是教育官員),當溝通的承諾都變成單向的宣導時,當應該專業幫人民緊盯政府重要政策的立委卻只顧著拿各項津貼去自肥家人討好選區選民而不多聘幾位較專業的立委助理時,老百姓的怨氣能怎樣抒發呢?

也許,只有在部落格自問自答吧,記錄這中華民國政府帶領國力快速衰敗的可怕歷程!

最後,我保證,教育部的官方回覆絕對類似:

"12年國教乃我國重大政策,教育部正兢兢業業監督促成校校優質,校校均質;明年三月亦即將公佈優質認證學校名單,本部堅信,在12年國教的促使下,必能透過優質學校培養多元適性的優質人才"

你信不信?

我啞然無言.

 

均優質化:十二年國教的兩難任務

本報昨日報導: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特招生」與「免試生」是否同堂上課,在各校出現差異。倘若各校不同,形成一國兩制;校內分開,又成一校兩制。

十二年國教的總目標是「均優質化」,期能做到「既均質化/又優質化」。但在相當程度上,這卻一個兩難的目標;因為,均即不易照顧優,優即不易照顧均。「特招生」與「免試生」即是這個兩難問題的根源,既有「特招生」即不均,既有「免試生」即不可能個個皆優。

十二年國教的難題,是在既要追求「優質化」,以維國家競爭力,這是必須有「特招生」或「特色生」的原因;亦要追求「均質化」,以維國民的平等受教權,這就是「免試生」或「社區生」的部分。但既有「特色生」或「社區生」的區別,在基礎上就不再可能「均優質化」;未來能追求及應做到的當是:分頭做到「特招生系統內的均優質化」,及「免試生系統內的均優質化」。否則欲將「特招生」與「免試生」冶於一爐,而求其「均優質化」,那就根本不必分「特招生」與「免試生」,乾脆一律採學區免試制即可。

競爭與評比是任何教育體系皆不能缺少的機制。不能只主張「均質化」,僅強調立足點的平等;亦要追求「優質化」,容許頭頂線的差異。就理論上說,在初中以前的階段,應當全力減低學生在社經階級及地緣區域上的差異,力求其立足點的「均質化」(當然,不可能完全做到);但至高中階段,即應考慮學生個人資賦、性向及學習成就的差異,以求「優質化」。因而,國教延長至十二年後,仍必須維持「特招生」;否則「均質化」的教育若產生「平庸化」的效應,那將是國家社會難以承受的後果。

消除「明星高中」,是十二年國教的兩難困局。因為,若不消除明星高中,無法實施「均質化」的學區制,亦不能收容「免試生」;但是,若廢了明星高中,在教育體系的「優質化」即失去基地,那亦是國家的災難。於是,遂有「特色招生」及「特招班」的出現;說穿了,也就是沒有「明星高中」,但必須留下「明星班」。

十二年國教給國人的印象是強調「均質化」,但十二年國教之可能減損「優質化」至少亦應受到同等的重視。以歐美的教育來說,因私校體系先於公立學校出現,遂漸演成「公私分流」,私校「優質化」,公校「均質化」的現象;但我們的現狀卻是,「優質化」的明星高中大多是公立學校,如今要消除明星高中,「優質化」即失支柱。有心人在問:如今採「特招生」與「免試生」共校的做法,而主張「均優質化」,想要兩全其美,但這會不會是不可能的任務?

即以「特招生」、「免試生」是否同班上課的爭議言。若不能同班,也許被指違反「均質化」;但若同班,讓學生頂著「免試生」的標籤進入「特招班」,這難道是學生容易承擔的心理及課程負荷?至於「特招班」中的「免試生」若溢額,難道也要來一場「超額比序」?

談到「超額比序」,也許才是十二年國教面對的最大問題。免試升入社區高中,是十二年國教的原始及基本目標;如今卻因「超額」問題,使學生面對更漫無標準、甚至更加重負荷的「比序」,其得失損益即難論矣。

教育必須與社會銜接,也必須與世界銜接;這是一個自由競爭的社會,也是一個開放競爭的世界。不能提升競爭力的教育,即不可能有高度競爭力的國家。十二年國教將提升「均質化」的成就,卻也打破了現行「優質化」的體制。所以,未來可能會在十二年國教體系外,另外出現以私校為主及以「優質化」為主的補充機制;但在這個新的架構出現及成熟以前,十二年國教必須勉力同時承擔「均質化」與「優質化」的兩難任務,而且在同一校區之內。

我們的建議是,忘掉「將十二年國教整體均優質化」的口號,努力分頭做到「特招生系統內的均優質化」,及「免試生系統內的均優質化」;否則,將二者冶於一爐,可能相互牽制,兩敗俱傷。不過,接下來的問題是:必須預先防範「特招生」與「免試生」在大學甄試體制中的標籤化,否則「特招生」必會發生增班的壓力。

【2012/11/02 聯合報】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ing624&aid=7006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