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30 10:43:26瀏覽532|回應0|推薦8 | |
當書寫與瓶頸狹路相逢 總是想放空自己去圖書館 北美館走走 但每每時空條件不允許下 只能晃到她們的網頁神遊去 這天網頁上走訪北美館,意外的有場美麗的邂逅。 .....
他筆下的南湖大山 好飄逸 是個陌生的景點 至今無緣踏查 我想 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的故鄉點 時間多得很 想去就去 但真的是這樣嗎 由山的聯想 想起我最愛的湖水 海水景致 眼前飄起尼加拉瀑布...那遙遠的 曾是地圖裡的景點 2003年的十月天倒是飛越彼端遊船去 千丈高瀑布飛飄 宛若雲端 時而自己的家...山 卻像天邊那樣的遙遠 一個懶字怕也難以說清吧 ..... 以下是網路上的選粹==藝術家裡的科學家...讀完呂基正的物語後我的結論
個人風範==比較不像一般的藝術家 藝術家裡的科學家 因而,更加深想要踏查他的決心。 一.呂基正檔案 1.出生背景 呂基正1914年生於台北大稻埕永樂町,曾因家庭因素名為許基聲,戰後則改為呂基正。 2.學畫歷程 1931年赴日本神戶協助兄長經營裕興行,利用夜間學習繪畫,1932年進入於今井朝路主持的神港洋畫研究所學習。 二.呂基正個人獨特的畫風 他有「山岳畫家」的稱號,早在青年時期便熱愛登山健行,戰後任公職也得以有較多機緣進入未開放的山區,臺灣山岳神秘壯麗富變化的景緻深深吸引呂基正,從1950年代開始,他持續著系列山景的創作,登山旅途中,多以速寫記下片刻感動,而後再據以完成大幅油畫作品。同時運用畫刀、畫筆,掌握山景時而嶙峋雄健、時而煙雲嬝娜的豐富層次變化。 作品之構圖、造形、色彩均有獨到之風格,尤喜描寫山岳,運用刀以濃厚油彩表現粗獷雄偉之山峰。 三.自崇山峻嶺中體會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戰後的1940-1960年代,民生艱困,作畫、看畫是非常奢侈的事情,雇用挑夫組隊登山寫生,更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然而,作為公務員僅能拮据度日的呂基正不僅樂此不疲,也鼓動畫友們共同參與。在當時貧乏的藝術環境下,呂基正熱心地重組戰後畫壇之研究發表團體。他與畫友共同組辦戰後的第一個繪畫團體-青雲畫會;開辦青雲美術班,無區別地容納各階層的同好;參與臺陽、省展等各種畫展,並多次舉辦個展;經常舉辦登山寫生活動,同好聚會等。呂基正對繪畫的熱愛與信心如同他當時參展的山岳作品般,堅定、明亮而挺拔昂揚。換言之,他在臺灣的崇山峻嶺中體會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如同他在臺灣畫壇的困境中看到希望一般,使他擁有不斷作畫與推動藝術發展的力量。 登山寫生並非輕鬆的事情,遑論將數十號的畫布扛上山頂。就現存的畫作而言,呂基正通常於登山途中以鉛筆、炭筆、淡彩或油彩速寫山景,返家後再根據速寫完成較大的油畫作品。而他的風景速寫僅以簡筆描出主要的輪廓與明暗,因此與油畫完成品間保有自由而寬廣的發揮空間。呂基正擅長於同時運用畫刀與畫筆,為畫面增添豐富的色調層次與肌理變化。換言之,他的山岳作品乍看之下只是簡單的一座山峰或者數屏山脈,卻因色調與肌理的豐富變化而產生活絡的動感與生命力。在速寫與大幅油畫間保留廣闊的表現空間,也使他得以將個人的感受性在畫面上自由地發揮,這或許是日本畫家伊藤廉認為他的山岳畫作有「一層東方人特有的精神與內涵」的原因之一。 1970-1980年代,世界國家公園法成立,隨著鄉土與環保意識抬頭,臺灣也立法並接二連三成立國家公園。臺灣的國家公園中,除了墾丁與金門之外,主要分布在山區,尤其是人煙稀少的中央山脈。登山逐漸形成風潮,學生、機關社團等業餘登山會紛紛成立,坊間也出版不少與臺灣山岳相關的攝影或解說圖書。以臺灣山岳入畫的畫家也相形增多,其中,一直堅持表現山岳的呂基正被譽為山岳畫家。然而,逐漸年邁的呂基正不僅病魔纏身,甚至因1985年的車禍而不良於行,已與登山寫生絕緣,甚至不得不疏遠於畫壇核心。然而,臺灣山岳的圖象仍出現在他的畫面上,只不過偶爾在枯褐的色調與虛無縹緲的山影間,吐露些許對生命運行的無奈與孤軍奮戰的寂寞感。 呂基正於1990年去世。他在恆常的登山活動中,展現積極健康的年輕歲月;在攀登群山與寫生時,吐露對生命與繪畫的熱情、憧憬;於回憶中畫出當年所見的壯闊山景時,寄托對人生的感受與情懷。山岳對他來說並不只是美好的風景,更是抒發胸臆的對象,他也賦與筆下的山岳深刻的情感與個性。呂基正將自己繪畫的生涯與所熱愛的山岳融合,留下交織著個人感受與自然力量的山岳作品,另一方面則勾勒出臺灣山岳繪畫發展的獨特輪廓,適足以稱之為「山岳畫家」。
1937年9月, 陳德旺、洪瑞麟與 張萬傳 與陳春德、許聲基(戰後改名 呂基正 )、黃清呈等留日洋畫家組成 「一洋畫集團」,此即MOUVE,行動的意思。成立宗旨是: 一、吾等恒以青春、熱情、明朗為首要目標互相研究。 成立後,引起社會大眾之矚目。但是在首展之後, 成員有所流動,其中陳春德被台陽美術協會吸收, 和呂基正一起在第二年退出; 另外又加入陳夏雨以及台南的謝國鏞。 後來,陳夏雨又被台陽美術協會吸收。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日之關係惡化,日本當局 禁止使用外文,該會受到壓迫而自動解散,有部份會員後來組成了 台灣造形美術協會。 1938年3月,在台北教育會館舉行過第一次聯展(3月19日-21日)後便停止公開活動。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