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邂逅山岳畫家...藝術家裡的科學家
2008/11/30 10:43:26瀏覽504|回應0|推薦8

當書寫與瓶頸狹路相逢

總是想放空自己去圖書館 北美館走走

但每每時空條件不允許下

只能晃到她們的網頁神遊去

這天網頁上走訪北美館,意外的有場美麗的邂逅。

.....


北美館首頁上宣告收藏1964年呂基正的《南湖大山》及1973年《山間望洋》。

他筆下的南湖大山 好飄逸 

是個陌生的景點 至今無緣踏查

我想 人們總是認為自己的故鄉點 時間多得很

想去就去 但真的是這樣嗎

由山的聯想 想起我最愛的湖水 海水景致

眼前飄起尼加拉瀑布...那遙遠的 曾是地圖裡的景點

2003年的十月天倒是飛越彼端遊船去

千丈高瀑布飛飄 宛若雲端

時而自己的家...山 卻像天邊那樣的遙遠

一個懶字怕也難以說清吧

.....

以下是網路上的選粹==藝術家裡的科學家...讀完呂基正的物語後我的結論


一為人跡罕至的壯闊深邃,一為東北角海岸金瓜石山區的清麗風光。
兩幅作品各自展現大自然幽深及明朗的不同風味,展現著藝術家鮮明的個人感受,而帶給觀者不一樣的感動。

個人風範==比較不像一般的藝術家

藝術家裡的科學家
他除了認真創作,熱心篤實的呂基正對於繁雜的藝術行政工作也十分盡心,參與許多展覽的籌辦、聯繫、佈置工作,因此顏娟英教授曾以「展覽會上的畫家」的角度來探索呂基正藝術生涯發展。

因而,更加深想要踏查他的決心。

一.呂基正檔案

 1.出生背景

呂基正1914年生於台北大稻埕永樂町,曾因家庭因素名為許基聲,戰後則改為呂基正。
1921年舉家遷回廈門,1927年自廈門旭瀛書院畢業,1928年進入廈門繪畫學院就讀。

2.學畫歷程

1931年赴日本神戶協助兄長經營裕興行,利用夜間學習繪畫,1932年進入於今井朝路主持的神港洋畫研究所學習。
1933年開始參加兵庫縣美協展且入選,同年夏天開始參加獨立美術夏季洋畫講習會,跟隨林重義、伊藤廉學習。1934年入選全關西洋畫展、第八回台展;同年,二十歲的許基聲於廈門台灣公會舉辦個展。
1935年至東京,進獨立研究所及速寫研究所勤奮學習。除了參加日本所舉辦的美展,許基聲也送件回台灣參加台陽展。
1937年7月於廈門美專舉辦個展,又與王逸雲、張萬傳等17人於廈門發起「青天畫會」,9月則與張萬傳、陳德旺、洪瑞麟、陳春德等人於台灣發起「MOUVE洋畫集團」。
自1938年來回於台北、廈門兩地。
1946年自廈門返台定居,復名呂基正,當年參加第一屆省展獲得特選。
1948年任職省教育廳編審,1959年轉任省立博物館負研究員,漫長的公務員生涯之外,卻也創作不輟積極參與美術活動,除持續參加省展、台陽展之外,1948年還發起戰後的第一個民間繪畫團體「青雲畫會」,開辦「青雲畫展」。
1968年成立「青雲美術會研究班」,歡迎各階層的藝術愛好者參加,此外也在國立藝專兼課,生活十分充實緊湊。
除了認真創作,熱心篤實的呂基正對於繁雜的藝術行政工作也十分盡心,參與許多展覽的籌辦、聯繫、佈置工作,因此顏娟英教授曾以「展覽會上的畫家」的角度來探索呂基正藝術生涯發展。

二.呂基正個人獨特的畫風

他有「山岳畫家」的稱號,早在青年時期便熱愛登山健行,戰後任公職也得以有較多機緣進入未開放的山區,臺灣山岳神秘壯麗富變化的景緻深深吸引呂基正,從1950年代開始,他持續著系列山景的創作,登山旅途中,多以速寫記下片刻感動,而後再據以完成大幅油畫作品。同時運用畫刀、畫筆,掌握山景時而嶙峋雄健、時而煙雲嬝娜的豐富層次變化。

作品之構圖、造形、色彩均有獨到之風格,尤喜描寫山岳,運用刀以濃厚油彩表現粗獷雄偉之山峰。
作品 :櫥窗、玉山在望、山...

三.自崇山峻嶺中體會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戰後的1940-1960年代,民生艱困,作畫、看畫是非常奢侈的事情,雇用挑夫組隊登山寫生,更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然而,作為公務員僅能拮据度日的呂基正不僅樂此不疲,也鼓動畫友們共同參與。在當時貧乏的藝術環境下,呂基正熱心地重組戰後畫壇之研究發表團體。他與畫友共同組辦戰後的第一個繪畫團體-青雲畫會;開辦青雲美術班,無區別地容納各階層的同好;參與臺陽、省展等各種畫展,並多次舉辦個展;經常舉辦登山寫生活動,同好聚會等。呂基正對繪畫的熱愛與信心如同他當時參展的山岳作品般,堅定、明亮而挺拔昂揚。換言之,他在臺灣的崇山峻嶺中體會到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如同他在臺灣畫壇的困境中看到希望一般,使他擁有不斷作畫與推動藝術發展的力量。

  登山寫生並非輕鬆的事情,遑論將數十號的畫布扛上山頂。就現存的畫作而言,呂基正通常於登山途中以鉛筆、炭筆、淡彩或油彩速寫山景,返家後再根據速寫完成較大的油畫作品。而他的風景速寫僅以簡筆描出主要的輪廓與明暗,因此與油畫完成品間保有自由而寬廣的發揮空間。呂基正擅長於同時運用畫刀與畫筆,為畫面增添豐富的色調層次與肌理變化。換言之,他的山岳作品乍看之下只是簡單的一座山峰或者數屏山脈,卻因色調與肌理的豐富變化而產生活絡的動感與生命力。在速寫與大幅油畫間保留廣闊的表現空間,也使他得以將個人的感受性在畫面上自由地發揮,這或許是日本畫家伊藤廉認為他的山岳畫作有「一層東方人特有的精神與內涵」的原因之一。

  1970-1980年代,世界國家公園法成立,隨著鄉土與環保意識抬頭,臺灣也立法並接二連三成立國家公園。臺灣的國家公園中,除了墾丁與金門之外,主要分布在山區,尤其是人煙稀少的中央山脈。登山逐漸形成風潮,學生、機關社團等業餘登山會紛紛成立,坊間也出版不少與臺灣山岳相關的攝影或解說圖書。以臺灣山岳入畫的畫家也相形增多,其中,一直堅持表現山岳的呂基正被譽為山岳畫家。然而,逐漸年邁的呂基正不僅病魔纏身,甚至因1985年的車禍而不良於行,已與登山寫生絕緣,甚至不得不疏遠於畫壇核心。然而,臺灣山岳的圖象仍出現在他的畫面上,只不過偶爾在枯褐的色調與虛無縹緲的山影間,吐露些許對生命運行的無奈與孤軍奮戰的寂寞感。

  呂基正於1990年去世。他在恆常的登山活動中,展現積極健康的年輕歲月;在攀登群山與寫生時,吐露對生命與繪畫的熱情、憧憬;於回憶中畫出當年所見的壯闊山景時,寄托對人生的感受與情懷。山岳對他來說並不只是美好的風景,更是抒發胸臆的對象,他也賦與筆下的山岳深刻的情感與個性。呂基正將自己繪畫的生涯與所熱愛的山岳融合,留下交織著個人感受與自然力量的山岳作品,另一方面則勾勒出臺灣山岳繪畫發展的獨特輪廓,適足以稱之為「山岳畫家」。


四.呂基正對當代的影響

1937年9月, 陳德旺、洪瑞麟與 張萬傳 與陳春德、許聲基(戰後改名 呂基正 )、黃清呈等留日洋畫家組成 「一洋畫集團」,此即MOUVE,行動的意思。成立宗旨是:

一、吾等恒以青春、熱情、明朗為首要目標互相研究。
二、研究作品之發表,不限時間與回數,隨時隨處由全體或部份同人舉行之。
行動美術團體原稱 Mouve Artists Society , 語出 法文,立意在對美術提出新的研究態度,一反向來畫 家為趕展覽而創作,他們於適時發表具有意義之作, 表明畫家是在不斷探求中成長,作風與日本畫壇「二科會」相近。

成立後,引起社會大眾之矚目。但是在首展之後, 成員有所流動,其中陳春德被台陽美術協會吸收, 和呂基正一起在第二年退出; 另外又加入陳夏雨以及台南的謝國鏞。 後來,陳夏雨又被台陽美術協會吸收。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日之關係惡化,日本當局 禁止使用外文,該會受到壓迫而自動解散,有部份會員後來組成了 台灣造形美術協會。

1938年3月,在台北教育會館舉行過第一次聯展(3月19日-21日)後便停止公開活動。
1940年12月,改名為台灣造形美術協會。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inannie&aid=2429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