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9 00:14:25瀏覽347|回應0|推薦0 | |
普賢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佛的右侍奉。在佛教中,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分別代表智與理。文殊菩薩是智慧之極者,而普賢菩薩則是理之極者,理即情理。對普賢菩薩而言,情理之極是願眾生俱可脫離六道輪迴,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普賢菩薩曾發大願為:「願我臨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成生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偏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乃至虛空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華嚴經》記序普賢菩薩行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佛教說他專管「理德」,表「大行」。普賢又譯成「遍吉」,他的職責是把佛門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謂功德無量。而普賢菩薩在佛教中是有崇高的地位。 * 利益眾生供養 修學大乘佛法,不論何時何處,只要眾生需要幫忙救濟,就得盡自己的能力,以世間法或佛法去利益眾生,能夠這樣,就等於是供養如來。因為佛的心心念念都是以眾生的利益為念,不但是佛,連十方三世極微塵數的一切諸佛,也是席不暇煖的,到各個眾生世界去救度,使眾生脫離生死,得菩提涅槃之益。 真正的菩薩行者,不論是為創造淨土或修任何行門,都不是為自己的享受,而是為了利益諸眾生的。若不是為了利益眾生,那就失去了做菩薩的資格。 * 攝受眾生供養 佛為菩薩行者說四攝法門──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以種種方便善巧攝受眾生,進而度化眾生,使其離苦得樂,這正是菩薩行者的中心任務。 要利益眾生,就得先接近眾生,眾生肯接近我們才有機會攝受,所以攝受眾生,在度生方面來說極為重要。 我們常遇到朋友埋怨說:「我苦惱得很,想學佛,又不知從何下手﹖」此時若能攝受他,就能感化他。以攝受眾生來供養佛,可說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最上供養。 * 代眾生苦供養 娑婆世間的眾生,無不受八苦交煎。若能發大菩提心,願承受眾生的苦,這是非常偉大的菩薩行!例如地藏菩薩發的大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充分展現出菩薩代眾生受苦的決心和勇氣。 再說為人父母者不也常說:「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多吃點苦也沒關係!」。孩子是自己的好,為自己的孩子吃苦,不但不覺得苦,還心甘情願,若我們能把心胸擴大,把所有的眾生視同自己的親眷,這樣就能心甘情願,歡喜的代眾生受苦了。 佛教有句話說:「欲做諸佛龍象,先作眾生馬牛」。做諸佛的龍象,就是做大菩薩,希望將來成佛,就必須先作眾生的馬牛,也就是先為眾生服務,減其痛苦,甚至代為受苦。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自己造業自己擔!現在我們怎能代眾生受苦﹖」從這個角度來講,代眾生受苦是不可能的事,現在我們願代眾生受苦,是出於菩薩的願心,由願心感召眾生,使眾生減輕痛苦。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