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終目的:還不是在消滅明星高中!
2007/03/01 16:21:19瀏覽673|回應0|推薦0

    行政院長蘇貞昌與教育部長杜正盛廿七日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首度拋出「十二年國教」計畫,預計在二○○九年實施,二○一○年全面取消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此項計畫一提出,立刻引來外界廣大的質疑與批評,認為教育部決策倉促,事前完全未與任何一所高中職溝通和協商,甚至對於計劃內所謂「明星高中(精英高中)」的招生規劃也像是霧裡看花,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其實,教育部的最終目的,就是在打破明星高中的思維。但,有可能嗎?

    所謂的明星高中,是指在傳統高中聯招或現行基本學力測驗中,依學生最低入學成績之高低順序所做出的一份成績排序名單,通常是指各地區男、女生前兩名的高中為之。但北北基考區應學生人數眾多,頂尖學生人數也相對較多,通常會將明星高中定義為該區男、女生前三名之高中,也就是傳統的「前三志願」,計有建中、北一女等六校。

   除了入學成績的排序外,明星高中還具備了辦學績效優良與社會聲望佳等特質。所謂「辦學績效優良」,指的是進入該高中的學生,在經過三年的教學與輔導下,能夠培育出五育均衡與健全人格等特質。但在現行「考試主導教學」的大環境下,外界通常只將「各明星高中進入理想大學的人數」視作唯一的參考標的,忽略了這些高中對學生其他四育的用心栽培。其實明星高中的學生除了會讀書外,社團、非學術競賽等表現亦相當優異。(如成功高中曾創下北市西區國樂、管樂、口琴、合唱比賽四項冠軍紀錄。)

   正因為明星高中升學表現亮眼,許多家長拼了老命也要將自己的孩子送進這些學校,贏在起跑點。跨區就讀的問題讓許多表現平平的區域高中面臨招生不足、關門倒閉的危險,教於部於是搭上「十二年國教」的順風車,利用拉抬優質高中的方法,表面上指稱為了縮小差距、增加學生就讀優良高中的機會,但細看方案後發現,如此配套不足的計畫,根本是齊頭式的平等,用來刻意打壓明星高中的陰險伎倆。

   明星高中有四大特質:悠久歷史、優良教師、優質學生和豐富資源。其中最重要也最關鍵的,當屬學生一項。也就是說,學生的資質與用功程度,往往扮演影響明星高中存廢與否的重要角色。

   首先,試想一明星高中尚未出現的年代,各高中間沒有所謂的「排名之爭」,選建中與成功,並沒有什麼差異。但建中的學生肯花較多的時間專注於學業上,日以繼夜、焚膏繼晷的苦讀,而成功的學生雖然尚算用功,但所花心力相對較少,三年後,雙方的差距逐漸拉開。建中在大學聯考中大放異彩,成功略遜一籌。這樣過了十年、廿年,在社會上就會有「進建中上台大的機會多於成功」的印象,於是家長、學生便在選填志願時,將建中列為第一、成功第二或第三,此時建中就成為明星高中。

   將這樣簡單的比喻放大到全國上千上萬所高中後,自然而然就會出現所謂「前三志願」或「明星高中」的現象。一旦這樣的印象形成以後,對成績優秀的學生便產生「磁吸效應」,吸引更多學生跨區就讀。換句話說,明星高中的存在是歷史的自然演進,是各校費盡心思、慢慢努力積累的成果,不可能打破,更不應該廢除。

   教育部要增加補助多所辦學優良的優質高中的美意固然是件好事,但卻同時宣稱,一旦申請成為明星高中後(原本擬定卅六所高中職,但在松山、景美等校強力批評後,隨即改口指稱沒有內定名單,只要自認辦學優良,皆可申請),等於變相式的打壓這些學府,就好像給了肉卻不給青菜,但兩者都是成長發展中不可獲缺的元素啊。

   其次,造成升學資源與機會不均的癥結,並非明星高中瓜分了其他學校的教學資源。真正的問題,在於對弱勢學生的補助不足。弱勢學子因家中經濟較為困難,往往必須打零工分擔家計,相對剝奪了唸書的時間,考上高中後,龐大的學費壓力往往讓父母喘不過氣,如果唸的又是私立學校,高的嚇死人的學費更讓人怯步。學生因此放棄昂貴的高中,改走技職或乾脆直接就業,部分學校面臨招生危機。

   有鑑於此,教育部改革的重點在於「如何補助弱勢學生能夠順利升學」,而非「打破傳統明星高中的思維」。前面提過,一所學校表現優秀與否,「學生」是最關鍵的因素。當然會有人抨擊,認為最好的學生都被前面的學校挑走了,後面的只能撿剩菜剩飯,素質相差這麼多,又如何能夠改善?又如何挽回頹勢,重塑優質學校的形象?

   這樣模稜兩可的論點看似有理,實則似是而非。難道進入明星高中的學生就都能保證升上頂尖的大學就讀嗎?難道只要進入建中,就是準台大生了嗎?學問的是靠一步一腳印,扎實累積而來,必須不斷的學習、精進,發現錯誤,改正缺點,才能在三年後展現成果。如果進入所謂第一學府後,整天只沉醉在明星高中的迷思中,三年下來,不一樣上不了好的大學?個人的努力才是重點不是嗎?這就是為什麼建中有了上開南而西松有人上台大的原因不是嗎?與其抱怨資質不如人家,為何不多花點時間彌補缺失?難道又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替自己找藉口嗎?

   明星高中不可能廢,更不可能消失。教育部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唯有補助弱勢學生一樣是為可行。「菁英教育」當然也是百年大計中的一環,齊頭式的平等只是壓抑了資優生的發展與前途,問題的癥結不在「打壓頂尖」,而是「補助弱勢」,但可悲的是,教育部又一倉促且有失完善的政策,傷害的是未來國家的主人翁。白老鼠,好像只有被他人實驗的命運。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ncyliu&aid=7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