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開什麼玩笑?這是哪門子的教育專業!
2007/02/12 15:27:03瀏覽395|回應0|推薦2

   繼國營事業更名運動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再出新招,這回,從百年大計的教育事業上下手,要讓我們寄予厚望的年輕世代,徹徹底底的忘卻那段「不勘入目」的「中國人的歷史」,將中外皆知、歷史價值近乎等同於「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二戰中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的「南京大屠殺」給完全刪除,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教育部的理由為「國中就教過的內容,高中何須再重複?」口氣之大、官僚氣息之重,在在令人感嘆,也慶幸自己是早幾年受教育的人。

   這起新聞事件,起因於近日甫出版的高中歷史課本翰林版第二冊中國史的內容中,隻字未提有關日軍在南京屠殺大量無辜百姓的史實,而其他版本雖然有相關圖片,卻在本文中被「刻意忽略」,為的是要通過教育部的編審門檻(或者是杜正勝部長所謂的台灣同心圓理論),戲謔一點的說就是,「那段中國人的歷史與台灣人何干?」

   要評論這起事件,首先要確立的是歷史予人的價值為何?我們為何要學歷史?學歷史對我們來說,到底有什麼樣的功用等等。

   我想上述問題,只要學過歷史的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回答出來,學歷史,絕非只是背述一些數字和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而已。學習歷史的目的,最重要也最精華的目的在於「鑑往知來」,也就是記取過去人類的教訓,避免在未來的時空中,在度犯下類似的錯誤、重蹈相同的覆轍,如此一來,人類才能往社會不斷進步的康莊道路邁進,而非原地打轉,抑或回到原始社會。

   由此觀點來看,學習歷史,就是為了不讓「南京大屠殺」、「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等殘酷且瘋狂的事件再度發生,讓人類能夠往和平且理性的方向發展,把重心放在傳承文化、尊重多元社會,而非摧殘與自己不同的族群或民族。畢竟傷害容易造成,要癒合卻絕非兩、三年即可恢復,南京大屠殺將在年底屆滿七十週年,你看那傷痕以平復了嗎?若早已痊癒,應該將此事件銘記在心,做為教訓;如果沒有,我們又怎能輕易的去遺忘這段歷史,為的只是服膺某幾個人的「政治正確」或「台灣同心圓理論」?

   再則,根據教育部的說法,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早已在國中歷史第四冊第十章「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的小節中出現,「國中已教過,高中就毋須重複,以符合廣泛教學內容的精神」。乍聽此種說法,似乎有兩、三分的到哩,但若進一步細究則可發現,此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毋論在學理上、專業上,都缺乏穩腳之處,「站不住腳啦!」

   國中教過的高中即可省略,如此一來,我們又何須更高階的教育?反正國中教過了嘛!或者可以換個角度說,反正這些內容,學生在小學階段也學習過了,且不只歷史學過了,國文、英文、數學、自然也通通學過了,我國中幹麻還要再學一次呢?大家通通小學畢業就已足夠,義務教育何須延長至九年,甚至十二年?

   其實,之所以要不斷學習的目的,在於每個教育階段對於同一啟事件,或同一段內容,有不同層次的切入與了解。國小、國中學教過的歷史,為的是給予學生一個基礎的框架,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脈絡,等這些基礎紥穩了以後,才有能力繼續去探討更深入的問題、理解更高層次的思維與知識,有了基礎的識字與閱讀能力,才能學習文言文的精髓與內容;有了基本的數字計算能力,才能探討三角函數或是初等微積分和幾何學的奧妙。同樣的,有了初步的歷史發展架構,才能去一一細究並探討這些史實發生的原因,這就好像要先學會走,才能學跑、學跳,但若根據教育部的說法,大家通通學會走路就好,跑步不必了!

   整起事件中,最令人難過與髮指的,是「那段歷史,是中國人的歷史」極度意識形態的說法,十足的「政治壓迫專業」、「不認同就是不愛台灣」的政治正確。或者,也可形容成教育部長專業知識的缺乏。要知道,對日抗戰期間所發生的「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在民過廿六年,也就是西元一九三七年的十二月,當時掌控全中國的,是如今在野的中國國民黨,換句話說,它「不僅是中國人的歷史,更是台灣人的歷史,甚至是全世界的歷史」,它是國民政府掌權時所發生的不幸事件,事件發生的,是用民國記述,又何來「中國人的歷史與我何干」的說法產生?不又是另一起意識形態之爭、政治干預專業?

   上述說法,其實略顯狹隘。歷史絕對不是了解與自己有關的過往即可,而是要「知己知彼」,畢竟很多事件發生的原因,不單單只是因為本國、本地的政、經、社因素,有時還會牽連到與他國或他地的「外交因素」,若只短淺的以為只要了解本身的歷史,將會掣自己的肘、大大限制自己的視野,「孤立於外在世界」。台灣正面臨將自己孤立化的世代,不斷的政治干預、不停的意識型態鬥爭,可憐的是下一代的莘莘學子們,無端受到波及。

   曾有人戲謔的說:「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永遠不記取教訓」,台灣也不例外,自政治、經濟逐漸孤立化的教訓中,還是無法習得任何一絲經驗,如今淪落的,是百年大計、影響甚鉅的「教育事業」。

   教育專業,聽起來何其可悲!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ncyliu&aid=74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