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年味越來越淡了
2007/02/22 17:21:44瀏覽382|回應0|推薦0

   中國人過年,十分講究。從辦年貨開始,往往有做不完的的準備工作,大掃除、貼春聯再到圍爐團圓發紅包等等,不一而足,也因此中國人的年,年味十足,深具東方特色,也深得老外朋友的心。但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傳統一家團圓、過年過節的觀念正隨著世代交替而漸漸式微中,換句話說,台灣人過年,年味越來越淡了。

   還記得小時候過年,大街小巷普遍瀰漫著一股喜氣,街道上張燈結綵,雖不至於有「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景象出現,但貼春聯、紅紙等象徵吉祥如意、趨吉避凶的傳統禮俗仍是隨處可見,不僅如此,菜市場裡,此起彼落的年菜喊價聲、最能夠吸引孩童們目光的鞭炮販賣聲,以及路邊攤牛仔褲一件兩百五的叫賣聲,都替即將到來的年增添了不少氣氛與熱鬧,讓人意識到:「要過年了!」

   可惜的是,在我印象所及,這樣熱鬧的氛圍只有停留在童年懵懂的記憶中,隨著年齡漸長,過年的意義,好像只是平常不太聚在一起家人,共同吃飯、聊天的日子。雖然過年期間,菜色比平常豐富,零用錢的「收入」也比平常優渥,但心裡總覺得好像少了一點什麼似的,吃完了飯、拿完了紅包,好像年也過完了。剩下的,就跟平常放假的日子沒啥兩樣,甚至相形之下反而顯得更為不便,至少平常的假日,街上店家的大門不是冷森森地緊閉著。

   奶奶去世以後,更大大削弱了家裡過節的氣氛。她在世時,畢竟是家裡的大家長,縱然兒孫並不是很想為了短短幾天的假期而大張旗鼓、忙裡忙外,但看在她老人家的面子上,基本的手續與準備還是少不了,最起碼好久不見的二叔和三叔,都會在除夕夜的那天晚上,現身在餐桌旁,等著開飯、發紅包。

   而這樣的慣例,也隨著奶奶的辭世而有所轉變。今年過年,二叔很早就預約了機位,帶著一家三口,飛往中國東北遊玩,並準備在北京與三叔會合,一同過年。三叔原本長居美國舊金山,但因堂妹發生車禍,被送往北京同仁醫院救治和復建,才暫居北京,並在清華大學擔任短期客座教授,賺取些許生活費,以供全家使用。二叔飛往北京過年的用意,一是全家出遊,二是順道探望正在復建的堂妹及許久不見的三叔。

   奶奶西歸、堂妹受傷,都大大衝擊了原本過年過節的喜氣和習慣,也讓原本已漸式微的年味,更趨平淡。父親則因為年後即將前往上海做生意,暫且留在台灣。今年除夕,家中只剩爸、媽、老哥和我四人,異常冷清,甚至平常貼春聯、換門神的習俗,也因奶奶過世未滿三年而暫且擱置。少了習俗、少了家人、少了過年本該有的熱鬧氣氛,這年,過得是一點味道也沒有!

   不僅我家如此,就連我的朋友,也在他父親的默許下,獨自一人待在台北過年。社區裡,也少了孩童們放鞭炮的爆竹聲響;街道上,商家已不願等到初五,才將森冷的鐵門拉開,而是提早到年初二、初三,就開起門來、做起生意。就連每逢過年期間幾近「空城」的台北市,今年空蕩無人的時間,也比往年來得短了許多。

   中國人的年,過得是越來越淡、越來越「西化(或者說不中國)」了。也許是厭煩於繁複瑣碎的準備過程,也許是倦怠於連續多天的長假,想一偷清閒,又或許是其他不可抗力之因素,如喪事或重大意外等等。但在年味逐漸式微的過程中,心裡也跟著變動,感覺好像有什麼重要的東西,抑或是長久擁有的東西也正一點一滴的慢慢流逝,沒有開心,也沒有難過,可不知怎的,就是感覺少了點什麼、缺了點什麼,但感覺卻又不是那麼的強烈,慢慢的、慢慢的‧‧‧

   直到有一天,也許十年、廿年後,驀然回首,才發現流失的,是我們那長久且共同擁有的記憶與文化涓滴。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uincyliu&aid=763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