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1/24 18:31:36瀏覽161|回應0|推薦0 | |
共讀章節:選讀《改宗與皈依歷程》頁121-頁124
他為了求庇祐,而走入佛教信仰圈。之後,又因為工作調動而搬家到南部定居,遷居南部期間,由於妻子引介而發生佛教內的改宗行動,為的是消磨工作之餘的時間,因此,開始漸漸的投入參與道場活動,如八關齋戒、都市佛學院、佛學講座、水懺、大悲懺、念佛共修會、梁皇法會、彌陀法會等等。其自述:「反正找到一個可以消磨時間的地方,也不會去做壞事。(F6-01-01)……我覺得這樣做也沒什麼不好,覺得可以把它當成一種休閒、一種運動啊!第一自己沒什麼特殊嗜好,第二也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除了被電視毒害以外,沒其它興趣。(F6-01-02)」 其實,他為什麼選擇參與道場活動來消磨時間,其真正的動機是為「了解」,了解什麼呢?他說:「最主要是想去了解啊!了解佛法、了解佛教、了解佛光山。自己好像是一個小孩子,像是一張白紙。我去接觸佛教的時候,生活很順遂,倒不是自己遇上什麼不幸的事件,都沒有啊!只是想要去了解,這些師兄姐都在寺院道場做這些事情,為什麼他們很歡喜做?難道他們沒有家庭小孩嗎?還是有領佛光山薪水的?參與活動後,彼此認識了,了解我跟他們也沒什麼不一樣的,我的生活條件也沒有比他差,而他們很發心參與,有些大老闆也是很發心做啊!想他們可以做得到,我當然也可以做得到啊!(F6-11-01)」 此後,陸續參與各種課程活動。也因一次因緣跟某位法師的會遇與互動,而漸漸有了些心啟發。他說:「在一個講演場合聽某位法師演講,他講得好棒;有一天,在佛光山看到他在打掃,很自在的打掃。對呀!因為這位法師的行儀,讓我對法師的感覺很不一樣;想著自己能不能如同法師一樣,動的時候就是動的樣子,靜的時候就是靜的樣子,動靜縮放可以自如,這真是一門很大的功夫。所以,開始認為個人的修持與參與道場的活動是相輔相成,一定有關聯的。(F6-01-03)」 於是,筆者接著好奇地問:當時有這樣的會遇因緣,這位法師帶給你的影響而致使你日後深入佛教,可以說是一次很關鍵性的因緣?他說:「法師給我的影響太大了!這個影響就好像是自己重新出生一樣。那時候,對出家人的印象,其實是從看布袋戲來的,沒有什麼好印象。但是這位法師樹立一個出家人的形象,這個形象是跟我以前的觀念不一樣。尤其,法師講了一句話,到現在我都印象很深刻,法師說『我到現在,我一直還找不到比出家更快樂的事情,你要我去做我不快樂的事,可能嗎?不可能。我覺得我出家很快樂啊!』當在佛光山遇到這位法師,他的打掃作務形象很平常,跟一般人也沒兩樣啊!那時候,我內心是崇拜又尊敬的那一種感覺。(F6-08-01)」 日後,F6也有更多的投入,如教團職務工作的承擔,也能從服務中獲得自我的成長與肯定。他說:「當幹部是一種成長,是一種成就。當然,自己不是看中這個名利。在發心做事的過程,事情這麼多、這麼繁雜,是會動念起一些煩惱。但是,等一成就圓滿了以後,那些煩惱通通沒有了,等於零。於是,感受到當你把這些事情做下來以後,內心就會有一種成就感與修行體會。也會覺得我如果沒有接這個職務的話,可能自己這一輩子,就這樣平平碌碌過著。更發覺原來我也可以這樣做的,也覺得我曾經有這樣的人生,很豐富啊!(F6-09-01)」 經過一段時間,持續參與道場活動,他漸漸知道自己的修道路在哪裡了。「已經經歷這幾年的過程,自己朝一個很穩定的修行路走,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什麼是不應該要的,這些都很清楚。(F6-14-01)」同時,在親近參與大道場各項活動,也有了不同層次的體會,他認為「是一個很大格局的,自己寧願在大廟睡覺,也不願在小廟辦道。今天可以跟這麼多人結緣,與跟在一個小廟跟幾個人結緣,那種感受是不一樣的。而且,我發現佛光山這個道場是彩色的啊!(F6-14-02)」有了明確的信仰與依止的團體選擇,因持續地參與各項活動,實踐的護持行動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是「已經把它當成生活當中的一部份,就是『行』的一部份。生活當中的一個基本模式,很自然的是必需去做的一樣,真的很自然!(F6-14-03)……至少,現在的社會有了這些好事情會變得更美好,自己能力做得到的就做。(F6-14-04)」 佛法是一種活法。佛法的法味是在身體力行中的體會領悟。對F6而言,從參與服務中了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義及「給人歡喜」的宗風理念。他說:「諸惡莫作,這個好棒!因為我自己往內心求,所以不做壞事。但是,眾善奉行,有這麼多的善事在發生,我怎麼去一一參與,做不到啊!所以,至少我做得到諸惡莫作,算是完成一半的菩薩。(F6-15-01)……自己受佛光山的影響也是瞞大的,譬如:給人家歡喜,人家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常常保持一個微笑,對別人也就不會有什麼傷害。(F6-22-01)」 此外,也漸漸養成自我推究與法的觀照。這讓他在面對問題的態度有所不同。F6說:「遇到境界的時候,都很自在的去看、去觀察、去觀照。已經不會像以前那樣很徬徨。現在遇到事情,怎麼辦?其實,事情都會有生跟滅。如果觀察到這一點,事情就開始向結束;慢慢去觀照,你懂了輪迴、成住壞空的道理,你就知道事情等一下就會結束。世界的自然定律就是這樣,佛教經典也是這樣講啊!成住壞空就是流轉!所以,現在的我會很自在,有什麼境界,或碰到什麼問題,自己都很清楚不是消極等著讓事情發生與結束,還是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有努力過程去把問題解決,只是我看問題態度已經不會去想,去怨嘆老天爺沒有保佑!(F6-22-02)」 F6從一位求庇祐的需求改宗者,而到10年後能漸漸提昇自己的信仰層次。對這一路來的轉變,他有多少意識?他說:「其實,到後來這幾年,大概有很多自修功課已把它丟掉了。以前有早晚課,以誦《金剛經》為主,但是慢慢覺得在修行的過程中這是有必要這樣子嗎?會產生這種疑。自己由疑當中去悟!於是,從誦經的法門,轉變成「觀」的法門,觀照自己內心,如有一面鏡子在那裡去對應觀照。有時候,會自言自語,講一些平常在生活中遇到的,或在道場遇到一些無法去理解的;自己會去拼湊,或是以前經典上讀到的,或是師父開示的,自己去拼湊推敲,就了解;雖不能說是悟,但至少是了解通達。其實,那種對法的印象,就如同播下的種子越多,腦袋思維就開發出來。有些法門也是隨著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去調整的。自己的一個修持方式,從以前早晚課讀經,之後隨著境去看到自己的心,或者是看到人家這樣子,就會自省是不是也這樣子或者不是這樣子。有時候也需要靜坐,我靜下來思惟一些事情,很清楚思惟一些法義、偈語。我是覺得這是適合自己這種懶人的方法,把它當成自己的一種修持也是不錯的,又與工作的時間不起衝突。或者是師父開示,會想這些法義從哪部經典出來的?我就會去把原典找出來看。自己從初發心時,家裡設有佛堂,也就會有一個早晚課修持模型在那裡,與山上的法或是出家眾的一個榜樣在那裡,我就朝那個方向在走,所以戰戰兢兢的,早晚課誦時候都必需如法做。那時候是把那些功課看作是佛弟子必需做的功課。直到,內心產生一個疑問,自問為什麼要這樣做呢?自己認為修行與學習佛法應該不是很古板的,應該是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運用的,那才是人間的佛法啊!(F6-21-01)」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