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口意愛護一切
2017/08/15 08:57:14瀏覽118|回應0|推薦0

20170809 月光部落—異地同時靜坐共修 日誌 

法友:鳳子(基隆)、玲子(基隆)、香子(文山區)、虹子(基隆)、萍子(基隆)、綦子(新莊)、峯子(板橋)。毛小孩:法來(基隆)、法淨與法住(基隆)、法果(新莊) 

 

一、慧學分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三遍)

禮敬 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逢六書齋夏安居八日禪,故,今晚由綦子代讀這一篇選文,此文出自聖法大長老著作《神聖的法教 - 教誡波提木叉》,下面就為大家恭讀此文摘選:

 

一切惡莫作,具足於諸善,清淨其自心,此是諸佛教。 

一切諸佛都曾經教導這首偈頌,這是教誡波提木叉(ovāda pātimokkha)的一部分。教誡波提木叉共有三首偈頌(《法句經》183-185),其中第一首的教導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所有三藏裡的教法,都含攝在這首偈頌裡面。 

在有一尊佛時代,那時人類的壽命是幾十萬歲,這首偈頌就當成教誡波提木叉來念誦,因為在那個時代沒有必要制定任何戒律。在我們的佛陀時代,佛陀成佛的九個月之後,也決定念誦這三首偈頌來作為教誡波提木叉。在還沒制定戒律前,就以這三首偈頌來作為教誡波提木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這首偈頌的意思是:

“Sabbapāpassa akaraa, eta Buddhāna sāsana.”

一切惡莫作,此是諸佛教。(不做一切身語意的惡行,這是諸佛的教法)

“kusalassa upasampadā, eta Buddhāna sāsana.”

具足於諸善,此是諸佛教。(應當累積善的身語意行為,這是諸佛的教法)

“sacittapariyodapana, eta Buddhāna sāsana.”

清淨其自心,此是諸佛教。


這說明了,佛陀教法的開端是很殊勝,中間也很 殊勝,結尾也是很殊勝的。

這首偈頌的開端部分指的是遠離和避免兩種過失:

1. 世間罪(lokavajja):世間罪是真正的不善,世間人都知道的不善,如殺生、偷盜等。

2. 制罪(paññatti vajja):在佛陀制定的戒律中,有些並不是真的不善,但如果比丘犯了戒就是不善,因為這些不善對佛陀不敬,這稱為制罪,這個部分主要是針對出家眾而已。

 

有一個故事是發生在古代的斯里蘭卡,有一位母親有兩個兒子,他們都過著簡單的農耕生活。有一天母親得了嚴重的疾病,醫生說她必須吃兔子肉才能復原,於是哥哥就命令弟弟去田裡設陷阱,那裡有很多兔子。弟弟沒有做過這樣的事,但還是依照哥哥的命令去做陷阱,陷阱做好後,弟弟躲在旁邊,有一隻兔子掉進了陷阱。弟弟想:「這隻兔子也是一個母親的孩子,就像我一樣,如果我發生什麼事,我的母親也會很難過的。」他同情那隻兔子並放了兔子,他對兔子說:「回去你的家裡,我不要抓你。」弟弟回到家,哥哥問他有沒有抓到兔子。弟弟就說有抓到,但放掉了,並解釋為什麼放掉兔子。哥哥罵弟弟說:「是媽媽比較重要,還是兔子比較重要?」弟弟到母親的房間,禮敬了母親並說:「從出生以來,我沒有故意殺過生,以此真實語,願您健康!」過後母親的病痊癒了,主要是因為當她知道自己兒子的美德,她的心就變得很強。 

還有一個關於七百個商人的故事,他們坐船到另一個國家經商,由於超重,船在半途便開始下沉,大家都叫喊著哭泣,除了一個抱住船的桅杆的人,其他人問他為什麼沒有哭,他說:「因為我有一些東西,所以不需要哭。」眾人問說:「那是什麼呢?」那人說:「我持有五戒,這是好的東西,所以我知道自己不會墮到惡道, 而會往上投生到天界去。」眾人又問:「你可以教我們嗎?」於是他就教導眾人五戒,以及省思自己的戒德。 當眾人全部學了五戒後,船就慢慢沉了,他們全都死了,並投生到天界,因為他們都有傾向戒德的心。後來這些天神聚集在一起省思,因為他們都學習了持守五戒,所以都投生為天神,他們稱讚教導他們五戒的天神,他回答說:「我會懂得五戒,是因為佛陀教導的。」 天神們到人間來見佛陀,並對佛陀說,因為他們有一個善友教導他們五戒,所以都投生到天界。佛陀就開示、勸告眾人要與善友交往,當一個人與善友交往,他將在現世及來世獲得利益,並培育很多美德。也因為與善友交往,一個人能夠離苦。當佛陀開示結束時,七百位天神都證得初果。 

所以你們應當持守五戒,以獲得持戒的利益。為了現在及未來的快樂,你們應當一再地省思戒德,戒德對現世及未來世都是很好的。 

“kusalassa upasampadā”的意思是「培育善行」,當我們持守五戒時,就是在培育善行。當我們省思戒德時,也是善的。所以只要心裡記得任何善的目標,我們都是在培育善行。培育善的素質可以幫助我們在接下來的階段培育定力。當我們培育善的素質時,也能夠加強定力。當我們的善業增強時,例如當一個人從早到晚嘗試培育善行,就會增加善業,並幫助他提升定力到更高的層次。所以定力可以藉由培育善行來支持。

 

至於心的淨化,培育善行只能幫助心淨化到某一個程度,因為有些煩惱暫時沒有顯現。當禪修者修習止禪,如果能時時保持定力,心也可以藉由暫時性的去除煩惱來淨化。其實在全部的三個階段中,心都可以淨化到某種程度。例如培養戒行並省思時,心暫時得以淨化,有定力是很強的善行,煩惱會暫時平息。觀禪的智慧也會暫時淨化心,當觀智成熟而證得聖道聖果時,就能斷除或消滅煩惱達到心的淨化。所以,當我們有戒德,在那個當下就可以去除錯誤的行為。當我們有定力,在那個時刻可以去除貪愛。當我們有智慧,則會去除邪見。

 

在此祝願大家能夠培育智慧,遠離不善,達到心的清淨!

 Sādhu! Sādhu! Sādhu!  ( 善哉!善哉!善哉!)

 

二、異地靜坐

接下來,是各自用功的靜坐時間。保持平穩的心與清醒的腦,想想自己何以一直流轉於憂悲惱苦之中?想紓解生活壓力及減少煩惱,自己在生活中可以做哪些修持?下面時間,各自用功……

 

三、〈寂靜之音〉回向

四、結語

獻上深深祝福──

眾生得遇法緣,修學菩薩行,圓滿佛菩提。

您及親人家眷,身離病苦,心無憂惱,善願能遇善緣成就圓滿。

您於日常落實淡、緩、靜、止、觀、行的清淨功德,皆成自己解脫行苦的助緣。

我們下周再見~ 

五、與佛共眠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