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對俄制裁暴露世界經濟金融體系弊端
2022/03/19 12:25:20瀏覽94|回應0|推薦1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聯合歐盟及其他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嚴厲制裁。從內容上看,這些制裁措施有的是克裏米亞事件以來美國對俄制裁的延續和強化,有的則屬於新增。從性質上看,與依據《聯合國憲章》、經安理會授權的多邊制裁不同,這些制裁系一國依據其國內法自行採取,屬於單邊制裁的範疇。


大體而言,當前美國對俄制裁可以分為特定區域制裁、進出口限制、金融制裁及其他相關制裁四大類。


所謂特定區域制裁,是指美國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地實施的制裁。根據制裁規定,全面禁止美國人(包括個人和機構,下同)參與對頓、盧地區的進出口貿易或投資,該地區產品禁止進入美國。



進出口限制包括進口禁令和出口管制。進口禁令主要針對俄羅斯能源行業,禁止美國人進口原產自俄羅斯的原油、液化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產品,同時也禁止美國人投資俄能源行業。出口管制則是基於美國《出口管理條例》以及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制定的“商業管制清單”(CCL),對於向俄羅斯出口特定美國產品和技術實施許可證管理。CCL包括數千種軍民兩用設備、材料、軟體和技術,覆蓋範圍廣泛,美國對俄出口管制重點針對國防、航空、海運等行業領域。根據規定,出口管制不僅包括原產於美國的產品,還包括含有一定比例的美國成分或者使用美國技術、設備生產的第三國產品。此次俄烏衝突以來,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通過修改比例要求、提高審批標準等方式,將更多第三國產品納入對俄出口管制範圍,且除個別情況一事一議外,一律不給予出口許可。


金融制裁是美國對外制裁中的“大殺器”,由美國財政部通過其下設的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負責實施。目前美國對俄金融制裁主要包括如下措施:


一是將重要政府官員、重要行業(國防、情報、能源、金融等)實體、企業高管人員等列入OFAC“特別指定國民清單”(SDN)。 凡是列入SDN清單的實體(包括個人和機構,下同),其所擁有的位於美國、來自美國或者由美國人控制的財產均被凍結,且禁止美國人與其有任何業務往來。不僅如此,SDN清單還實行“穿透式”管理,清單上單獨或合計擁有50%以上財產性權益的實體也視同列入SDN清單,適用同樣的制裁措施,從而使得制裁範圍進一步擴大。


二是限制俄羅斯的主權融資。禁止美國人向俄羅斯中央銀行、國家財富基金、財政部提供融資或進行任何其他形式的交易。


三是限制對俄羅斯金融機構及其他行業龍頭企業的融資。對部分頭部金融機構以及能源、電信、貴金屬、運輸行業的龍頭企業,禁止美國人參與所涉實體的股權融資交易或者超過一定期限的債券融資交易。


四是切斷美元交易。將俄羅斯第一大銀行俄聯邦儲備銀行及其25家子公司列入“代理行帳戶或通匯帳戶”(CAPTA)制裁清單,禁止美國金融機構為其開立美元帳戶或處理任何資金交易。


此外還有其他相關制裁。一是說服歐盟,將7家俄羅斯銀行及其相關子公司“移出”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協會(SWIFT)系統。二是取消美國與俄羅斯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即最惠國待遇,為後續對俄羅斯進口產品加征關稅準備條件。


美國對俄制裁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限制俄羅斯的能源出口能力,打擊俄羅斯經濟。二是限制俄羅斯重點行業進口關鍵產品和技術的能力,切斷俄獲取支撐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所需的關鍵技術的管道。三是限制俄羅斯的國際融資和資金使用能力。不僅俄羅斯的主權融資和金融機構融資直接受限,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也被凍結,占其外匯儲備總額近一半。


進一步說,美國對俄制裁旨在切斷俄羅斯同國際經濟、金融體系的聯繫,從經濟上徹底孤立俄羅斯。此外,雖然相關制裁措施直接指向的是“美國人”,但第三國個人或機構與俄羅斯的交易一旦觸及美國“連接點”,也將受到同樣限制。這裏的“連接點”非常寬泛,受美國人控制,產品或技術中包含美國成分,乃至使用美國金融系統,均可構成美國連接點。更有甚者,部分制裁措施還具有次級效力,第三國個人或機構與制裁對象的交易,即使沒有任何美國連接點,也要遵守制裁要求。正是基於上述原因,很多第三國企業被迫加入制裁俄羅斯的行列。


從世界範圍看,美國對俄經濟制裁最顯著的影響是加劇全球供應鏈緊張,抬升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推高本已嚴重的全球通脹。制裁還會給對俄羅斯風險敞口較大的其他國家金融機構帶來額外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如主權債務違約風險。此外,對一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進行凍結,也給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和秩序的穩定性、可靠性蒙上了陰影。此次對俄制裁充分暴露出世界經濟過度依賴美元和美國金融體系的弊端,或促使更多國家尋求外匯儲備、結算貨幣和支付體系的多元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5&aid=17207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