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是唯一能夠阻止普京的國家 但是拜登沒有做到”
2022/03/05 08:24:51瀏覽76|回應0|推薦0

對待任何一場戰爭,都應該採取嚴肅的態度與謹慎的言論。


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場戰爭?


01. 戰爭的起源


普京將這場戰爭界定為“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為了找到戰爭的合法性,他做了兩次冗長的演說,他的解釋大概有兩點:


一是歷史溯源


普京認為烏克蘭是俄羅斯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指烏東地區屬於俄羅斯古老領土的一部分。


普京把今天關於烏克蘭的紛爭歸咎於蘇聯政權,指責列寧、史達林和赫魯雪夫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他認為,原本沒有烏克蘭這個國家,是列寧製造了“烏克蘭”,讓烏克蘭以民族共和國的形式加入了蘇聯,後來還給予了脫離聯邦的主權。同時,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在1954年把克裏米亞劃歸給了烏克蘭。後來,蘇聯解體,烏克蘭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克裏米亞歸屬烏克蘭。普京認為,克裏米亞及烏克蘭的紛爭是蘇聯製造並遺留的歷史問題。


但是,普京顯然沒有把歷史說清楚:


第一,烏克蘭民族與俄羅斯民族在歷史文化上屬同宗同源,均是基輔羅斯的後裔。


第二,十月革命之後,沙皇政權崩潰,境內民族覺醒,俄羅斯、烏克蘭、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民族紛紛建立獨立共和國。為了抗擊共同的敵人,這些獨立共和國組成了軍事政治同盟。1922年,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蘇聯。所以,近代烏克蘭這個國家的誕生是民族獨立的結果,並不是列寧製造的。在近代史上,以“民族”構建國家替代國王的國家,是歷史的進步。在這個問題,俄羅斯民族國家、烏克蘭民族國家,歷史地位都是平等的,而且它們替代了沙皇的俄國,共同推動了歷史的前進。列寧只是將這些民族國家組合成一個國家聯盟。


第三,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蘇聯三大國家,這三個國家的領導人當時主導了蘇聯的解體。烏克蘭的獨立採用的是內部投票方式,各州支持率在70%—80%左右,整體上西烏高於東烏,盧甘斯克州和頓涅茨克州的支持率不算低,克裏米亞的支持率最低,只有50%多。不過,克裏米亞依然是以自治共和國的身份加入烏克蘭的。需要注意的是,烏克蘭宣佈獨立的第二天,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就承認了烏克蘭獨立。


第四,蘇聯時期,烏克蘭便是聯合國成員國之一。1944年,史達林為了在正在組建的聯合國上爭取更多的控制權,便修改了蘇聯憲法,給予了加盟共和國更多的主權,包括國防和外交。接著,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以獨立主權國的名義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同時,這部憲法賦予了加盟國自動放棄蘇聯選擇獨立的自主權。1991年,這些加盟國援引這一憲法條款獨立,蘇聯宣告解體。烏克蘭在聯合國的歷史地位對普京的解釋是不利的,普京也將此歸咎於史達林炮製了這套憲法。問題是,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政治遺產,其中定然包括列寧、史達林、赫魯雪夫等蘇聯領導人簽署的有效協議。


第五,如今,烏克蘭依然是聯合國成員國之一。這一點基本上決定了這場戰爭的性質。


蘇聯政權的崩潰,主要是內部政治的不可調和以及計畫統治經濟的無效率;而蘇聯國家聯盟的解體,主要是民族國家之間持續的矛盾惡化。這是兩個概念。


蘇聯解體後,歐美國家看到了“歷史的終結”,也擔心蘇聯崩潰可能引發的混亂及核失控。這時,俄羅斯的領導人葉利欽與美國總統老布希達成了交易——這是美俄關係的政治遺產,可惜後人沒有繼承好這份遺產。當時,美國支持俄羅斯繼承蘇聯的政治遺產,聯合國也召開了相關會議支持俄羅斯繼承蘇聯的五常席位,儘管在聯合國憲章中五常席位之一的名字依然是蘇聯。同時,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繼續保留聯合國成員國的席位。


交換的條件之一就是接收了蘇聯最多重型武器及核武器的俄羅斯確保核武器不失控。而當時,需要解除核威脅的主要對象就是烏克蘭。作為蘇聯的大國之一,烏克蘭繼承了大量的軍備,成為當時世界第三大核武器國家。結果,美俄聯手要求烏克蘭去核化。1994年12月,烏克蘭、美國、俄羅斯、英國在匈牙利首都簽署了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這份備忘錄內容是,烏克蘭徹底放棄核武器,美、俄、英保證烏克蘭邊界線安全和國家主權獨立,任何大國不干涉烏克蘭內政。同時,美國承諾向烏克蘭提供1.75億美元補償和1.55億美元經濟援助。


備忘錄簽署後一年,烏克蘭便將4000枚核彈頭運往俄羅斯拆解。2001年,烏克蘭實現了徹底無核化,同時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根據該協議,聯合國五常必須排除無核國家的核威脅。


但是,烏克蘭棄核後,美、俄、英及一些相關國家都沒有兌現承諾,理由是布達佩斯備忘錄不是國際條約,不具有強制性。如今,烏克蘭追悔莫及,認為被這些國家欺騙了。


所以,普京這段歷史追溯不僅沒有把歷史講清楚,還引發了他國的擔憂。烏克蘭如果是俄羅斯的一部分,那麼其他蘇聯國家是不是也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普京不得不對此做出解釋,表示無意恢復俄羅斯帝國,此番言論只是針對烏克蘭。


二是北約擴張


普京提出,在1991年,也就是蘇聯解體前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向蘇聯承諾北約不會從德國東部繼續向東擴張。普京認為,烏克蘭加入北約,相當於把炮彈架在俄羅斯家門口,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這個問題上,雙方可以說是各執一詞、立場對立:


這個理由獲得了一些掌聲。作為蘇聯的政治繼承國,俄羅斯有理由拿出這個承諾來說事。當然,與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類似,這一承諾也是不具備強制性的。有些人拿出美國一些政治學家的警告,他們之前預言北約擴張將觸犯俄羅斯的利益,並可能觸發戰爭。


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對這種說法,認為烏克蘭加入哪個組織是它的主權與自由;至少目前烏克蘭沒有加入北約,也沒有觸犯俄羅斯的國家利益;僅憑動機而非事實結果入侵一個國家是完全站不住腳的。還有觀點認為,北約東擴不是一天兩天了,英美給你的承諾,你找英美去。


先不爭論這個問題,我們只要追溯這個問題就容易洞悉是非。普京認為,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是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事實上,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與烏克蘭大概率會開戰,而與加入北約的烏克蘭開戰就是與北約開戰。問題是,為什麼?


原因要追溯到2014年的克裏米亞危機。危機的導火索是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遭烏克蘭議會彈劾。烏克蘭獨立後有六任政府,其中五任是親歐美,一任是親俄,亞努科維奇屬於親俄。亞努科維奇試圖暫停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議,然後加入俄羅斯貿易協議。這一事件引發了親歐美派反彈,烏克蘭議會在2014年2月彈劾了亞努科維奇。後者逃亡至俄羅斯。緊接著,最不穩定的克裏米亞被點燃,該地區謀求獨立。3月17日,烏克蘭議會廢除了克裏米亞一系列自治法案。可是第二天,普京就簽署了克裏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的協議,俄軍開進克裏米亞及黑海地區,該地實際上被俄羅斯掌控。


克裏米亞獨立引發連鎖反應,烏東頓巴斯地區的盧甘斯克州和頓涅茨克州也謀求獨立。俄羅斯支持當地武裝與烏克蘭政府軍交戰,這就是頓巴斯戰爭。2014年6月,在德法與俄羅斯的斡旋下,烏克蘭政府與頓巴斯地區的兩個州達成了《明斯克協議》,雙方停火,烏克蘭政府承認這兩個州的自治權。這就是所謂的諾曼第模式。第二年又簽訂了一個新明斯克協議,目的是落實前一個協議。但是,烏克蘭政府認為這是一個“城下之盟”,國內民眾的反抗情緒濃烈。


烏克蘭人希望有所改變,他們在2019年選擇了缺乏政治經驗的演員(任何職業都值得尊重)澤連斯基擔任總統。澤連斯基渴望謀求加入北約,歐洲最大的阻礙是德國,而默克爾下臺後,烏克蘭加入北約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這給普京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普京擔心,加入北約後,烏克蘭將攜北約之力向俄羅斯索要克裏米亞,並控制整個烏東地區。


到這裏可以明白,普京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直接理由是擔心烏克蘭報復俄羅斯,重新奪回克裏米亞。於是,普京再次先發制人,俄烏戰爭就此爆發。


02. 戰爭的演進


但是,戰爭初期的演進還是出乎外界的意料。


首先,這是一個典型的狼來了的故事。


美國白宮向媒體放風說俄羅斯2月16號入侵烏克蘭。全世界都盯著這一天,結果西線無戰事。一些人開始批評美國故意在渲染戰爭,一些人認為美國採用媒體策略給普京施加壓力。接著,美國白宮說,戰爭將未來幾天內爆發。當地時間21日,普京宣佈承認烏東兩個“共和國”獨立;接著,又以這兩個“共和國”請求維和的名義,再次上演“哈薩克斯坦劇本”,下令俄軍挺進頓巴斯地區。


國際資本市場嚇壞了,但是很快人們似乎看到了“戰爭的終點”,很多人斷言,普京的目的達到了,戰爭就此結束,美國政府的“危言聳聽”被反彈的股票打臉了。這就是“狼來了”的第二劇碼。


但是,就在此時,普京命令俄軍兵分三路攻擊烏克蘭,其中一路直插首都基輔,俄烏戰爭爆發。普京此舉超出了大多數人的預期。普京想幹嘛?


這時,人們才想起了美國白宮對戰爭的預告。美國提前獲取了戰爭消息嗎?


普通人自然不會從大國領導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其實,戰爭之前,普京與拜登的那場視頻會議,雙方可能已經交過底了。普京不會對英法德交底,還可能瞞住了印度等國家,但大概率會跟美國交底。普京需要清楚地知道美國的行動底線,同時拜登也需要明確俄羅斯的行動底線,從而避免兩個大國因誤判而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有人說,這是美國的情報起了作用。但是,更直接的資訊應該來自普拜會談。


拜登的底線是什麼?拜登已經公開了,美國的底牌是,無論發生什麼,美國不會直接派兵到烏克蘭。拜登不希望澤連斯基抱有幻想,避免引發誤判。有了拜登這個底牌,普京才敢直接挺進烏克蘭。普京給拜登承諾了什麼?直接進軍烏克蘭(不危及北約國家)。當然,不確定是否還包括不發動核戰爭。拜登也把普京的底牌公開了,放風給媒體,說俄羅斯會入侵烏克蘭。可以確定的是,拜登把資訊告知了英國,英國也是最先給烏克蘭提供武器支持的國家。德法應該是在戰爭的前一天慕尼克安全會議上獲得了資訊,這一資訊應該是普京告知馬克龍與朔爾茨的。據說,拜登還將資訊告知了除英國之外的第三方,希望對方勸阻普京止戈。


俄羅斯方面不理解拜登提前把資訊洩露給媒體。拜登對這一資訊的處理,展現了一位老司機政治家的油膩臉面。他放風給媒體,將資訊告知給第三方,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實際上,他不將資訊公之於眾確實會備受譴責。但是,這麼做僅是拜登的處境得到改善,戰爭還是爆發了。


拜登辯解:“你有兩個選擇。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與俄羅斯開戰,或者確保讓一個行為如此違反國際法的國家為此付出代價。”有意思的是,普京稱,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是為了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拜登說,對俄羅斯經濟制裁是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唯一選擇。是不是需要給這兩位頒發“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特別貢獻獎”?


拜登將二選一的選擇題拋給民眾是很狡猾的。其實,拜登讓普京發動這場戰爭就已經錯了。這場戰爭爆發後才有所謂的二選一。拜登的錯誤並不是經濟制裁,也不是沒有派兵,而是沒有阻止普京。美國是唯一能夠阻止普京的國家,但是拜登沒有做到。


有些人說,美國沒有義務這樣做,更沒有義務派兵到烏克蘭。有些人則問,美國為什麼不派兵到烏克蘭?


我的觀點是,僅到目前為止(前提),美國在戰略上是對的,但戰術上是錯的。在俄羅斯問題上,美國的戰略是避免直接軍事對抗,長期政治對峙,施加經濟制裁。這是對付蘇聯的老辦法,是美國付出成本最低的辦法。美國不會因為一個非北約國家與俄羅斯直接軍事對抗。


但是,達到美國的戰略目標,可以有很多策略,戰術上可以更靈活。拜登選擇了民主黨慣用的最保守最愚笨的策略。拜登更願意將這場戰爭界定為歐洲的“麻煩”,讓歐洲重回美國的領導,切斷歐洲尤其是德國與俄羅斯臺面下的關係。戰爭帶來的資本回流美國等經濟因素,反而是拜登考慮的非必要因素。目前的美國經濟在疫後復蘇中,穩定是最重要的,而戰爭無疑徒增了更多不確定性。美國作為當今世界秩序的建立者、領導者與最大受益者,當秩序受到挑戰時,拜登打起了小算盤,如此世界就陷入了“金德爾伯格陷阱”。


特朗普嘲笑老拜登,認為他在任的話,普京不敢動武。老拜登最大的特點是穩如狗的油膩,普京可以預期到拜登的行動,拜登也願意與普京交換底牌。而特朗普最大的特點是不可預期,他是一個沒有政治包袱但擁有政治抱負的政治玩家。普京難以預期,特朗普會如何行動以賺取政治資本。


當然,拜登的錯誤,並不是普京的理由。可以說,到目前為止,這場戰爭還在俄美掌控之中。但是,戰爭的一些演變也超出了拜登與普京的預料。


戰爭的消息非常混亂,真假難辨,但是開戰四天獲得了一個回饋:俄軍的行動進展不及外界的預期。到2月28日回到談判桌前,烏軍的指揮系統、通信系統還在,澤連斯基政府和烏軍核心力量還在,俄軍尚未攻陷基輔。


這是為什麼?原因可能有幾點:


一是普京最開始有些投鼠忌器、猶豫不決,他不敢大規模、無差別地推進地面部隊和導彈飽和式攻擊,依賴於空中力量的精准打擊和地面部隊的局部控制;


二是俄軍對這種戰術不太適應,在資訊技術、精准空襲、機動作戰與頂級水準還存有差距;


三是長期經濟制裁、財力枯竭導致俄羅斯軍備的技術迭代與日常維護非常有限,普京能夠動用的有效打擊武器不多,他必須省著用,同時需要提防北約,將核心武器和精銳部隊用在刀刃上;


四是烏軍的戰術應對得當,在歐美國家的情報、戰術及武器的支持下,烏軍放俄軍裝甲部隊長驅直入,然後切斷後援,局部伏擊。


目前,這種局面應該是超出了普京的預期,當然也可能超出了拜登及歐洲領導人的預期。


第一,歐美領導人沒有預期到澤連斯基政府能夠頂五天,美國一些機構預測基輔在三天內會淪陷。如果澤連斯基政府迅速倒臺,歐美國家自然沒有太強的意願支持他。澤連斯基政府使用了一切能夠影響的力量來支持烏克蘭,包括聯合國、海牙軍事法庭、歐盟、社交媒體等等。很可能,就這堅持的幾天,歷史因此改變。


第二,歐洲民眾的參戰情緒超過之前的預期。這給拜登和德國總理朔爾茨帶來壓力。拜登原本打算採用漸進式的經濟制裁,儘量不使用金融核彈SWIFT;朔爾茨之前沒有給烏克蘭提供有效武器,也不支持SWIFT。但是,幾天後,歐洲與美國都同意啟動SWIFT制裁,儘管拜登還是給普京留了一個口子——將俄羅斯的部分銀行踢出SWIFT。最大的轉變來自德國,朔爾茨同意了對俄羅斯金融制裁,同時給予烏克蘭提供致命性的武器。可見,在社交網路時代,輿論對戰局的影響與改變可能要比紙媒時代快得多。


但是,不得不說,到目前為止,這場戰爭的主動權還掌握在普京的手上。


03. 戰爭的終結


接下來,這場戰爭的演變很難預料。短期來說,主動權在普京手上,取決於普京是否願意改變戰術,即大規模的推進與飽和式的攻擊。


普京的考量根本上取決於他的戰爭意圖,即普京想幹什麼?


最開始,人們以為,普京只是想擴展安全邊界,強化烏東兩個州的勢力即達到目的。但是,當俄軍開進烏克蘭之後,這個猜想已經破滅。普京的戰爭意圖遠遠超出外界的預期。


普京可能有兩個戰爭意圖:


一、最基本的目標是迫使烏克蘭政府妥協,簽訂永不加入北約的協議,或者成為永久中立國的協議,解除烏克蘭的武裝威脅,順帶承認烏東兩個“共和國”獨立。


如果能夠讓烏克蘭的民選政府、親歐美政府簽訂城下之盟,這是普京最願意看到的,也是成本最低、壓力最小、合法性顯得最強的做法。如果澤連斯基不妥協,那麼普京會加大打擊規模,戰爭的規模和烈度都會大幅度增加。最終,普京希望實現最基本的目標,那就是推翻澤連斯基政府,解除烏克蘭的武裝,扶持親俄政府,與俄羅斯簽署協議。


二、最高目標,可能是普京的“未竟之事”,那就是阻止北約東擴,解除經濟制裁。克裏米亞危機後,歐美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經濟陷入崩潰。而經濟制裁的背後是北約的軍事威懾。所以,解除經濟制裁與軍事威脅,是普京的“未竟之事”。普京今年已經70歲,不確定在2024年是否會繼續參選或連任。如果普京不參選,普京擔心他的繼任者能否解除困境,更大的威脅還是,政治對手很可能借此推翻普京繼任政權。普京希望在退休之前解除後患,從而開啟這場政治豪賭。但是,拜登這種裝死策略會讓普京更加著急和願望落空。


接下來,戰爭的主動權還在普京手上,但是戰爭的代價與風險也在增加,普京需要權衡大規模的推進與飽和式的攻擊帶來的收益與代價。代價方面主要考慮兩個方面:


一是政治孤立。在疫情大流行的當下,在經濟脆弱、能源價格高漲的當下,在社交網路眾目睽睽的當下,烏這場戰爭突然爆發,普京遭遇鋪天蓋地的聲討,俄羅斯陷入了空前的國際孤立。普京未必會在意輿論與歷史撰寫者,但一定會考慮這種政治孤立以及國內的反戰勢力可能引發的風險。


二是經濟制裁。如果參考2018年的伊朗,SWIFT的全面制裁可能導致俄羅斯的出口規模消失80%。盧布崩潰,金融癱瘓,外國資產被凍結,政府無法在國際上融資,原油出口受阻,技術制裁加碼,俄羅斯與國際市場“絕緣”。普京不得不考慮如何供養一支龐大的軍隊以鞏固政權。


如果就此止戈,如果民主黨還能贏得中期選舉,以拜登的行事方式,普京還有轉圜的餘地。接下來,戰爭可能會進入一邊打一邊談的階段。


這場戰爭已經改變了世界格局。未來,地緣政治更加不穩定,還可能出現一輪軍備競賽。


首先還是說美國。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後,美國的國際戰略在發生改變:部分撤離中東中亞、固守強化歐洲、戰略回歸印澳日。


美國在一些地方是主動收縮、戰略撤離,試圖擺脫中東和中亞泥潭。2021年,美國從阿富汗撤軍,勢力從中亞撤出。緊接著,哈薩克斯坦政治衝突,總統請普京幫忙,俄羅斯的勢力徹底掌控中亞。在歐洲,美國的邊界依然是北約,但希望讓歐洲重回美國的領導。英國脫歐是美國希望看到的。美國也期望普京這次政治冒險讓北約國家尤其是德法更加依賴於美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從某些地區戰略撤離,一定會在另一些地區強化勢力。


這場戰爭大大增加了歐洲國家的不安全感,相信很多北約國家都會請求美國加大軍力駐守,美國在這些國家的軍事力量將強化。但是,需要關注德法的改變。


德國的改變可能是歷史性的。這場戰爭啟動了沉睡的德意志。二戰後,艾哈德政府及聯盟黨帶領德國走上第三條道路,德國成為了一個經濟強勁、製造頂尖但政治緘默、軍力羸弱的國家。默克爾奉行了折衷主義政策,在美國與俄羅斯中採取務實態度,一邊在克裏米亞問題上制裁俄羅斯,另一邊與俄羅斯保持能源合作。特朗普對默克爾的態度極為不滿,他曾警告德國必須加強軍備以應對俄羅斯,同時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特朗普政府還因北溪2號制裁了德國的能源企業。但是,這位來自東德的領導人維持了與普京比較好的關係,同時不願意做出改變。


我曾經在《德國大選》中分析,“默克爾的中立、妥協、務實以及謹小慎微的執政,似乎不足以應對歐洲日益嚴峻的政治衝突,以及國際政治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在這次德國大選中,“求變”是主旋律,結果聯盟黨敗北說明德國人試圖謀變,但是改變定然帶來風險。我在文中引用了《後默克爾時代:歐洲將何去何從》(Piotr Buras, Jana Puglierin,Ahsen譯,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的原話:“一個自由、安全、繁榮和社會公正的歐洲現在面臨著來自外部的巨大威脅,而且沒有做好對抗的準備”。但是,沒想到對抗來得這麼快。


普京為何選擇這時發動行動?其實,這完全是歐美左派政府給普京創造的機會。疫情之下,歐美左派政府大發貨幣,債務膨脹,通脹高企,經濟脆弱。同時,他們對石油天然氣能源施加各種干涉製造了石油危機。另外,默克爾下臺及聯盟黨的倒臺,讓普京意識到俄羅斯與德國的政治穩定難以為繼。


如今,德國徹底改變了對俄戰略,甚至改變了國際戰略。朔爾茨一改之前“絕不提供武器”的政策,宣佈向烏克蘭提供1000枚反坦克武器和500枚“毒刺”級地對空導彈。同時,朔爾茨還宣佈建立1000億歐元國防基金,將把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2%,“在歷史的轉捩點下,德國需要建立一個高效、高度現代化、先進的聯邦國防軍,以保衛我們的自由和民主”。


這場戰爭爆發後,默克爾的歷史地位大不一樣,她的政治遺產被清算,而朔爾茨正在改變歐洲的地緣政治。這也是美國需要重新考慮的。



未來的歐洲與俄羅斯陣營的政治對立、軍事對峙可能更加突出。歐美這一邊,德國軍事崛起,法國加大軍事投入,美國強化北約小國的駐軍。而俄羅斯陣營中的白俄羅斯,目前正在修改憲法,擺脫無核、中立的限制,謀求成為擁核國家。俄羅斯的導彈及核武器很可能部署到白俄羅斯。


如果德國謀求大國地位,如果白俄羅斯擁核,渴望歐洲獨立自主的法國、已經脫離歐洲的英國,還有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印度、土耳其會如何行動?


這是一場改變歷史的戰爭。在當下,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清醒地快速地做出正確的戰略預判。社會大眾只要守住底線,這個國家、這個世界不會太糟糕。
(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4&aid=1719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