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25 09:33:05瀏覽30|回應0|推薦0 | |
30年前,蘇聯解體。
正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所言,“蘇聯解體是一場悲劇,蘇聯失去了40%的國土、生產力和人口,數千年來的積累喪失殆盡。”
▲ 1991年12月25日19時32分,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降落,俄羅斯國旗升起。
彼時,美國學者福山炮制出“歷史終結論”,聲稱歷史的進程只有一條路,美式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的終極形態。“歷史終結論”堪稱美國的勝利宣言。蘇聯的悲劇,美國的喜劇,但30年後再回首,不過是一場鬧劇。
冷戰結束,美國勝利了嗎?
30年前,世界上大多數人都認為,美國贏得了冷戰。美國人陷入集體亢奮,洗刷了越南戰爭造成的一代人的心理陰影,帶來了美國精英念茲在茲的“單極時刻”。
▲ 1973年3月,美軍戰俘站在越南河內戰俘營內,等待國際監督和監察委員會對戰俘營進行檢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前,蘇聯亡黨亡國,兩極格局平衡被打破,世界似乎進入了美國一家獨大的時代。然而30年過去,看看今天的美國,人們開始意識到,美國同樣難以擺脫失敗的命運,冷戰沒有贏家。
相較蘇聯,美國的失敗只不過遲到了30年。今日的美國積弊纏身,尤其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美國防疫一敗塗地、社會撕裂不斷加劇、民主“燈塔”備受質疑。普京說,“美國正以自信和堅定的步伐,走在蘇聯的老路上。”昔日“山巔之國”已在四方面呈現敗相。
——思想上的癲狂。
冷戰結束後,美國停止了對自身制度弊端的反思,陷入了集體的思想自閉和盲目的狂妄自大。美國號稱“民主”,實質上卻是把民主等同於選舉,把多元等同於平等,把問題表達等同於問題解決;當人民發現問題沒有解決時,就換一撥人再演一遍。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批評英國代議制民主,他說英國人只有選舉投票那一天是民主的,之後就變成奴隸了。德裔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認為,美式資本主義已蛻變成一個新型的極權主義社會,表現為不允許對立派別、對立意見、對立向度的存在。
美國號稱“自由”,實際上冷戰後的美國處處是“政治正確”的高壓線。美國將自由帶進了資本精心設計的娛樂場,一場完美的自由真人秀。
▲ 美國看似言論自由,實則處處是“政治正確”的禁言咒。山姆大叔隨時有被冷戰思維和麥卡錫主義拖入墳墓的危險。(漫畫 | 羅傑)
美國號稱“市場經濟”,但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犀利地指出,資本主義並非真正的市場經濟,它是一個和市場經濟“絕對相矛盾的層次”,其基本特徵之一就是壟斷,就是“反市場”。
市場的本質是自由競爭、公平交易,然而美式市場的本質是利潤至上、美國優先。從貿易戰到科技戰,美國不擇手段破壞市場形成的國際分工,目的只有一個:維護美國壟斷利益。
——政治上的腐化。
冷戰時期,美國人拼命攻擊蘇聯的政治腐化,卻掩蓋了另一個事實,美國的政治腐化一步步加劇,肘腋之患正在成為心腹大患。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批評說,“世界正見證一個‘失靈的民主政體’”。福山不得不承認,“美國正在腐朽中,美國政治失靈將繼續下去”。
曾有一個笑話譏諷前蘇聯的經濟低效,“我們假裝上班,他們假裝發我們工資”,現在這個笑話置換成了美國,譏諷美國的政治腐化,“我們假裝投票,他們假裝執政”。
政治腐化歸根到底是精英的腐化,自私貪婪、政治獻金、天價高薪、金融套利、遊說集團、權錢交易已經成為美國制度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拜登在執政百日演說中控訴,“去年55%的美國最大企業繳納的聯邦所得稅為零。他們通過稅收天堂避稅。”
▲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裏茨於2012年提出“1%vs99%”概念,指出美國的不平等情況非常嚴重,身居美國財富金字塔頂端1%人口的年收入占美國全國年總收入的20%;其餘99%的大眾分享剩餘80%的財富。
可悲的是,當拜登控訴時,很多美國人卻認為這恰恰是美國的“軟實力”,對全世界精英的吸引力。美國正在成為一個窮人與富人、大眾與精英完全隔絕、價值對立的“平行宇宙”、“二次元世界”。
——經濟上的衰敗。
今天的美國通貨膨脹高燒難退,大宗商品價格飆升,營商環境持續惡化。美國前財長薩默斯和魯賓認為,美國經濟現在已經陷入了滯漲。在未來可預見的一個時期內,美國經濟復蘇前景存在更多不確定性。
▲ 美國經濟泡沫急劇膨脹,一旦破滅將貽禍全球。
一個更大的反思正在出現,那就是曾經引領美國贏得冷戰的新自由主義、貨幣主義經濟革命,不過是一場騙局。
今年年初,前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就任財政部長的第一天,給財政部的全體工作人員發了一封公開信,提到美國正在面臨“一場累積了50年的經濟危機”。
這場危機指的正是1971年,美國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金本位的貨幣體系徹底終結,美國走上了負債、印錢、金融化、去工業化的不歸路。從2008年金融危機到2020年新冠疫情,美國用開動印鈔機解決問題,已經到了登峰造極、毒癮難戒的地步。美國的金融魔術吹自己的泡沫、割別國的韭菜,但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明後年,美國面臨著六次加息的壓力,金融風暴的倒計時開始了。
▲ 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美國開啟了瘋狂印鈔模式,借機轉嫁通貨膨脹負面效應。待危機過後,美國再次壓低匯率,回收流出的美元。如此過程循環往復,就實現了美國全球金融霸權的動態平衡。
▲ 圖為20世紀40年代、21世紀初美國底特律東部帕卡德汽車廠的場景對比。該廠由阿爾伯特·卡恩設計,在1903-1958年間為帕卡德汽車公司生產豪華汽車,在美國去工業化進程中逐漸被廢棄。
——社會上的極化。
30年來,美國貧富分化不僅未得到緩解,反而進一步惡化。統計顯示,美國家庭財富近20年都沒有增加;最富有的1%的美國人掌握著超43萬億美元的財富,是最底層50%的美國人財富的14.3倍。如今美國公司 CEO 的薪酬是員工平均薪酬的320倍,是歷史最高水準。
美國社會正在出現“三化”。一是“返祖化”,越來越像南北戰爭前的狀態,紅州、藍州相互攻訐,52%支持特朗普的選民和41%支持拜登的選民都願意看到美國分裂。
▲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撕裂嚴重。議員們並不關心民生實際,反而將精力浪費在“口水戰”上。
二是“拉美化”,一直以來美國有著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中產社會,今天正一步步走向左右兩極的民粹社會,中產階級日益萎縮、失聲,越來越像一些深陷衝突的拉美國家。中產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前衛、社會穩定的後衛,中產消失意味著停滯與衝突的地獄之門打開了。
▲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曾提出“乳頭樂”理論,建議用各種令人沉迷的文化產品麻痹80%的人口,讓他們不再關注社會治理問題,在淺層快樂中失去思考能力。如今美國數千萬“沙發土豆”人群,正是“乳頭樂”政策真實寫照。
三是“法西斯化”,資本主義危機是法西斯的天然溫床,今年1月美國國會山騷亂讓人不禁想起1933年德國的國會縱火案,帶著納粹標識、夜間火把遊行的白人武裝民兵讓人不由想到“衝鋒隊”和“黨衛軍”。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軍工複合體、大金融資本集團,法西斯主義的鐵三角正在形成,就差下一次總統選舉了。
▲ 2021年1月6日,特朗普支持者衝擊國會大廈,期間一些暴力和白人至上主義的元素隨處可見。
美國社會的多元性決定了,無論“返祖化”、“拉美化”、“法西斯化”,勢必伴隨劇烈的衝突與動盪。《華盛頓郵報》、CNN等美國主流媒體近日連篇報導,多位退役的美國將軍預測,2024年總統大選後美國可能會爆發內戰,軍隊中已經有潛在動盪的跡象,政治分歧可能導致軍隊分裂成兩個對立的陣營。此前已有多位美國學者警告,美國已深陷文化戰爭狀態,可能會升級為內戰。
冷戰,美國沒有勝利,這個歷史結論對於今天的美國意義重大。一些陶醉於冷戰勝利的美國人正在策劃針對中國的“新冷戰”,必須制止這種瘋狂而愚蠢的行為。30年前,美國沒有勝利,再發動新冷戰,美國必將輸得更慘。
世界歷史也有週期律,跳出週期律的希望在中國
美國曾經是個幸運的國家,享受著獨特的地理優勢,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坐收兩次世界大戰的漁利,還在冷戰爭霸中不費一兵一卒就將蘇聯拖垮。
但僥倖成功不代表永遠成功,光環退去就是災難降臨。冷戰結束30年來,美國帶著迷之自信,以更加冒險激進的方式,將“霸權觸角”伸向全球,折騰了世界也折騰了自己。美國的衰落不是外因造成的,而是其內在固有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美國再例外也無法逃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
▲ 美國長期依賴石油和美元兩大支柱構建全球霸權。美國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全球70%的石油資源及主要石油運輸通道,掌控世界工業發展重要大宗原料定價權,進一步鞏固美元在國際結算市場的壟斷地位。
哈佛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假說,歷數過去500年人類歷史上的16次霸權爭奪,12次是戰爭方式。他把霸權的衰落歸咎於外因,怪罪於新興爭霸力量,這是典型的西方歷史觀。
從中國的大歷史觀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無論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還是蘇聯、美國,衰敗的根源是歷史週期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從早年的朝夕惕厲到後期的腐化墮落,跳不出制度和人性的局限。
世界上很少有民族像中國人這樣深思歷史,反復思索如何跳出“歷史週期律”。中國要超越“修昔底德陷阱”,超越此前一切霸權興衰的往事,超越蘇聯、美國兩種不成功的現代化模式,必須走出自己的道路,一是人民民主防止制度腐化,二是自我革命防止人性墮落,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以偉大自我革命實現偉大社會革命。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早有預言,“中國是符合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人類的希望在東方。”
美國人常常說,21世紀始於柏林牆倒塌、蘇東劇變開始的1989年。言外之意,21世紀屬於冷戰勝利者的美國。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則說,“21世紀始於中國的1978年”。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提前開啟後冷戰時代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中國走出自己的現代化新道路,對於彷徨於十字路口的世界來說,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方向。
歷史沒有終結,新時代正拉開大幕。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