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1/11/14 14:01:14瀏覽34|回應0|推薦0 | |
美國商務部本月初要求全球各大主要晶片廠商提交包括庫存、銷售額、客戶等敏感資訊在內的數據,引起國際輿論譁然。三星、臺積電等據稱已經提交相關資訊,但都否認涉及企業核心機密資訊。而美國英特爾、德國英飛淩以及荷蘭恩智浦等企業目前還未明確宣佈是否已經提交數據。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此前曾威脅稱,如果企業拒絕“自願共用資訊”,美或援引冷戰時期的《國防生產法》強迫資訊共用。有媒體還披露,美國可能進一步要求晶片企業提供更多資訊。
資料圖。圖源:視覺中國
美國這種資訊勒索行為給美國之外的各國晶片產業都敲響了警鐘,對近年來大力爭取“晶片自主”夢想的歐洲來說也是如此。歐洲在這方面的戰略願景,正一步步被美國單邊霸淩舉措擠壓。
在數字經濟革命重構全球經濟版圖與國家間權力格局的大潮下,歐洲發現自身在數字經濟中“軟硬兼弱”,應用領域沒有出現一家全球規模的企業巨頭,硬體方面則在晶片等關鍵產品上缺乏本土產業力量,嚴重依賴對外進口。疫情的暴發更急劇提升數字經濟的重要性,歐盟晶片供應不足或中斷的風險敞口顯著上升,相關負面效應已在汽車被迫停產等現象上顯現,晶片產業正成為地緣政治上的關鍵。
在此背景下,歐盟和法國、德國等主要國家紛紛反思如何將歐洲經濟與地緣政治命脈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晶片供應和產業能力視作戰略層面的問題。今年3月,歐盟委員會就未來十年建設歐盟數字經濟和數字主權發佈政策檔,其中重要行動計畫之一就是至2030年歐盟晶片產能在全球占比應提升至20%,並且認為東亞佔據全球晶片生產份額3/4的現實已對歐盟“構成挑戰”。
同時,與近年來在其他經貿領域將中國定位為“競爭者”一樣,歐盟將中國不斷成長和壯大的晶片製造產業視為挑戰,或明或暗地鼓吹“降低對中國晶片的依賴”以保證“戰略自主”。但很吊詭的一點是,歐盟推動晶片和科技自主的進程中,在尋找實現目標的夥伴過程中很少考慮技術合作的潛力和經濟成本問題,反將“價值觀”掛在嘴邊,陷入“民主國家數字合作”的幻想,將構建美歐在晶片、人工智慧等領域技術和貿易合作擺在優先位置。
這正中拜登政府拉攏各國在科技領域打造排他性小圈子的下懷。今年9月,美歐舉行首次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會議,在敏感兩用技術投資及人工智慧開發的審查方面互相合作,發佈“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聯合聲明,強調在供應短缺、強化供應鏈韌性以及研發生產等方面加強合作。事實上,國際輿論都嗅到“意在沛公”的味道,所謂“應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帽子扣在誰頭上不言自明。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接受媒體採訪時,更是揚言要通過聯合歐洲共同“施壓”中國遵守所謂美歐的“規矩”,“不讓中國獲取最新技術”。
然而,從美方這次“資訊勒索風波”來看,美國所謂的“晶片供應鏈合作”實則是假借合作之名,以切香腸的方式掌握各國半導體產業命脈,進而形成以美國為核心的產業鏈體系和技術生態。在此進程中,美國借所謂“尋找供應短缺原因”為由,實際以單邊霸淩手段脅迫他國廠商就範,進而掌握全球各大晶片廠商的商業機密、技術網路以及主要交易夥伴等關鍵資訊,試圖借此佔據先機,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中的核心地位,謀求能夠全流程控制其他國家的生產、研發、交易管道,在半導體產業利益分配格局、貿易流向方面建構“一言堂”,而他國只能依附於美國的標準體系,在整個行業裏扮演“高級打工人”。
顯而易見的是,歐盟構建“晶片自主”的初衷與美國戰略佈局之間存在嚴重的目標衝突,相關合作越深入反而意味著歐盟離“自主”更遠,離進一步的依附則更近。從目前披露的媒體報導來看,由於美國長期以來慣以“長臂管轄”狙擊歐盟企業,以及後者在汽車晶片等細分領域嚴重依賴美國市場,英飛淩等企業更傾向於對美商務部的“霸淩”就範。如此,歐洲的企業和晶片產業便陷入一個怪圈,即為了防止霸淩而不斷將自己的弱點暴露給美國,但“一時平安”卻意味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變得更為遙遠。
從AUKUS聯盟的“背刺”到“資訊勒索”問題上的城下之盟,歐盟應該意識到美國在技術和高精尖產業上以“合作之名”謀一己霸權之實,而歐盟在這種過程中實際上除了苦果以外沒有得到任何利益。當然,在寄希望於所謂“國際合作”的同時,歐盟也在以推動“晶片法案”等方式構建和提振半導體產業的產業聯盟、公共支持體系以及吸引投資建廠,我們可以對歐盟本土在研發和產能維度上有所發展抱有期待。然而,對歐盟而言,更重要的恐怕是如何以理性平和的方式看待“相互依存”的全球化客觀事實,並且從切實保障企業生產順暢和經濟利益、而非“地緣政治關切”和“制度價值迷思”等角度考慮全球合作和供應鏈穩定問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