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50年解放軍有540萬人 為何派九兵團15萬人參戰
2021/10/19 05:45:46瀏覽32|回應0|推薦0

有心人或許會看到一個事實,1950年11月長津湖大戰之時,我志願軍兵力不足,急調九兵團15萬人入朝作戰。


戰後結果證明,如果當時投入長津湖——也就是第二次戰役的東線戰場,兵力再多一些的話,哪怕再多一個軍3萬人的兵力,極有可能將美軍陸戰1師卡死在長津湖,創造全殲美軍一個整師的輝煌戰績!


我軍缺這3萬人嗎?絕對不缺,1950年10月時,解放軍總兵力達到540萬人。


為何只派一個兵團僅15萬人入朝呢?


一、九兵團入朝原因


討論兵力之前,先講一個小故事。


1950年炎夏之際,在青島療養的粟裕曾一連接到毛主席三次來信。


核心意思是探討組建東北邊防軍、並由粟裕出任邊防軍司令員的事。茲事體大,粟裕聞此戰略重任,身為一代戰神,自然是見獵心喜,很想擔當下這一重任。


但是粟裕的身體發出了警告。戰爭年代多次負傷,致使此時的粟裕將軍難以治軍理事,他患有嚴重的美尼爾綜合症,經常頭痛、眩暈,最嚴重的時候,眼珠都不敢轉,一向四處看就天眩地轉,痛不欲生。就連吃飯時都不能自如地夾菜,因為一看稍遠處的盤子就頭暈。


粟裕夫人楚青只好把飯菜全都擺成一條直線,讓粟裕直來直去地夾菜。




同時,粟裕還有高血壓、腸胃炎等病,身體條件不允許,粟裕只好向毛主席請辭東北邊防軍司令一事。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東北邊防軍其實就是為了應對朝鮮日益緊張的局面,後來中央決定由彭總出任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大家注意一下時間。


中央考慮讓粟裕主持東北邊防軍,大概是一1950年6月到8月間的事,而到了10月就被迫出國援朝。滿打滿算,只有4個月準備時間。


4個月!太緊張了。


對於抗美援朝這樣重大的全局性任務,4個月根本來不及從容調集兵力。


所以中央當時只能重點挑選一些部隊進行準備。除了四野的38、39、40、42四個主力軍,再加上50、66軍,這些部隊就近入朝,另外一支主力,就選中了九兵團。


選九兵團,當初最主要的考慮就是讓粟裕用著順手。


九兵團當時是三野的頭等主力,粟裕一手調教出來的強悍之極的部隊。


看看下麵三個軍都打過哪些戰鬥就知道九兵團有多猛了。


九兵團20軍,原華野1縱。自來排行第一的部隊,差不多都是最強的。20軍、一縱的老底子,是當年粟裕在蘇中新四軍一師,善於打動腦子的仗。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就是一師的老戰士——說老也許不符合楊根思同志的年齡,其實直到犧牲他也才28歲。楊根思以爆破大王著稱,1946年打泰安三顆手榴彈蒙眼盲炸敵人教堂火力點,一時驚為天神下凡。


1縱在華東打國民黨軍,極其善於穿插迂回,《長津湖》電影中伍千裏所在七連號稱什麼穿插連,我認為就是在向1縱的老傳統致敬。


1縱曾經與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整編11師大戰兩次,一次是宿北戰役,穿插部隊一炮差點端掉胡璉的師部;另一次是孟良崮戰役,一邊將整11師死死阻住,一邊還能行有餘力地參與進攻孟良崮山頭的74師。歷來好漢不敵雙拳,1縱就是這麼狂野地同時與國軍兩大主力打,得是有多狠!


26軍是原8縱,8縱比較低調。坊間有給華野諸縱隊戰鬥力排名的,前四都沒有疑問,1縱(葉飛)、4縱(陶勇)、6縱(王必成)、9縱(許世友),但第五名究竟是誰,有說8縱的,有說3縱的,說法不一。8縱的特點,與首任司令員王建安高度契合,人狠話不多,既能打阻擊戰,又能打攻堅戰,這個特質全華野沒人能比得上。


27軍是原華野9縱,司令員許世友有多狠就不必多說了。九兵團北上時,許上將雖已高升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但9縱的老底子仍在。9縱的特點是獨立性相當強,當年在膠東保衛戰力戰國民黨軍優勢兵力,保住膠東老解放區不失寸土,是當年華野各縱隊打的最好的。




這幾個縱隊是老華野的精華,組合成一個兵團,鮮明地代表了粟裕大將善於打奇峰突起式戰役的特點。


想當年,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粟大將三大神作,哪一場不是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於不可能之中生生逆轉形勢,將優勢之敵擊敗、甚至生吞活剝的。


如果要概括四大野戰軍的作戰風格,筆者認為:


一野可稱“韌”,秦兵耐苦戰,多苦多難都能堅持下去,以韌取勝。


二野可稱“神”,劉帥精通兵法,神明入照,奇正之術統於一身,把國軍第一高人白崇禧磨得沒脾氣。


三野可稱“奇”,粟大將最擅於在不可能之中創造勝機,軍中無人可及!砸硬核桃,非三野莫屬。


四野可稱“雄”,氣魄雄渾,以力取勝,奇變雖少,勝在內功雄渾,進展迅速,一切強敵在四野面前只能瑟瑟發抖。


中央命令九兵團當入朝第一梯隊,就是要九兵團繼續發揚華東戰場善打奇仗的作風,在朝鮮迅速逆轉美軍。


事實證明了中央戰略的正確性,長津湖之戰,敵我兵力對比差距並不大,九兵團以15萬人對美軍(含一部分南朝鮮、英、土耳其等國軍隊)9萬人。這與當年孟良崮戰役,粟裕以30萬人對國民黨軍25萬人,情形差相仿佛。九兵團打得如同當年一樣奇峰突出,以一連串的迂回、包抄、近戰、奇襲,把擁有火力優勢的美軍打得暈頭轉向、慘受重創。


九兵團擔當第一梯隊的重任,可謂不辱使命。


二、四大野戰軍各有重任


但是,九兵團再強,終究力不從心,敵人火力太強,兵力也不弱,一口啃不下。


當時我軍總兵力達540萬人,組成了15個野戰兵團,為何不多派些部隊去呢?但凡再多一個軍或兩個軍,只要死死卡住下碣隅裏和水門橋兩個地方,美軍陸1師很可能就全報銷了。


沒錯,當時我軍兵力確實很多,但四大野戰軍各有各的戰略任務,抽兵出國,確實沒那麼簡單。


我們逐個看看四大野戰軍當時都在幹什麼。


一野大軍1949年8月解放蘭州,12月解放新疆,西北雖告解放,但新疆、青海的廣大腹地,因為缺乏必要的交通條件,還無法馬上實現有效軍事控制,說白了就是名義上的解放。彭德懷緊鑼密鼓地派軍隊和幹部向新解放的地區前進,組織當地人民恢復生產。雖有二三十萬大軍,但相比廣袤的西北大地,這點兵力真是不夠用。




而西北馬步芳的殘兵敗將,退到青海深處,不斷裹挾牧民打所謂的遊擊戰,解放軍肅清殘匪的戰鬥到1950年底還打得很激烈,馬步芳舊部直到1951年還敢聚眾數千包圍人民政府駐地,西北形勢實在不容樂觀。


退一萬步,就算中央調整優先順序,讓一野大軍撤回來,客觀條件不允許。當時隴海鐵路剛剛修到蘭州,河西走廊仍無鐵路,數十萬大軍徒步數千裏轉向東北邊境,等到走到了,黃花菜都涼了。


那二野呢?情況也不樂觀。


劉鄧於1950年1月到達西南津會之地重慶,立即感到面臨形勢之嚴峻。當時二野總共60萬人,卻接受了90萬國民黨降兵。


處理90萬降兵很棘手,稍有不慎,就將釀成動亂或複叛。鄧小平因此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六千萬、九十萬、六十萬”任務,大意是以我們手中掌握的60萬人,改造好90萬國民黨降兵,進而實現解放和發動西南七千萬人口中的90%,真正實現西南徹底解放。


其中核心問題就是降兵。胡宗南、宋希濂和川軍相繼崩潰,首腦人物或逃或擒,但下麵的部隊卻沒有受到嚴重打擊,許多國軍部隊還維持著原有的建制。這些部隊都是與解放軍周旋許久、從西北和華中等地一路撤過來的,思想中毒很深,部隊中的軍官結起夥來對抗解放軍工作團,劉鄧首長一直很謹慎地處理著,既不能過急,也不能過緩,很難消化。


而消化的基本底線,就是我們手中要掌握絕對有力的部隊。


再加上二野還擔負著解放西藏的重大任務,陳賡兵團進入雲南後,還面臨著李彌殘軍從緬甸發起的襲擊。


種種情況制約著二野,根本沒有力量抽兵北上。


三野更不要說了。


三野四支精銳抽出兩支北上,剩下的部隊不能再抽。蔣介石集團在寶島蠢蠢欲動,揚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不斷派兵襲擾東南沿海,三野也不敢放鬆,萬一被蔣匪軍襲破福建、浙江兩省邊防,朝鮮的葫蘆還沒按下,東南的瓢起來了,得不償失。


四野當時兵下兩廣,解放海南島,兩湖兩廣二十年來被國民黨統治,廣東是國民黨所謂的革命精神起源之地,實在不可等閒視之。加之廣東地處沿海,海防壓力甚大,1950年4月冒險發起解放海南島戰役,戰前101多少會有一些忐忑,生怕重蹈金門之戰覆轍。


這一擔心即令中央也多少存在,所以當1950年10月間向東北增兵時,不會考慮再從四野抽兵。畢竟前期已經抽出四分之一強的主力,不能可著四野造啊!


縱觀四大野戰軍,都無法抽兵北上。


而當時黃河以北的主力,能在短時期投送到朝鮮的,只有保衛首都的20兵團,該兵團下轄三個軍:66、67、68軍,原本都是華北野戰部隊。華北原有三個兵團,18、19、20三個兵團,前兩個解放太原後緊張開赴關中,在彭德懷領導下解放大西北,只留下20兵團拱衛京畿。


能調嗎?不是不能,而是沒必要。連神經中樞都不要了,全放出去死拼,我們還沒到那一步。


540萬大軍說起來煞是威武雄壯,但在我中華96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體量下,540萬大軍也能稀釋得不覺其多,哪個軍區都覺得兵不夠,哪個戰略方向都覺得力有不逮。


二野派18軍進軍西藏,堂堂正規軍主力部隊,對上國民黨任何一支主力都不懼。但在神秘的雪域高原面前,張國華將軍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所以說,綜合各種情況,只派九兵團入朝,實在是困難。


三、長津湖之戰與乾坤大挪移


長津湖戰後,彭總立即指揮部隊發動了第三次戰役,將聯合國軍趕過三八線以南,解放了漢城,所用主力仍是第二次戰役中西線的6個軍。


為啥沒讓九兵團一齊上去打?


九兵團15萬人,作戰、凍傷亡減員太大,部隊需要休整補充,恢復元氣。


這倒不是說示弱。九兵團沒參與第三次戰役,好歹還在瀕臨一線的位置,時刻準備再度投入戰鬥。但在長津湖戰役中受重創的美軍陸戰1師、7師都遠遠地撤到了大後方,一口氣躲到大丘、釜山一線,生怕再次遭到志願軍圍殲。真要再碰上九兵團這種不要命的,陸戰1師這個美軍王牌就斷了香火了。


另外插一句話,美軍南撤過程中,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氣急敗壞地要制止敗兵南撤,居然被不顧一切逃跑的南朝鮮卡車撞翻了座駕,一條老命就此留在朝鮮。




真正讓我軍擔心的是美軍的反應速度。


沃克死後,李奇微接任第八軍司令,命令部隊迅速南撤,一直撤過了三七線。只跑不打,找到有利地形再打,而且拉長志願軍補給線後,能找到更多機會切斷志願軍後方供應線。


仗打到這個份上,我們就沒辦法再往前推進了。曾在國軍序列中被侮辱為“六十蟲”的志願軍第五十軍,原是滇軍部隊,遼沈戰役中在長春起義,成為我志願軍主力之一。五十軍三次戰役中打得都很兇悍,第一個沖過漢江,直逼三七線。可是彭德懷緊急叫停,要部隊原地待命,等待後方補充兵力。


彭總比誰都明白,以現有的30多萬人,不能再強行打下去了。


那麼後方的兵力如何了,能補上來嗎?


長津湖戰前,其實中央還嫌兵員過多,大陸上的戰事基本結束後,立即開展了大規模復員工作。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結束後,中央看到了戰爭形勢的嚴峻,緊急停止軍隊復員,反過頭來徵召士兵歸隊。《長津湖》電影中七連指導員梅生本已轉業到地方,從上海騎自行車趕來參戰,就是這一歸隊大潮的真實寫照。


這一波徵兵潮,我軍總兵力由540萬再度增多,到1951年10月,達到611萬人,規模空前。


一邊徵兵,一邊調整國防力量總佈局。1949年10月以後,解放軍總體上是北輕南重,二、三、四野戰軍200餘萬兵力全都壓在西南、華南和東南,至1950年年底,南方雖然仍然很重要,但朝鮮形勢必須兼顧,三大野戰軍都有抽調部分主力北上,加入抗美援朝。


一野基本穩定西北形勢後,也開始將主力調回華北。


我國國防力量進行了乾坤大挪移!


不得不說,基本上長津湖之戰帶給我們的震撼。


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李奇微立即組織反攻,又奪回了漢城,大兵重臨三八線,與志願軍成對峙態勢。


志司望眼欲穿,終於在1951年2月間,等來了第一波援軍:19兵團。


19兵團堪稱我軍走路大王。該兵團原本是華北軍區部隊,和18、20兩個兵團一樣,都是拱衛中央的。


1949年3月徐向前率華北部隊打太原,4月剛解放太原,18、19兩兵團就緊急趕赴關中,轉隸一野序列,由彭總統一指揮解放西北。19兵團一路從關中打到蘭州,打了一場解放戰爭中慘烈程度排前三的蘭州攻堅戰。


解放西北,我軍無車少馬,基本上都是靠步行,幾千裏路,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喝風吃沙,受了不少苦。


1950年11月,中央急令19兵團全體東移,從西北轉赴山東。不過這一次終於不用再徒步走路了,而是坐上了火車,從隴海線快速轉移至徐州,又從徐州北上至山東兗州、泰安一帶,在那裏進行了緊急整訓與補充,換上了足夠的冬裝,坐火車北上。


這回吸取了九兵團的教訓,部隊全都備足了充足的寒區衣物,人民子弟兵不用再擔心極寒天氣了。


隨後幾個月,二野的三兵團、四野的47軍相繼開到朝鮮戰場。此時志願軍總兵力達到100萬人,其中作戰部隊82萬人。


兵一多,彭總心裏有底了,趕緊把戰損較大的50軍、66軍撤回國內休整,美國人怕陸1師斷了香火,我們也注意保存部隊建制,不能讓一線部隊一直流血犧牲。


四、“三楊”輪戰


打從這時補兵開始,我志願軍啟動了一種特殊的作戰機制:輪戰。


也就是把所有主力部隊輪流派出去打,這種模式後來在兩山輪戰也用過,實踐證明很有效。


但我們不准備討論輪戰本身,而是說一說令人印象深刻的“三楊輪戰”。


我軍高級將領中有三陳、三楊之說。“三陳”即二野三位姓陳的將軍,陳賡大將、陳錫聯上將、陳再道上將,都是驍勇善戰的虎將。


“三楊”即楊得志、楊成武、楊勇三位開國上將。




楊勇


三楊在紅軍時期都是主力團的團長或政委,作戰極為勇敢,各自的成名之戰我就不多說了,與本文關係不大,請自行百科。


1951年2月楊得志率19兵團入朝,出發前周總理親自接見了楊得志,對他說:“你們十九兵團,還有楊勇、楊成武同志指揮的兩個兵團,都有著光榮傳統,戰鬥力很強。我曾經說過,要把你們‘三楊’拿出來,叫做‘三楊(陽)開泰’!”


正好再過一天,就是1951年農曆正月初一。周恩來借出自《易經》、寓意吉祥的“三陽開泰”,期望他們率部前往朝鮮參戰取得好戰績。


下麵這張經典的志願軍入朝照片,就是19兵團。




楊得志入朝前,因為中央大力支持,武器裝備得到極大改善,配備了大批蘇制武器。所以楊得志信心很足,部隊士氣也很旺盛。之前無論是四野的6個軍,還是9兵團的3個軍,打美軍時最大的難處就是火力不夠、裝備太差,沒辦法只能靠近戰、夜戰縮小與美軍的差距。


楊得志19兵團一入朝,兵強馬壯,武器嶄新,讓友軍部隊看著眼饞。




楊得志


楊得志在朝鮮的封神之戰是鐵原阻擊戰。當時李奇微以穿插對穿插,把結束攻勢、轉入守勢的志願軍切割開,準備吃掉被隔在敵後的63軍。63軍以2.4萬人的兵力,硬頂美軍4個機械化師近5萬人的圍攻,打到最後,成功守住了陣地,斃傷美軍1.5萬人。


這場戰鬥,我軍的傳統武功諸如穿插迂回、圍點打援、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等等戰術,統統沒拿出來,硬碰硬死磕,徹底打服美軍。


1951年6月,楊成武率20兵團離開北京,入朝參戰,下屬三個軍,留下66軍繼續拱衛北京。




楊成武


當年9月,在金城以南的三天激戰中,第20兵團就殲敵1.7萬多人,重創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美軍第7師,並創造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單日殲敵最高紀錄。在秋季攻勢第二階段的10天作戰中,第67軍以擊毀敵坦克39輛和擊傷8輛、擊落擊傷敵機14架、斃傷敵人2.3萬多人、自身傷亡僅1.1萬多人的戰績,粉碎了敵人對第67軍防禦陣地的重點進攻。


經過24天激烈的秋季防禦作戰,第20兵團殲敵7.9萬餘人,粉碎了敵人的“秋季攻勢”,圓滿完成預期作戰任務。為此,《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驚呼:“現在付出巨大傷亡代價的是美國軍隊,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的話,他們在今年冬天將付出更大代價。”


1953年4月,楊勇奉命接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一職,他是“三楊”中最後一位赴朝參戰者。5月下旬至6月中旬,他同政治委員王平率部參加夏季反擊作戰,並於7月指揮了金城戰役。


其中,第68軍第609團第二營組成的滲透迂回支隊先頭偵察班,在副排長楊育才的率領下,在敵後奇襲李承晚軍隊首都師“白虎團”團部,繳獲白虎團團旗——“優勝”虎頭旗。


這個經典戰例,想必生於80年代之前的許多人都有印象,老電影《奇襲》反映的就是這場戰鬥。



整個抗美援朝中,我軍大部分主力部隊都入朝輪戰,兵力據統計比例如下:


25個野戰軍(79個步兵師),占全軍34個野戰軍(109個師)的73%;


16個炮兵師,占全軍23個炮兵師的67%;


10個鐵道兵師,占全軍10個鐵道兵師的100%;


2個公安師,占全軍17個公安師的12%;


12個空軍師,占全軍23個空軍師的52%;


共入朝10個坦克團,占全軍18個坦克團的55%。


全軍主力輪戰朝鮮,對我軍戰鬥力是一次極大的錘煉,這在軍事上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雖然沒有與美國打全面戰爭,但我軍大多數部隊都與世界先進水準的軍隊交戰,這個效費比還是比較高的。
( 時事評論政治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qwwwa04&aid=169589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