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23 22:34:22瀏覽1312|回應0|推薦1 | |
今人不如古人 【里仁第四】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白話: 孔子說:「現在的人投機浮夸,全靠一張嘴,不肯腳踏實地。無論何事,他都要巧言如簧,說得天花亂墜,看別人被他唬弄得信以為真,他就覺得十分得意。殊不知他自覺得意的,正是古人自覺慚惶的。 古人風俗淳厚,言語樸質,說這一句話就認真做好這一句話,往往今人輕易說得出口的,古人都說不出口,不是古人的口才不如今人,而是古人深知說話容易做事難,若是輕易說出口,自己本身卻做不到,難免被人當作笑話,豈不覺得可恥?因為心裡存著羞恥心,自然不敢輕易出口了。現在的人動輒高談闊論,牛皮吹得一張比一張大,是因為不知羞恥心為何物了,所以對自己的言論不負責任,真是令人感嘆啊!」 阿Q曰: 我們常常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原來在孔子那個時代就已經這樣了。厚古薄今,懷古念舊,是人之常情,連聖人也要犯這種毛病,但聖人的感慨也不是無病呻吟,他是愛深責切,盼今人能見賢思齊,多多傳承古人的優點,這種心情相信每個有心人都能感同身受。 成語說「駟不及舌」,千里馬跑得再快,也追不上說出去的言語。俗話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所以「沈默是金,說話是銀。」《醉古堂劍掃》也說:「多讀兩句書,少說一句話。」通常有修養的君子、有責任感和羞恥心的人是不會輕易出言的。 「言語」被列入孔門四科,其餘三科是「德行」、「政治」、「文學」,可見孔子非常重視言語這門學問。在《論語》裡,孔子多次提到君子、仁人必言行一致,他們說話時謹慎得似乎很遲鈍,可做起事來卻敏捷勤快。舉幾條如下: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篇) ●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篇) 《易經‧繫辭》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意思是說:穩重安詳的人話少,心浮氣躁的人話多。《禮記‧坊記》錄孔子言語:「君子約言,小人先言。」意思是說:君子說話簡約有節制,小人說話沒用大腦。孟子說:「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孟子‧離婁上》意思是說:一個人胡亂說話,沒把說話當成嚴肅正經的事看,是因為沒有責任心的緣故。 一個人不說話,多少會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敬畏感;可一個人一旦輕易出口,他的內餡就露出來了,這個道理他不懂,不是笨麼?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