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7 10:50:34瀏覽1561|回應0|推薦0 | |
提升用藥安全的目標中,依據病人的特性及教育程度(健康知能),由照護者提供適當的用藥資訊及衛教指導,是一個重要的策略。 聽起來很合理,但卻不容易做得很完美! 也就是要確保醫囑遵從性,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有人曾估算過,大約有50~70%的藥,並未按照醫囑執行,而被流失或未被病人完成攝取。這不僅沒有達到療效,也是醫療浪費。 另有報告提出關於用藥Compliance「各1/3」的準則(Rule of thumbs),即是有1/3的人會遵循部分的醫囑,所以藥效不彰,另有1/3的人能完全遵循醫囑,確實做到,剩餘的1/3,則是根本不理會醫囑,屬於不配合的病人。 看了這些數據,實在令人擔心又灰心,但我們還是希望在照顧者與病人双方都能夠提升安全用藥的能力,以期待應有的療效。 傳統的給藥模式,在住院中,幾乎都是端賴護士給藥,所以病人一直都只是扮演著被動的角色;但沒有家屬的病人一旦出院,給藥的工作或服藥的動作,可能就得全靠自己了。 但您能安心把一大袋的藥,交給已經有一把年紀的病人,讓他自己去處理或自我管理嗎? 此時經常都沒人在身邊的case,您有什麽方法可以判定,讓病人自我給藥(服藥)=Self-administration是可以放心的一件事? 近年的病安趨勢,已逐漸强調病人應積極參與醫療才能更安全,包括甚至在住院當中的病人自我服藥,雖然也有缺點,但在急性病醫院也被强調是可行、有經濟效益且值得推廣的策略。 一般認為: 如果病人平常在家就能依照醫矚自我服藥的話,相信他在哪裡都不太可能會有自我服藥的安全問題。 基本上,並非護理人員想要偷懶,而是要讓能夠獨當一面的病人,藉由參與的事實,更關心自己的健康安全。 但要過濾病人是否有能力自我安全服藥,英國的Nursing and Midwifery Council早在2008年就已提出一些標準(Standards for Medicines Management)。評估時,共有8大條件(Criteria): 有了這些過濾的機制以後,才能比較放心地把裝滿滿的藥袋交給病人讓他出院。 當然醫護人員也可同時利用這個把關動作,來發覺病人在衛教方面,到底不足的是什麽(Educational needs)?在出院計劃的擬定過程中,必需納入考慮的查核項目。 日本的獨居老人之多是世界聞名的,65歲以上的老人目前已接近全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們也有一套辦法,是用來測試老人在使用口服藥時,是否能勝任「自我管理」,這是稱為J-RACT。 由Kurono & Shiomi兩人發明的一個評估工具,即Japanese Regimen Adherence Capacity Tests的縮寫,主要針對病人的理解能力(對用法及用量等藥袋上記載事項,使用Comprehension Scale評分,10分是滿分,9-8分要注意,7-6分要訓練,5分以下則代表需人幫助)、聽力、視力及握力和手指功能。 如兩手都能做出OK的手勢(如圖示),就足以證明Coordination或Manual Dexterity。 對長期住院的病人,使用這個客觀的方法做判定時,不能忘記評估必需是"Ongoing"(進行式),原則上每週要評估一次,但病情有變化時,另當別論。此工具對失智、重聽、視力模糊、有腦中風後遺症及類風濕關節炎等慢性病人的評估,尤其好用。為了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用藥機制,以提高病人對醫囑的遵從性,英日兩國的把關條件,各有千秋,都值得我們參考。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