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兒科領域的病人安全問題
2015/08/16 16:56:32瀏覽1367|回應0|推薦0

上周在媒體看到,美國人瑞藥理學家Frances K.O. Kesley逝世的消息,而讓格主連想到FDA對藥品安全把關的重要性。

原來這位女英雄,就是曾經阻止FDA授權給廠商販賣沙利度胺(Thalidomide)而舉世聞名,這個貢獻之大,讓她得到了甘迺迪總統頒獎,原因就是孕婦服用Thalidomide而生下海豹肢症(Phocomelia)嬰兒的悲劇(全球受害上萬人),從此告一段落。

小兒科領域的病人安全問題,是今年4月底美國病安基金會(NPSF)在Austin舉辦年會時的重點之一。

格主因當時已報名參加RCA工作坊,失去了機會參加同一時段舉辦的兒科病安論壇而耿耿於懷。尷尬

後來有位老美介紹我去買一本叫Pediatric Patient Safety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作者名Frush & Krug的書,回國後一直沒時間看完也掛在心裡,最近終於看完了,然後又被海豹肢症(Phocomelia)相關的訊息刺激了一下,所以這次就來跟大家談談關於兒科病安事件的知識與風險管裡概論。微笑

國內外都曾有媒體大肆報導與小朋友相關的病安事件,例如:美國Josie King的故事,Lewis Blackman(15歲)因注射Ketorolac致胃出血死亡事件,影星Dennis Quaid的雙胞胎(新生兒)遭遇Heparin過量而差點死亡的事件,英國Bristol Infirmary在90年代的心臟手術因術者問題連續死亡的醜聞,東京女子醫大開心手術死亡但被控隱匿案情的事件(12歲)以及Propofol被不當輸注於3歲孩童而死亡的事件。

日本東海大學的早產兒因護士誤認管路(Mix-up)而致死事件,以及發生於國內的北城醫院給錯藥事件,邱小妹(4歲)家暴與轉診事件,新生兒燙傷被ㄠ為泡泡龍事件等等,相信以上個案,都會被永遠留在兒科病安史上或教科書上,其中Josie King的DVD在美國已經成為醫學院常用的教材,但類似案件其實有更多更多。

根據美國2012年的一項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顯示,四分之三的孩童曾在近6個月內去小兒科看過病,因為醫療不良事件(AE)會有一定的比率發生於門住診,所以這麼多人口有這麼多問題是可以預期的。

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因照護者不小心讓小病人跌倒,嬰兒從床上因床欄忘記拉起而摔落地面,頑皮的幼兒爬越床欄或窗戶而摔死,護士抱錯嬰兒給家屬帶走、院內竊嬰事件、送來急診的虐嬰及家暴事件、管路弄錯、管路自拔、幫浦操作錯誤導致肺積水、”漏針”致皮膚潰爛、因身分辨識錯誤導致處置錯誤、誤吞水銀電池、硬幣等異物,誤食(孩童不懂事而吃進有毒的東西)、誤飲有毒的液體或飲料、配膳錯誤導致食物過敏、院方弄錯代理保存的母奶、各式各樣的給藥錯誤.......意外事故不勝枚舉,但以上都有可能發生在醫療環境裡。

與成人同樣,也會發生在孩童的病安事件包括開錯刀(疝氣左右邊弄錯)、輸錯血、送錯檢體等等,以上任何潛在風險或實際發生的傷害事件,依照其傷害嚴重度,都應該要徹底防犯或跨科/跨團隊做檢討(RCA)。

今年5月,英國的家醫科團體公開了2003年至2012年關於小兒病安事件的統計報告,總共1788件當中,有763件造成傷害,9件屬嚴重傷,8件不幸死亡。

作者們認為這樣的發生率算是High incidence,所以建議家醫科醫師的訓練課程一定要包括小兒科,而且使用電子病歷(CPOE)及條碼系統(Bar Coding)可以有效減少給藥錯誤的發生。

主要錯誤大概可歸納成4種型態如下:
1. 延遲診斷和未充分評估病情
2與處置相關(Procedure-related)或治療錯誤,尤其是針對氣喘病及糖尿病
3.與轉診相關(Referral-related)的錯誤
4.處方及發藥錯誤導致藥物過量

一般認為兒科領域較大人容易發生用藥錯誤,機率可能多達3倍,尤其是在NICU,其原因是:
1.藥物動力學依年齡變化大
2.乳幼兒不善於表達也無能力參與醫療,包括質疑醫護人員是否犯錯
3.劑量的計算較大人複雜(Dosing error最常見).常被犯錯的藥物包括Heparin, 胰島素, 類瑪啡止痛藥及抗癌(化療)等高警訊藥物及NSAIDs,類固醇,抗生素等等

在Pediatrics這本雜誌上(2011),學術團體曾強調過Pediatric Patient Safety政策及一些注意事項
1.用藥錯誤較大人常見  
2.為了大人設計的CPOE系統對預防兒科的給藥錯誤幫助有限
3.預防中央靜脈經血流發生感染的策略(CRBSI Bundled Care)沒有像大人病患族群的成效

但這幾年來,專為兒科病人設計的 Specific FuntionalityIT功能,尤其是搭配Crit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還是有相當大的進步,目前雖然尚未到達完美的境地,因此醫院應該量測使用者的反應,並發現潛在問題與不足。


而前述的CRBSI,在MedStar Washington的NICU最近剛發表,已達到3年零感染的成績,這樣的醫院正在逐漸增加當中,毫無疑問,可說是普及Bundled Care和手部衛生的功勞!讚啦

Cincinati兒童醫院的學者,在一個很大規模的調查(BMJ 2013)當中(n=225家醫院,90,000位孩童)發現,護病比(Nursing staff ratio)會直接影響重住院(Readmission)率,可見護理人力還是兒科病安的重要決定因素。

另外有一篇結合美國與加拿大兒童醫院的大規模研究(n=3419),學者從中發現CPR只做20分鍾可能太短,住院孩童需要更長時間的 CPR(Prolonged CPR)才能救活他們的生命,因此不要太早放棄


因從Josie King事件得到了教訓,美國現有很多醫院都提倡,由家屬可以直接
動急救小組(Rapid Response Team)的制度。


另有一個值得提及的跨國病安運動叫Help Baby Breathe(HBB) Program,這是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專業呼籲,學者要求他們在嬰兒出生時,醫院要確保有熟練CPR技術的新生兒專家在場,以免因處理不當而窒息死亡。

結論是,兒科領域的病人安全問題實在是太多了!

從新生兒開始至少到15或16歲,在不同年齡層,會出現不同的安全問題,隨著病人的發育過程,照護者需要跟著他們的變化而調整安全對策,這包括衛教內容是否適合病人的年齡,也需要自我檢討。其他重要策略包括給不同職等的主管及員工上不同的病安課,包括團隊訓練(TeamSTEPPS)與溝通技巧,病安的最終目標是要醫院邁向零容忍的疏失及接近HRO(High Reliability Orgnanization)水準的風險管理。

邀請或鼓勵家屬積極參與醫療在任何醫療單位而且全天都可以,是上述課本中所提的病安策略好辦法。另外,最近倍受注目的儀器與醫衛材(Device)的安全,有些醫療事故是因為這些製品的設計問題,所以使用於兒科領域的東西,需要請專家不斷精進改良才能達到防呆或Fail-safe的地步,最後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即是照護者的意識及態度問題,這就是安全文化,住院中就是病人安全文化,出院前就要做好出院計劃以降低重住院,一旦回到家過日常生活,家長從平常開始就要重視一般的安全文化,格主在網站上也找到了一個國際組織,發現他們很認真呼籲要預防孩童死於各種意外事故,其網站值得給所有照顧孩童健康的人參考:www.safekids.org

<延伸閱讀>
*小女嬰Josie King的故事與病人安全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28015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