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談LGBTQIA與病人安全
2021/05/31 11:40:55瀏覽863|回應0|推薦1
美國新冠疫情因疫苗接種後成效佳,近日收到美國病人安全運動基金會(PSMF)詢問,是否有意願今年再繼續合辦病安活動,email最後簽名檔中有看到對方特別註明:She, her, hers....當下覺得有些不解懷疑,這是疫情解封後的新運動嗎?


在人權至上的今日,所謂LGBTQIA的這個族群已經形成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團體,即便是每一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著不同的身分和理念,甚至生活上的需求與行動/行為上有很大的差異,圈內或許有些共同語言但不宜把他/她們統統當作同一族群相提並論。自從台灣立法通過同性戀者可以登記結婚以後,這個大團體的決起與造勢活動在國際間還算有模有樣(如Pride大遊行),近年來相當引人注目。

這個族群在國內推估有佔總人口的至少5%,他/她們在法律上受到保護的細節包括健康保險及工作權,可以直接影響病人安全含醫療職場的安全,雖然不是很想瞭解太多,總是要認識一下這些特殊人物的定義是什麼。如同格主一開始提到的,從美國收到的書信文件上嚇然發現對方有把自己的名字後面加註Pronouns:She, her, hers的習慣,這是前所未有的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流行中的現代社交語言。微笑


何謂LGBTQIA? 以每個英文字母個別代表的身分涵意是 L=Lesbian(女同性戀),G=Gay(男同性戀),B=Bisexual(雙性戀),T=Transgender(變性人),Q=Queer, Questioning(令人質疑的怪人),I=Intersex(雙性人),A=Asexual(無性人
或無"性"趣的人)。詳細定義有些爭議,在此不準備詳述,原則上他/她們本人各自說了算,很難去查證,除非有什麼特殊原因要依法?鑑定


由於他/她們的生活模式包括穿著打拌與造形不一定很特殊,屢屢被人懷,除非本人有清楚表態,或對他/她們抱著好奇心去仔細觀察,否則在各種場合都有可能遭人誤會,包括在醫療職場也常遭人歧視或另眼看待尷尬。但本文主要聚焦的話題是,因為LGBTQIA就如一般人一樣也是會生病,當他/她們來到醫院就醫時,醫病雙方必然都會面對很多挑戰,從掛號,問診、檢查、辦理住院手續,手術及出院衛教,乃至員工體檢等等以及一些應對準則,可能都有學習的必要。


與醫護人員互動時,總有一些尷尬的問題及場面必需克服,本文以下只是設想一些” good to know”的小常識,盡量避免讓他/她們覺得不舒服或醫院並不歡迎這樣的特殊病人,而造成醫病溝通不良,影響醫病關係甚至發生診療上的失誤產生不良的預後,因此格主為了宣導病人安全的立場,其實以往並沒有接觸太多給同性戀病人看診或上麻醉的經驗,本文中萬一有講錯的地方,還請見諒害羞~在此只有提出一些建議和常識,僅供參考。


近年來的病人安全都強調以病人為中心,請病人/家屬參與決策,這樣才能邁向無傷害No Harm,因此在保護病人隱私的條件下,多瞭解病人的需求,但也有必要與醫療團隊做適度的溝通討論,才不會造成對方在看診過程中的不舒服及誤會。


溝通不良不但可能使交接班發生錯誤,惹怒對方或給心理壓力,但也有人心靈容易受傷而頻頻換醫師,到最後不得不放棄醫療。無論如何,可能都是難搞的一群人,只因為常人不了解他/她們的文化習慣與價值觀,在醫療過程如以平常心態對待,不一定會很順利,雙方互相尊重談何容易。至少醫療人要設法更瞭解LGBTQIA病人的需求。


據瞭解,LGBTQIA有比一般人容易罹患的各種疾病如下:1.心臟血管疾病 2.氣喘 3.肛門癌 4.愛滋病 5.性病6.藥癮7.精神疾病。除此之外,最近的報告顯示: 身心狀態不太健全的變性人(Transgender)企圖自殺的頻率約為一般人的9倍。自殺防治也是病人安全的重點之一。他/她們需要心理諮商及心理建設的情形應該會很多,所以在大醫院裡,希望能有會診專家的制度。


其他問題包括,LGBTQIA的電子病歷往往會出狀況,是因為在性別的欄位有可能改來改去而造成混淆,建議要闢一個可以彈性調整的欄位。病人在接受變性手術之前與之後的名字也可能不同,過去的病史及病歷內容要能掌握才能降低風險,而且醫師開立檢查項目時,有可能沒先弄清楚對方的性別而鬧笑話,尤其是安排婦科,泌尿科及乳房的檢查時,可能讓受檢者覺得非常突兀。另外,病人希望被稱呼的「抬頭姓名」有可能會造成病人辨識錯誤,是病安的一個重要話題。在某些檢查/檢驗的正常值,男女明顯有別,因此醫師在判讀時必需留意。


總而言之,LGBTQIA屬於不依習慣的性別(Non-conforming gender)或往往不明或有爭議的族群,雖然常遭歧視和排斥,但有很多名人和公眾人物比比皆是,並非真正的弱勢族群,他/她們經過不斷的團結努力呼籲爭取權益與認同,今後會出現在醫院的機會必然有增無減,醫療人必需要有心理準備,除了進一步瞭解其社會定位並自我提升健康知能水準以外,也要確立Do no harm的基本原則並嬴取他/她們就醫時的信心,是病人安全的立場。微笑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63396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