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歷史忽悠與國族神話
2012/12/21 19:13:14瀏覽565|回應0|推薦3

台灣日日新報1915年6月的報導

參考在「天下縱橫談」的文章-「請問一個非常重要有關統獨的問題」

https://city.udn.com/3011/4903017

 

本篇文章原是在「天下縱橫談」與網友們的討論

 

第一眼看到日日新報在1915年的台灣人口調查資料,即認定這是日本殖民者陰謀切斷台灣人民中國認同的洗腦企圖,根本不值得一駁;試想按日日新報的報導,在1915年的台灣,居住著十三萬日本僑民,也就是所謂的「內地人」,另有逾三百萬「熟蕃」和十二萬「生蕃」,而中國人(支那人)只有不到兩萬人,也就是說從1662年鄭成功攻克台灣到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清廷把台灣割讓出去為止,中國在台灣殖民了230餘年,但至1915年,總共只有兩萬個漢人在台灣落地生根,這有可能嗎? 會有人相信嗎? 好,就算一半以上的漢人在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逃回大陸,在此之前可能有五萬個以上漢人居住在台灣,但想想難道僅憑五萬到十萬個「純漢人」,就可以讓三百萬「熟蕃」講漢人的話(閩南話與客家話皆為漢人的語言)、拜漢人的神、用漢人的姓名、祭祀漢人的祖先(其根源泰半來自於海峽對岸),同化到如此徹底的地步嗎? 漢人果真這麼厲害,西藏跟新疆不早就安定下來了。

很明顯地,日本殖民者是把除山地原住民之外的所有台灣人民都歸類為「熟蕃」了,而被當作外國人的「支那人」,因該是純指那些來往於海峽兩岸的中國國民,而非1895年之後仍留在台灣的漢人居民(日本帝國已經把他們當做非中國人的次等子民);日本人這樣做的目的,實在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要切斷台灣漢人與中國之間的民族擠帶,這種顯而易見的道理,實在是不須要多加辯駁,但既然有網友把日日新報的東西,當成寶一樣,三不五時拿出來談論,而且似乎有大陸網友受到影響,以為很多台灣同胞都是平埔族的後裔,這就吸引了我上網google了一下,結果不到五分鐘,我就發現我可能冤枉日本人了。

以下是我在中山大學葉高華教授的網誌,「地圖會說話」裡面的一篇系列文章­-「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所找到的一些資料。

 

1905 種族

圖一為日本殖民當局在1905年所做的第一次台灣人口普查

 

族群分類

圖二為1915年,日本殖民當局所做的第二次人口普查

 

在這兩次普查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發現,日本當局把台灣居民大致分為內地人、本島人以及外國人三類,其中內地人指的是日本在台僑民,外國人大部分講的是來往台海兩岸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即為普查資料中的「清國人」、「支那人」),而在本島人部分,又可粗分為福建漢人、廣東漢人、「熟蕃」、「生蕃」四大類。按1915年的人口普查資料,該年福建漢人為2,753,212人,廣東漢人為478,557人,「熟蕃」為47,676人,「生蕃」為46,152人。由此可見,按日本殖民當局的估算,在1915年,台灣原住民的人口,不超過台灣總人口的3%,並且雖然日本政府按國籍原則把有中國國籍的中國人與台灣漢人分成兩類,但它從未否認過台灣漢人占「本島人」人口絕大多數的事實。

那麼,日日新報的統計數據又是從何而來呢? 為什麼會犯下認定台灣「熟蕃」人數高達321萬,如此巨大的錯誤呢? 根據葉高華教授的說法,日日新報的編輯是把在[臺灣總督府第七統計書]與[臺灣總督府第十六統計書]中的資料搞混了,誤將「本島人」當作「熟蕃」的代稱,才鬧了這個笑話。我傾向於認為這是無心之過,而不是日本殖民當局意圖切斷台灣漢人中國擠帶的陰謀詭計,不然的話,這個手段就實在是太粗躁、太幼稚了。

台灣漢人的血液中到底流有多少平埔族等台灣原住民的DNA是一個可以理性討論的問題,試想當初如果有5%的「唐山公」與平埔族通婚,他們後代經過幾百年與其他漢人間的相互聯姻,原住民的DNA就會很自然的在相當多、甚至是大部分的台灣漢人中流傳開來,這本是正常民族融合的一部分,完全不需要去迴避它,但是拿日本人在近百年前搞錯的一篇烏龍報導,來替所謂的「台灣90%以上的居民為平埔族後裔」說法,這種意圖證明「台灣民族」與「中華民族」互不相關的「台獨神話」背書,就大可不必了。每一國家都一定會有屬於它自己的「國家神話」,台獨人士想要建立獨立的台灣國,所以去編一些「台獨神話」是可以理解的。所有「國家神話」都是忽悠人的,但是假如忽悠人的東西在五分鐘之內,就可以被別人上網google一下而拆穿的話,則台獨人士忽悠別人的理論論述能力實在有待加強啊。

: 高度推薦對這議題有興趣的網友們,去看葉高華教授的「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系列文章,以下是連結: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一) 增訂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二) 增訂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三) 增訂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四)

終結平埔血統論的幾個流言 (五)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shisuci2011&aid=7165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