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龔鵬程(1996)。鵬程問道:四十自述。台北市:金楓。
一、前言:
(一)以生命問道:
2012.08.29到西嶼鄉圖書館借了一本【鵬程問道:四十自述】。這真是一本很特殊的自述。非常自負,但有其自負的條件;非常叛逆,但有其叛逆的理由;豪情萬丈,人生的各個階段中,都能以真情投入整個生命來問道。
(二)另一個尼采:
有才華,更有拼勁,怪不得他要學尼采傲然不可一世的態度,來寫他的這本【四十自述】。才四十而已,他就覺得人生該談往事、數生平,談問題了。尼采在【看哪這人】一開頭除自敘外,第一章叫【我為什這樣智慧】,第二章叫【我為什麼這樣聰明】、第三章叫【我為什麼寫出這樣的好書】。這三篇的標題看起來就像是龔鵬程寫這本書的主要心態:我有智慧、我很聰明,我寫了一本好書。
(三)騷亂的靈魂:
本書記述了作者於1960年代至90年代求學,問學、治學的曲折經歷。作者自幼家貧、性情頑劣,靠了生命路上一位老師的指引,對孔孟先賢發生了莫大的興趣,走上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孜孜不倦的探求之路。本書再現了60年代以來臺灣教育、文化和社會氛圍,再現了知識份子在社會巨變下的困惑、焦慮和文化選擇。紀錄了龔教授這樣一個騷亂的靈魂,在文化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遭遇。
(四)另一個胡適:
胡適二十多歲就「暴得大名」,也有一本【四十自述】,內容也是沒有忌諱,沒有掩飾,呈現一個血肉逼真的「活」胡適。我看龔教授很有想和胡適先生PK一下的意思喔!
二、全書架構:
四卷20篇,卷名都是一個字,詩、思.事、史,三個ㄕ音的字,一個ㄙ音的字。篇名都是兩個字,前一個字是動詞,後一個字是名詞。龔教授擅長駢體文,故能以如此簡潔、特殊的方式來架構他的目錄內容。看這設計,就可給您一個震撼啦!
(一)卷一 詩:逆俗、用情、失鄉、遊學、問道。
(二)卷二 思:窺機、從師、交友、樹異、主智。
(三)卷三 事:因境、執教、涉世、試劍、感興。
(四)卷四 史:困知、得法、歷事、藏史、返本。
三、內容簡介:
資料來源:博客來書籍館:龔鵬程四十自述(可點選)
(一)卷一 詩
從啟蒙寫到受完大學教育,主要是詳述淡江大學中文系當年的教學討論活動,及師生交遊情況。
(二)卷二 思:
細訴在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班階段的學經歷,包括從淡江郊區初入師大塵世的心理轉折,師生、同儕關係的變化,以及開始整理古籍為通俗讀物的工作。
(三)卷三 事
從入博士班開始寫,此時主要為成家立業階段。婚後為家計,除了博士班課業外,一方面回淡江中文系教課,同時也任職於淡江祕書處,之後且跨足出版界及報章雜誌等媒體;但最終在經歷了博士口試、甲等特考、分發國史館等等遭遇後,終於以接掌淡大中文系終結此卷。
(四)卷四 史
以其在淡江的各種學術活動及教學、行政改革為始,從而詳述之後其在學界、政界的各種事蹟,最後則終結在獲聘為佛光大學校長之後,對主持校政的自我期許。
四、問學舉例:
(一)小三讀孟子:
誦讀經典,在教育上每有兩極的看法。但對時唸國小三級讀孟子的龔鵬程來說,其親身之體驗則是:益人神思,誦之忘倦,這個經驗對我非常重要,摩挲日久,暢我經世之懷,閎裕恢博,慨然以天下自期。
龔教授喜讀、能讀古書;好辯、能辯,論事析理,層層剝釋,似乎與此早年讀孟子的美好經驗有關。龔教授如此寫道:
我初入小學未久,即得識黃燦如師,讀一年級畢,便轉入三年級她的班上。師坐藤椅上,執大蒲扇,取孟子一卷,逐段教唸。次日來,則先背昨日所讀,再講解文義,教唸新課。同時亦教論語、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然皆不及孟子親切。因孟子開卷即辨義利,我初次接觸到這樣的思路與文章,格外感到興趣。且孟子與梁惠王、齊宣王談,又都有情節故事,曲折入勝;其論事析理,善於即物設譬,層層剝釋,尤耐咀嚼,益人神思。故每坐夏風蟬鳴中,誦之忘倦。
(二)打架讀拳譜:
在升學壓力下的學子,有的拼命用功,讀爛課本;有的好勇鬥狠,打架鬧事。初高中時期的龔鵬程日困於考試升學的環境和氣氛中,生命流蕩無所歸,但對世界充滿好奇:讀厚黑學、學鐵筆子易卜、蒐羅祕術一千種,呼嘯朋輩、練拳學藥,很有點邪氣。
但從學易知卜,略諳經文,益覺聖賢教示神祕幽遠,不難親近;又如練拳打架,不能不讀刀經拳譜,靠著自己賣糖果得來的錢,陸續輯得武術書刊近百種,從一本《二十四腿擊法》入門,由習武而博考文獻,考稽參互其異同,因此獲得許多文獻學知識與方法,日後對中國文學、醫學、藥學、儒道佛學、幫會史、社會史等領域的精彩論述,實源於這段好武論俠的少年經驗。(參考: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三)大一注莊子:
上了大學之後,有的人解放自己了,把初高中拼補習、準備升學時沒玩到的,想辦法在大學四年玩個夠。龔鵬程考上了淡江大學,進入中文系後,走了一條很不一樣的問學之路。龔鵬程在大一就因為愛上了章太炎跟著喜歡上莊子,竟然找來圖書館所有莊子相關書籍,注起莊子,打下了紮實的通讀古典之能力。謹摘錄他在大一時狂熱問道的心路歷程如下:
淡江大學藏書豐富,藝文印書館的百部叢書;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備要、四庫珍本等,皆未曾見,大合我見獵心喜、喜新好奇的脾胃,龔鵬程於是日夕搜尋於其中。不久,找到了章太炎的【國故論衡】【菿漢微言】等書,龔鵬程喜歡這些書的奇僻激矯,因此更廣泛地蒐集章氏叢書。章太炎好論莊子,一再修訂其【齊物論釋】,使得龔鵬程也對莊子產生了興趣。因此先到圖書館蒐輯所有的莊子版本、注解、論釋、研究,參據眾說,並就本文前後立證,偶有所得,一一旁注摘鈔於錢穆先生【莊子纂箋】,然後再錄出,參稽考辯,斷以己意,自成一家之言。
如此奮鬥了一年多,莊周書卅篇,大約前後注廿了篇左右,一篇又往往四五易其稿。體例或兼釋義、注解、譯白等,總名【莊子義例抉微】。在這趟勞作中,龔鵬程窺見了莊子學的堂奧,莊子開闊的思想空間、恢宏的精神蘊含、高超的生命境界與恣縱瑩美的文學審美趣味,讓他能跳脫塵垢,長保心靈之超脫洒然,不銖銖以一隅自限。而且從這一段工作中獲得了難以描述的各種實際操作文字、聲韻、訓詁、版本、目錄校勘、輯佚之經驗,掌握了通讀古典的能力,培養了鑑別與判斷的眼光,熟悉了各種路數與著作,得益匪淺。
(四)問道成癖好:
2007.08.08新京報上有一篇【龔鵬程:從不良少年到大學校長】的報導,龔鵬程接受訪問時說到:他大一注莊子,大二寫了一本《謝眺詩研究》。大三寫了一部《古學微論》,對先秦的學問進行了分析,把先秦的所有文獻都讀了一遍,然後建立中國古代學術史的一個圖像。大四寫了一本《近代詩家和詩派》。清理了一下晚清到“五四”這樣一個轉折期間的詩歌。也就是說從大學起,龔鵬程己經養成了每年找一個大題目,然後自己做研究,解決問題的習慣。每年總要寫六七十萬字,到現在快四十年了。
(五)純粹的讀書:
幾乎每個人對讀書都存有不同的目的,大部分的學子為考試而讀書,考上後就把書丟開了。龔鵬程初高中時流湎於「課外書」,如果手邊沒有書,會去借、去租、甚至去偷來看。讀書不是誰叫他去讀的,他不知讀書有何好處,只知不讀書就會餓、會渴、會暈眩空虛,這是生命自然的需要。只不過這些學都不被承認,都被學校及老師視為不務正業,都謂為貪玩不好學。
龔鵬程研究所畢業返校任教,還有一位初中時的老師到他家麵攤上吃麵,問起他的情況,龔父告訴他:現在大學教書。這位老師竟嗤之以鼻,當眾嘲笑其父是大言掙面子,可見其之不受教、不好學是如何著名了。
龔鵬程讀書為學就是讀書為學,不為什麼。而此種超越了追求目的之理性,也保障了他讀書為學的純粹性,使他讀得比較好。他雖然逐漸老大,但是自由、隨興、遊戲的心情與精神仍然跳在皮層底下,讓他比別人坐得久、走得更遠。他說:豈不聞屈子之『遠遊』乎?吾之學,亦遊也,不是求學,而是遊學。優遊戲浴於學問海中,遊心騁思,不亦快哉,吾以此養生,亦以此為逍遙遊!
附錄1:龔鵬程簡介:
龔鵬程,祖籍江西吉安,1956年生於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臺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有文史哲宗教藝術著作八十餘種。2004年起,講學於大陸各處。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資料來源:龔鵬程的部落格
附錄2:龔鵬程的著作(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