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1 11:12:21瀏覽780|回應0|推薦12 | |
評析「嗆」字 曾幾何時,「嗆」這個字出現在台灣媒體很多地方的次數逐漸增多,幾乎每天都會聽到或看到;又如「嗆聲」這兩個字好像很時髦,隨處可見可聞,但是一聽就讓人覺得很不舒服,查了教育部的網路辭典,卻沒有「嗆聲」這個辭的解釋,我想這應該還是源自於通俗台語的口音過來用的吧。 網路辭典對這「嗆」字的解釋如下: (一) 嗆 部首 口 部首外筆畫 10 總筆畫 13 注音一式 ㄑ|ㄤˋ 煙氣或味道刺激鼻腔,使人感覺不舒服。如:「嗆鼻」、「滿屋子的藥水味,嗆得人難受。」
(二) 夠嗆 注音一式 ㄍㄡˋ ㄑ|ㄤˋ 俗語指受夠了,使人不好受。如:「她的脾氣真夠嗆的,實在令人難以忍受。」 這個字還有其它的用辭及解釋,但總之它就是如果人在感到不舒服、不痛快的時候才會用的;可是現在,「嗆聲」這兩個字卻似乎成了對別人不滿、想要表達抗議或輕蔑、不屑時的情緒表達用語,基本上是一個不理性的情緒字眼,而且往往只會造成更對立、更加深了彼此鴻溝或形成口水而已,實在是很不好的一種文化意象。 我為國人不斷在言語行動中過度使用這個字感到可悲,因為這絕非一種有內涵有教養的有效溝通方式,在易經中唯有一個卦是六個爻都是吉的,那是「謙」卦,而這個「嗆」字則是完全反其道而行,說的是我比你強,錯的是你,你比我差,你比我糟,而不是先檢討自己有無錯處,放低姿態,以求和解;這是一種示威、一種挑釁,只想表現出自己對於對方的反感,甚至是故意要激起對方的憤怒,好加大火勢,把事情鬧得更大些,但這卻不是處理事情好辦法吧! 為何在我們傳統中提倡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在今天似乎反而很容易被人看成是一種軟弱,總認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然後不管什麼大小爭執,人人都要互嗆,火氣超大,而旁人也多是以看熱鬧的心情等著看好戲,其發展往往就會由最初的動口,演變到最後成了動手,其結果是兩敗俱傷,仇恨也越結越深。 易經中還有個卦是「家人」卦,原本和和氣氣的一家人,因為彼此意見不同,各執己見,這時便轉成為上火下澤的「睽」卦,如果繼續互嗆下去,就像兩隻猙獰的惡狗互吠,我防你、你防我,彼此互相牽制,誰也走不開,於是便成了「蹇」卦,大家都卡在那裡,誰也不能成長或出脫,於事何補? 這時候,也只有互相各自退讓一步,換個角度為對方設想一下,把這個水山「蹇」的「蹇」卦,轉個一百八十度,下起一場大雷雨,換成了雷水「解」的「解」卦,大家冰釋誤會,一笑泯千仇,恢復做為一家人的和樂,那不是很好嗎? 過去的國共之爭,今日台灣的藍綠之爭,乃至於到了近日國內的情勢演變,這一路走來,不都是循著這樣的模式在進行的嗎?多年來又造成了多少人世間的悲劇,若能明乎此,且試問,我們還會喜歡用上「嗆」或是「嗆聲」這些字眼或行動去表達您的情緒嗎?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