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3 23:50:45瀏覽7353|回應4|推薦15 | |
從Susan Boyle之後,越來越多素人從選秀節目中「發亮」而出。
除了表演本身之外,幾乎都是因為當事人本身觸動了更多的「笑容」或「眼淚」,讓人們關注;也幾乎都是那來自與現實角色中的巨大反差,讓當事人的歌聲,成為震動所有人心靈的奇妙能量。 儘管在全世界已經有多位男女老少,都是這般「模式」,並且透過網路youtube席捲了人們的目光;但這回韓國選秀節目中出現的「崔成奉」,成為一個新的且更深邃的「能量場」,讓全世界許多人邊聽邊落淚。 他並沒有奇蹟般的歌喉,歌聲與表情甚至自成一股平淡。 但這就是他的力量!來自人海深處,經歷過孤絕寂寞的無盡苦難,他以充滿「大無畏」的歌聲唱完後,崔成奉嘴角淡淡一笑,如同一位慎於言詞的高僧。 我原本以為,我已經如此理解了、也看多了各種選秀節目的的「模式」或「公式」。 但崔成奉確實才剛上台,從淡淡的敘述自己的身世開始,就讓人心頭莫名的開始翻攪;直到他一開口唱,就讓人無以莫名的流淚。 看著崔成奉,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如同站在天空雲端,望著當時那一位三歲的孤兒,五歲從孤兒院逃走便開始流落街頭,賣口香糖維生,睡在樓梯間或公廁裡,一晃眼過了十多年。 那是如何難以堪忍的某一段人生,在人海中歷經著苦難與滄桑的歲月,一名孤兒在街頭的春夏秋冬,無人能解,也無家可歸! 而此刻靠自己的生存,長成一位廿二歲的年輕人,他臉上的神情幾乎對於一切早已「無悲無喜」了,開口唱出的義大利歌劇當中,卻是那種訴說著「越過所有苦難的深邃與平靜」。 崔成奉之所以從韓國開始,正在受到全球包括CNN與歌手小賈斯汀的關注,因為他所經歷的是一種人們「難以想像的身世,與苦難的極限」!對照著他的歌聲中沒有任何痛苦或控訴,只有一種「超越苦難的平靜與祥和」 他並沒有蘇珊大嬸那種強烈「我要唱給別人聽」的衝動,或者任何「我想成為明星」的多餘意念;他只是這麼說:「在唱歌的時候,讓我覺得我是另一個人」!而面對此刻開始備受萬般矚目,他也只是面無太多表情,淡淡的說著:「這個遭遇,是讓我有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吧!」 我不禁回首這十多年來,當「科技、傳媒、網路」的信息時代匯成主流,人們其實也開始逐漸遠離過去的「心靈、哲學、宗教」的形式。 如今任何的當下,都充滿信息的碎片!而人們都可以任由自己,在碎片的信息海中沈浮或耽溺,只是這麼無意義、沒目標的消耗著,直到時光流逝到最後。 於是,當所有我們曾經倚賴的「神秘與神聖」,甚至「禁忌與奇蹟」都被數位生活的碎片逐漸拆解,人們對於生命本質「追求幸福與超越」的凝視與仰望,相對也變的虛弱麻痺許多。 但奇妙的是,數位及網路世界中,卻依舊會平等豐盛的,定期捎來各種「恩典」。 包括崔成奉在內,這些奇特的人們會這麼奇妙的在我們的眼前應運而生!以一個遠方的故事,直接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觸動出久藏的美與善。 他們用自己親身去驗證的苦難與超越,去簡單敘述出某一些最核心、最純粹,而不用刻意複雜演繹的真理;並且只要這麼淡淡的一開口唱,我們甚至也不見得聽的懂,仍然足以讓我們在自己的眼淚中,悲欣交集理解著一切的最初或最終。 而這樣的機緣以及傳達的動人深刻,甚至不是當今任何形式的宗教大師的開示,能夠同樣深深打動的!因為,崔成奉所遭遇與經歷著的,是連許多宗教師都難以想像的銘心苦難。 然後,崔成奉的苦難,讓我們看見自己幸福的高度;而崔成奉的努力生存,又讓我們看見自己往往無病呻吟的卑微。 我們再怎麼因為幸福而遺忘了苦難,但每個人對於苦難與失去,都會有一種「本能的殘餘記憶」且令人深深恐懼! 於是,當我們聽見了一位穿越無盡苦難而走過來的年輕人,看著他依舊安然深邃的唱著那一切祝福著生命幸福與喜樂的歌,我們便聽見了,也獲得了他送給我們「勇氣與希望」的禮物! 然後,我們因為無比感動,也以我們的眼光與支持化成一份珍貴的禮物,送還給崔成奉。 十九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苦兒流浪記」,若不是因為崔成奉,我們甚至早已淡忘了人世間會有如此的主角~ 那一位五歲在街頭賣著口香糖的孩子,夜色月光中,疲倦的回到樓梯間,獨自成眠。 直到他在街頭,看到一位歌唱家在街頭獻唱,觸動了他開始想要唱歌;並且在唱歌時,想像自己是「另外一個孩子」與「另外一段人生」。 唱歌,成為他的「火柴」,點燃生命的想像與動力;也讓他從當下無盡的苦難中,瞬間跳脫,到達一片平靜的國度。 歷經了十七年的流浪與半工半讀,崔成奉因為選秀節目而走進天涯海角的所有人的眼中。 或許,這也正是這個數位時代的「奇蹟模式」!我們得到凝視整個人世間善惡悲歡的能力,並且從中體會無以言喻的真理,也繼續分享著那些「超越的力量」! 儘管宗教大師們所言說與道場裡所氛圍的,都正在與社會一起變的更為膚淺與庸俗。 但最終總是有崔成奉這般,從苦難最深處走到我們面前,以生命的勇氣與堅持所發出的「美聲」,救贖我們所有的漠然與漂浮,提醒我們信守一份對生命的承諾與希望!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