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兩黨,誰才是北京的菜?
2010/05/03 10:20:24瀏覽9822|回應12|推薦17
不得不說,蔡英文此刻是有「兩岸戰略」高度的!
在這個時間點上,民進黨方面由黨主席主動提出「不排除與中國實質對話」的說法,多少震動了北京方面的「對台關係」領域。
當然,任何這種「不在意料狀態」,且具備「結構性衝擊」的兩岸政治表態,都應該注意「時間」的因素!
蔡英文的主張,「動機」可以歸納為二。一種,是她真實的感受到台灣今後發展,與「兩岸關係」定位的不可分離性,民進黨應該握有自身的「話語權」
另外一種,則是在對「ECFA」的公開辯論相對失利後,民進黨如何就ECFA既定政策的趨勢光芒下,提出一個「新亮點」,進行觀瞻上的分散與掠奪



試想,對於北京方面來說,真正在兩岸關係上能有進一步的「新菜色」?或者應該說全新的「誘因」與「價值」的,難道會是國民黨這方的彼此「老鹹魚乾嚼了又嚼」?
「泛藍族群」雖不能說已經在兩岸關係上「臣服」於北京,卻是「心悅誠服」於兩岸關係「將可以為台灣帶來經貿發展」的許多憧憬。
但北京始終真正想「對話」的,是那些從來無以溝通、始終反對最力的「基層本土族群」!
在幾年前北京方面定調,將所謂「泛綠族群」排除了極端台獨份子,稱之為「少數主權分裂主義分子」之外,對於絕大多數的台灣中南部基層,尤其是農工階層,則幾乎是想盡辦法給予特殊優惠與討好。
這些刻意的態度,都是為了「找到機會,進行對話」!因為這些「關鍵的台灣人」,永遠不會是國民黨所能觸及以及取得認同的族群,而終究必須由民進黨這個渠道,才有機會開啟對話之路。


事實上,蔡英文在這個時間點上,提出「不排除對話」的主張,我相信她當然早已經將「本土獨派」的反對聲浪與可能反應,計算在內。
蔡英文從來不是走「情緒,尤其悲壯」路線訴求的政治人物。很多方面都顯示,或許她不是從「選戰」這塊台灣政治生態的基層出身,但她即使如今貴為民進黨扭轉貪腐聲望的「救世主」,也並沒有失去她的「大戰略思路」。
蔡英文研究「兩岸關係」的經驗,甚至比國民黨的許多決策高層還要更深厚。但或許這次真正讓她「看清楚」台灣今後發展動線的「現實難擋,主要還是在於她自己的「角色改變」。
從李登輝時代以來,蔡英文過去隱身於民意之外的幕僚角色,她所能擁有的「分析研判」與「推理建議」位置,很難有一種足夠匹配於台灣長遠命運的「歷史高度」。
但在接任民進黨之後,真正從一個親身的領導高度,並且同時在多次選戰中真實貼近民心層次,如今蔡英文的「領袖所見」,必然從此再也「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如何為台灣或者民進黨「取得兩岸戰略的相對高度」,再也不是一種「爪牙層次」分析推理的結果。


另一方面,主導大陸方面「對台關係政策」的研究與執行,無論是「領頭羊」的國務院國台辦,乃至包括社科院、幾所大學在內的「涉台研究機構」;雖說「最終取得與民進黨直接對話的管道」,早就是一項設定的目標,但如今在這個海峽兩岸「以『經貿』領導『政治』」的氣氛之中,民進黨方面若有可能提供一道開展出更具「跨度」的「兩岸政治對話」的新契機,自然具備一種「千載難得曙光」的吸引力。
畢竟在長遠的兩岸發展,推算「國、共」關係,已經不可能再有任何驚喜!
特別是兩岸若能有所謂真正的「和平」期待,必然也是由「中國共產黨、台灣民進黨」,某方面代表著兩岸彼此「最敵視族群」,最後竟然能握手的那一刻,才能真正說了算數!
從這個相對的戰略角度來看,蔡英文與所代表民進黨的態度,其實才是兩岸開展實質對話中,無論是接下來或者今後發展,唯一的一顆「頂上之珠」!
這是無涉於藍綠政治認同、乃至任何政治訴求的「兩岸天平上的實況」!這也是「執政與在野」的現實狀況下,任何屬於「在野」這方的相對天賦優勢!


蔡英文必然已經非常明白,與國民黨相比,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的「角色」,無須營造「民粹」,就可以自然更為「純粹」!
依然可以對著中國大陸,保持既有的「在野」或「反對」的態度!畢竟在蔡英文與民進黨所屬的台灣基層本土的族群裡,向來是台灣「社會階層資源」與「歷史情感遭遇」領域的「弱勢、受害者」;尤其民進黨除了阿扁之外,並不像國民黨方面,各方經常相對充滿著與「企業財團」的利益關係糾葛。
而包括「ECFA」在內所開展的兩岸經貿關係,在台灣「指日可待的『風險』」,正是此種讓台灣「貧富差距更大」為核心的社會結構變化,成為兩岸經貿交流的沈痛代價!而對此,國民黨至今除了提出安撫保證的「說法」,完全看不出來在「政策」實質上,已經有任何足以匹配的因應。
這也意味著,在台灣政治的較量場上,與其在趨勢潮流之外喧囂叫罵,倒不如躍上台面,順勢「以兩岸之力,回擊國民黨」!
蔡英文無須讓民進黨做為「兩岸發展」前景路程上的一粒「絆腳石」!只需要在馬英九或國民黨難免看著「經貿數字」而得意忘形之際,拿著兩岸關係的民間關係,今後必然到處都會出現「磕磕碰碰」的「大石頭」,直接拿幾個,朝國民黨的頭丟過去即可了!


兩岸關係中,馬英九與國民黨一旦進入談判和執行的「務實」層面,絕對沒有蔡英文和民進黨身處在「務虛」層面,來的靈活自在!
國民黨本身在此刻更顯「勝券在握」之際,是否注意到了這個相對的「樞紐」點,端看國民黨自身的視野與城府,夠不夠深遠了!
另一方面,固然毫無疑問的,民進黨黨內「本土台獨教義派」必然會百般折騰任何與北京的對話,但在「民進黨生存的活路與出路」之間的權衡,本土派也同樣必須訴求廣大民進黨支持者的最終態度。前陣子本土教義派,也有許多民進黨黨內的批評力度,毫不留情的予以反擊!
我自己比較好奇的,是蔡英文如今的兩岸思路調整,與李登輝早先也可嗅端倪的兩岸態度,有無巧妙的「所見略同」、「互相連結」,或者「因果關係」之處?
當初「鎖島政策」的兩大關鍵人物,陸續修正了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定位態度,也不免讓人覺得玩味在三。
但在北京方面的態度,毫無疑問將不會錯過這個有可能「對談」的契機!
這個屬於兩岸對話交流的另一起精采的章節,才正因為蔡英文的這席話,而正要上演!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werecho&aid=399857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第三個動機
2010/05/03 11:53

我看到的是第三個動機--吸引中間選民的選舉語言.

所以蔡英文說這個話根本就不必理會, 哪還需要專文來論述一番.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現今〔台灣〕最夯正是「易幟派」 ~~~~~
2010/05/03 11:38

錯錯錯~~~

現今〔台灣〕最夯正是「易幟派」 ~~~~~

原來<<最最高明>>的〔兩岸之間的政治幾何學〕
就稱作〔〔一線之間的跨越〕〕,

這是因為<<大家都明白了>>:

  我歸{大}的那一國,不要算我人頭了~~呵呵呵~~~


百年大事〔最大的一件事〕是:我易幟了~~~~~~
------------------------


不用靠你來談兩岸和平協議,

因為兩岸原本就很和平,

因為大家都易幟了~~

被這些台灣政客記者煩死了,

幹麻為馬英九的政權保衛戰在那裏傷腦筋,

真的很煩ㄋㄟ~~~

〔在 台灣 的民眾〕<<宣布>>:

  我歸{大}的那一國,
  不要算我人頭了~~呵呵呵~~~


http://groups.yahoo.com/group/Ethics_Daoism/message/87

<<拜託>>這些〔台華〕<<去>>〔中國化〕好嗎??
---------------------------

~Cultural Revolution~ 道復興

這些〔台華〕愛<<怎麼演>>就<<怎麼演>>,

但{{重要}}的是:

<<拜託>>這些〔台華〕<<去>>〔中國化〕好嗎??


好好笑~~
〔台華領導人〕<出訪>的{最大目的},
就是再次 "掏出"〔中國 China〕的身份對〔國際〕<嗆聲>啦~~


〔台華領導人〕面對 Great China 都假裝不喜歡〔中國 China〕的稱號,
可是〔台華領導人〕<出訪>的{最大目的},
就是再次 "掏出"〔中國 China〕的身份對〔國際〕<嗆聲>,
這{意象}真的<<<很好笑>>>~~


China 就是我,我就是 China!
這就是
我 Great China 所<說>的{一個中國}的〔真正含意〕!!


China 就是我,我就是 China!
這就是
我 Great China 認為〔道理〕真的{{很簡單}}〔原因〕了!!


China 就是我,我就是 China!
這就是
我 Great China {幹麻}還要稱你為〔中國〕的〔原因〕了!!

原來有很多人{智障}<搞不清楚>
我 Great China 所<稱說>的{一個中國}的〔真正含意〕!!

我 Great China 所<稱說>的{一個中國}的〔真正含意〕,
說白一點就是: China 就是我,我就是 China!
至於你是什麼,我管你是什麼,
只要你不要 Shameful 的用〔我 China 的名號〕就好了!!
只要你不要 Shameful 的用〔我 China 的名號〕,
         又{假惺惺}的說{討厭}就好了!!

所以請你{{上道}}的{{客氣}}的說:
 
        〔中國〕和〔台灣〕這<兩個地方>!!

真是{智障}{腦殘}加{笨蛋},
我 Great China 還真是{捨不得}<稱>你為〔中國〕哩~~
我 Great China 還{{幹麻}}要<稱>你為〔中國〕ㄋㄟ!!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