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31 23:06:37瀏覽571|回應0|推薦0 | |
我終於看到壹週刊裡,《拉小手yes or no》的影評了,看完差點沒暈死過去。我想說,這世上怎麼有如此沒有口德的影評人。片商到底怎麼了,怎麼會給這個,紐約大學電影理論研究所碩士的影評人評呢?
這個人之有水準,之沒有標準。她之前開罵王小棣導演不會拍電影,把觀眾當傻子,那時我就傻眼,無論如何,電影好壞有公評,有必要這樣扯導演當觀眾傻子嗎?這是王小棣欸,蔡明亮的老師,也是一堆演員的挖掘者,這算甚麼?我們是寫影評,不是在聊天罵人欸?! 結果,我看到《拉小手yes or no》影評第一段,就是罵導演瞎掉。這算什麼?影評瘋了嗎?導演是泰國奧斯卡金天鵝獎的最佳導演,你乾脆連代表泰國電工業的金天鵝獎評審都一起罵他們瞎掉好了。 影評講TINA不會演戲,說實話,我也不懂什麼叫好演技,但是影評又開幹TINA生澀與緊張,說:演T有這麼可怕嗎?我真想問,演技好壞跟演T有關嗎?我真的非常佩服影評,因為導演公開說過,他當初就是要找T來演這部戲,也就是說TINA本身就是T,他演他自己還被嫌,這是怎樣?這就回到一個問題,T要怎樣演才算演好?就我自己當初看這部電影其實非常感動,我覺得導演非常非常細膩,她甚至顛覆掉一般T給人的想要成為男人的男子氣概形象,怎麼到影評嘴裡,馬的兩個小朋友就是木頭一樣?倒底影評的標準在哪裡? 接著影評又開始抱怨,劇本,演員與呈現都很做作,又說兩位女主角一開始的不對盤太假,怎麼會吃完燉飯就相愛了?沒有心理轉折。女配角是花癡,也指責母親反對同志戀情太過刻板...我一個大怒。 影評欸,就是比一般人更看懂電影的叫影評。我不知道這個影評到底是怎樣,這部電影主打愛情純愛喜劇,它的走向本來就不是要自殺的蒙馬特鱷魚,他是主打校園的愛情。也因為是喜劇呈現的方式,女主角開場的排斥其實更是代表社會對於T的偏見的轉化,不是嗎?影評嫌喜歡人的橋段太過快速,難道喜歡一個人不能自然而然,還要照本宣科起承轉合的內心醞釀一遍喔?導演明明要說的就是,愛情本來就是很奇怪,不然全世界的人都會幸福,也就是說愛是一種本能,無論男是女,都無法控制的!當你脫去外殼看到本質,愛會滋長得更快。 影評說導演不把配角當人看,用過即丟,我覺得影評這樣講真的太不客觀。我們都會有看喜劇電影的經驗,看到花癡的女生見一個愛一個,假設,如果今天換成一男一女這樣呈現的方式,或是周星馳電影會很奇怪嗎?不能因為這是同志片就機機車車的評論。當然,導演也在電影裡面嘲笑這種花癡行為,影評的偏頗實在不公平。 最後,影評提到最重要的一場戲,就是跟媽媽坦誠的那段,是比八點檔還粗糙,更刻板,如果同志族群聯這種爛片都接受,就表示市場太缺乏女同志電影,濫竽充數。 說真的,我其實很傻眼這個人會講這種話,除非她是同志,不然她有甚麼資格評論同志的電影鑑賞能力?況且就算她是她也不能這樣說話,這個人之有水準,之沒標準。我不知道看電影的標準在哪裡,但是當我看到泰國電影還可以演出媽媽反對與歧視的片段,其實是非常悲傷的,因為在我們的認知裡,泰國對於性別議題應該是比較寬容的,結果也不是,尤其我們知道導演本身就是T,難道這背後的意義難道只限於情節太過老套?又或者是說,莫非我們只能把泰國電影當作天下父母心看嗎?更甚是,難道同志電影都得必須跟從孽子或逆女那樣悲慘的表現? 而這部電影在泰國或是中國香港台灣造成旋風,他代表的意義不只是單純電影的呈現與同志族群的品味而已,我想最重要的還是,電影展現出了全新的愛的形式與可能性,也說出了眾多被歧視的族群的心聲:做自己真不容易。但好高興,只要勇敢的愛,我們總有一天會相遇。就是那樣的相信與希望,純愛!懂不懂啊,影評?!還是只要會罵人就可以當影評? 我說,倫敦大道是爛片,我說的,尼馬的。 - 快啦,弄個任性春秋,我們一起罵人!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