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理的目的
2020/09/21 00:08:24瀏覽1182|回應0|推薦6

這個標題是個爛題目。

一定是各說各話,沒有誰會服誰的那種,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道理,然後堅持己見吧。

 

傻蛋對管理的目的,或者說企業經營的目的,所採取的定義是杜拉克的說法。

企業存在的使命就是行銷與創新。

對使用中文的人來說,這應該是個有點怪的定義吧。

行銷加上創新,似乎會給人有一種,好像是花式詐騙的那種感覺。

行銷就是廣告宣傳做公關拚洗腦的不是?

加上創新就很像詐騙集團的感覺。

 

這應該是翻譯的鍋。

 

不知道為什麼marketing這個詞會翻譯成行銷這兩個中文字。

本身就很抽象,還很容易誤導。

本質上應該是,以需求為導向,觀察市場上消費者的需要,來藉此作為整個策略的指引吧。

是為了和更傳統的推銷做出區別。

以製造業的說法,就是傳統的MRPJIT所取代的那個概念。

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市場需求的猜測,然後制定生產的計畫,將一切都置於控制之下。

而且,只要成功,可以得到更大的規模經濟優勢。

傳統製造的理論是這樣的。

我做出我認為對的商品,用力推銷全世界。

日本人的JIT則是以行銷觀點出發。

確實有需求,才針對需求去進行生產,而不是靠自己的臆測,事後又再無所不用其極的推銷。

接單後才即時生產,用拉動式的生產排程,減少了預測失準的庫存成本,所以可以說,只生產被真正需要的商品而已。

好吧,就理論與邏輯上來說,這兩種製造思維,其實各有擅場,並無絕對的優勝劣敗。

但之所以JIT會比較潮,會貌似贏得勝利,主要還是市場變化太大,主觀預測太不準,導致規模優勢沒辦法勝出?

又或許是即時生產的難度很高,需要保持專注,需要努力合作克服困難,反觀預測需求計畫生產就機械與標準化許多,或許更容易誘發官僚與腐化吧。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行銷的意思真的不適合用這兩個中文字來代表。

 

上述的marketing這個字,這個概念,就傻蛋的看法,或許用做生意來代表,會好一點。

觀察客人需要什麼,想方設法的讓交易能夠談成,並讓買賣雙方都皆大歡喜,這不就是做生意嗎?

然後,如果把行銷換成做生意的話,那杜拉克的經典定義,企業的使命是行銷與創新,改成企業的使命是創新的做生意,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不只是少了一個突兀的行銷專業術語,做生意和創新的連結性也好了許多吧?

實際上,行銷只對使用中文的人來說會是這兩個字,使用英文的人,行銷就是marketing,是市場這個字,概念本來就比較像做生意了。

 

其實回過來來這樣取理解杜拉克對企業使命的定義,那些平常看起來似乎只有名言佳句用途的杜拉克經典,其實也是一個架構完整的體系的。

就類似孔子之道,可以用忠恕概括,杜拉克的管理學,其實也可以用創新的做生意來做為主幹。

換個角度來組織,那些看似枯燥的章節,其實都是圍繞著核心的理念在運作的。

如果沒有掌握這個核心,那杜拉克的管理學就是一盤散沙,於是只好在定位學派與能力學派或人際關係學派,找一個自己對於管理學的信仰了。

實際上管理學是不成熟的學科,沒有什麼定律與標準,看似百家爭鳴十分精采,實際上是,流行的理論多半只是一時流行而且多半事後來看都是巫山小路用的。

專門給那些愛辯論愛吹牛皮的人發揮用的。

 

企業的使用是做生意與創新,管理的目的呢,或許可以用讓企業在創新的做生意這件事保持專注,避免被分心與干擾來做定義吧。

傻蛋讀那中文版分三本的管理的使命,實務與責任的超厚管理書的時候,整個的歸納是這樣的認知。

所以之後有讀過一本杜拉克的學生寫的蹭杜拉克名聲的書,裡面作者說他對管理儀表板的概念感到興奮的時候,卻被杜拉克潑冷水,感到不知道為什麼。

怎麼會不知道?

就是管理儀表板,或者說過度設計的內部資訊系統與KPI架構,讓企業者的專注力被侷限於內部視角,而喪失了直接觀察市場,觀察消費者的需求,偏離了讓企業做生意,並有機會創新的做生意的關鍵目的而已。

過度的內部管理會導致官僚僵化,進而讓組織腐化而低效。

真正嚴重的後果不在腐化與效率,而是讓企業主喪失了做生意的根本感覺,而被可以無窮無盡的內部管理給淹沒。

內部管理要多少有多少,要多複雜就可以有多複雜,可以讓控制狂得到大量的滿足感,可以讓鬥雞型的人在組織內,與人鬥其樂無窮永遠不會枯燥。

杜拉克對管理的定義就是否定這種特性的內部管理,組織需要為了需求者而存在與運作,而不是為了滿足這類內部管控愛好者而存在的。

企業組織必須專注於市場需求,需要看外部資訊,而不是滿滿的內部資訊。

企業領導人的專注力,或者說所有人的專注力都是極為有限與寶貴的,一但失控被不斷製造的內部流程所淹沒,企業組織就會失焦,然後通常就會很慘了。

 

當然,這是傻蛋個人的觀點,並不代表台灣社會的一般見解。

就傻蛋工作近廿年,看過十來個老闆或上級主管,大多數台灣老闆或管理者的概念,都是那種推銷式,以自我中心為者的,以管控為主的那種思維居多。

有做生意思維的,不到一半,很少有能聚焦於做生意,然後再把創新給放進來的。

大部分資訊系統的開發工作,都是開發內種內部管理流程的系統。

常常需求品質本身就不是很理想,傾向於過度微觀管理,眼睛看內不看外,逃避現實多過於挑戰目標吧。

喔,並不是說每個老闆和管理者都很蠢。

大多數都至少是能言善道的。

多數也至少是兢兢業業,努向想要提升績效的。

只是思考的角度,價值觀,以及對市場,對行銷的觀點,往往不是做生意,而是那種以自我為中心,是推銷的那種角度,是抱著只要自己的內部管理再多做對一點,或許就能相應的增加業績或競爭力的那種思考模式吧。

 

然後?

求什麼得什麼,想要更多的內部管理,就會得到更多內部績效與內部流程。

業績主要是看景氣好壞啊,努力的重點與資源投注的主要專案,常常,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那種啊!

所以呢,就是一直忙,但沒什麼有實質意義的績效。

景氣變差就糟糕了。

景氣好的話,也容易產生內部政治,然後窮忙。

更重要的是,多數人都看不到這裡,就無聊的關閉網頁了吧。

對很多人來說,這種話題是沒有討論意義的,因為根本就缺少了為消費者設想的做生意的基本態度,只是設法想要推銷出去賺到錢而已,價值觀本身就決定了看得到與看不到的軸度範圍,要對字典裡少了很多基本字彙的人說明一個句子的難度那是非常之大,更不用說那還是你的老闆或上級了。

這大概就是台灣社會的現實吧。

或許對想創新想顛覆的人來說,這反而是個好消息?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15082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