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11/03 13:57:17瀏覽875|回應1|推薦40 | |
科技日益發達,氣象報告的精準度愈來愈高,我們只要打開電腦,就可以預知明日的天氣,甚至ㄧ週的天氣概況,因此節氣的名詞對現代人是陌生的,深不可測的。聰明的老祖宗,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 古時候的曆法 談到廿四個節氣,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即農家延用迄今的「陰曆」。古代沒有時鐘,祖先們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時,同時他們發現到,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可循,由日影最長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漸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至」。 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和「秋分」。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 節氣與農事習習相關 古代農民們即將所有的農事活動,按照節氣來安排。此乃我國古代曆法家獨有之創作,非各國任何曆法所能及。古代農民可能記不準日期和時間,卻往往對二十四節氣瞭如指掌,這是因為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聯,廣大中國農民所熟悉。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民為適應「天時」、「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 節氣的功用可包含陽曆或遠勝於陽曆,尤其在我國以前使用農曆的日期,與季候變化無一定關係,必須靠著二十四節氣來補救,使得農作物與季節變化才不致脫節,所以說節氣對於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實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大事息息相關,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事務。 二十四節氣日期的意義 節氣的名稱,乃是用來指一年中氣候寒暑的變化,古代農民都把它當作民務稼穡的標準鐘聲。它是將地球繞著太陽運行一週分為三百六十度,每十五度定為一個節氣,一週就是一年共有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名稱都可以代表或反映出它的不同意義。節氣能表示全年氣溫和雨雪的變動,因此,自古以來成為農業作息活動的主要根據,留傳至今,不減其受重視程度。 自民國以來,我國採用世界通行的「格勒哥裡曆」,是以太陽在黃道運行的「視運動」環繞一週定為一年,而稱陽曆。所謂「太陽視運動週年」是由地球上看太陽的位置,隨著地球繞日運動時,看太陽在黃道上旋轉一週;實際上,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 節氣是將太陽視運行一週分為360度,取「春分點」為零度,每15度為一節氣。合六個節氣為一季,四季共二十四節氣,所以節氣日期是陽曆,每年日期幾乎固定,只有一兩天的差別,許多人誤為農曆,特加說明。 立春 2月 4日或 5日 春季開始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