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7/10 11:14:40瀏覽1022|回應1|推薦9 | |
取悅自己
成長的過程我們一直在取悅別人,在家裡,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在學校,努力達到老師的要求也與同學合群;談了感情,縮小自己,迎合另一半;出了社會,取悅老闆、討好同事。取悅,並不是壞事,有時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大學時去歐洲自助旅行,我也想在巴黎歌劇院聽一場歌劇、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露天咖啡座點一杯咖啡、在瑞士享用起士鍋和巧克力鍋、在倫敦搭船遊覽泰晤士河,但當時窮遊,完全無法取悅自己。但也堅定了前進的方向,努力往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努力。 隨著時間的流轉,等我們在精神和物質上日漸強大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自己才會是自己的終生伴侶,怎能不好好取悅自己? 有一個女學生曾在課堂上分享一段很糟糕的感情。她和男友在餐廳打工認識,同居後她開始發現男友人生沒有目標,可以為了打遊戲上課缺席、上班遲到,被辭退後,房租和生活費全落在她一人身上,她想離開卻被男友暴力相向,男友從外表到身材數落貶低她:「妳以為妳離開我就會遇到更好的?我告訴妳,妳配我剛剛好而已。」她說有很長一段時間她非常自卑,陷入深深的憂鬱,後來是打工的幾個同事給她信心,讓她勇敢離開一再暴力又跪著求和的男友。她說:「老師您說得對,別人不珍惜我,不愛我,我更應該要珍惜自己,好好愛自己。」是的,如果自己都不疼惜自己,怎能要求別人善待你。 學習也該是快樂的,歐陽修〈夏日學書說〉:「可以樂而不厭,不必取悅當時之人,垂名於后世,要於自適而已。」他表明了自己學習書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快樂和消磨時光。正因為熱愛,所以能取悅自己。 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季羨林在中印比較文學上貢獻卓著,曾被授予2006年「感動中國」人物,但我更欣賞他面對生活的態度,他不想被名利羈絆,所以堅決不要任何頭銜;他喜歡美食,從不管卡路里,認定好吃就吃,心情愉快,胃口就好。有一年中秋,特地到北京的莫斯科餐廳,品嚐最有的啤酒和霜淇淋。朋友叮囑他身體不好,不能吃冰淇淋。他幽默回說:「我是屬豬的,吃什麼都沒問題。」他享年97歲。 讀研究所時,皮述民所長的人生哲學也影響著我。皮老師很照顧學生,求職找老師寫推薦信,老師都不想我跑一趟,直接把很快完成的推薦信郵寄給我。老師的煙癮很重,據說曾有學生勸他為了健康應該把煙戒掉,老師給了幽默的回答:「四十幾年的老朋友了,哪能說讓他離開就離開。」老師的休閒活動常和朋友聚在一起打麻將,他不早起,所以排課一定都排在下午。 這兩位學術界的大老都在進入最適合的生命階段便開始「取悅」自己,他們隨心所欲,哪裡開心哪裡去。 看重自己才是最重要人,所以,為了照料好自己的心情,凡事不較勁,也不要論高低、爭輸贏。因為壞心情,諸事皆亂;好心情,萬事都順。人生有兩種愛:一個是愛你的工作,另一個是愛你身邊的人。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不趨奉獻媚違背自己,也不委屈自己的感情,要努力活得不卑不亢,舒心自在。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說:「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選擇。唯有自己,才是你躲雨的屋檐。」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