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2 13:29:45瀏覽772|回應0|推薦23 | |
當小丌興高采烈地到二樓,想去仔細瞧瞧成化雞缸杯時,才發現二樓部份展館暫時關閉,無緣看到價值連城的雞缸杯,心中不覺地揪了一下,不過元宋時期的瓷器展館(二零三)與唐代的展館(二零一)還是有開放,尤其看到與書中一模一樣的瓷器就近在眼前時,可讓小丌比對得超開心,尤其在二零一展館看到那件長沙窯貼花壺,實體比照片美上一百倍的瞬間,更是樂不可支,就在此時,突然有個妹走來問我書在哪買的?因為她從樓下就看我一直拿書比對,看小丌看得「高潮迭起」,所以便對小丌手中的書感到好奇。
難得遇到愛看展的人,小丌當然很樂意與他人分享,本來小丌想把手上的書送她,但那本書被小丌當教科書的東畫西畫,送給別人會覺得不禮貌,最後只把書名抄給她。雖然雍正文物展只到這個月十號,但瓷器早已和中國的生活密不可分,未來看展,《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仍舊是一本很不錯的工具書。 不說看展花絮的事,還是回歸主題。 二零三展館裡針對宋代的官窯設有專區(入口的右手邊),但是欠缺文字的解釋,很難一晃眼就明白百年工藝的精髓,這時你就會發現《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一書的好用之處。(本文所述之瓷器知識皆來自該書) 定窯
定窯底部多會刻有「官」字,依馬未都的說法,表示為官方製作。 汝窯 裹足燒、芝麻釘是汝窯燒造的特色,在燒造時底部會用支釘架起來,之所以如此,馬未都的說法是溫度過高的話釉色就不會漂亮,所以才用支釘把瓷器架起來。 解釋支釘的汝窯青釉碟,剛好是書上第52頁的內容,書有丙字刻款,該字是做為編號用的;至於那個汝窯青釉紙槌瓶,馬未都在書上就講得很詳細,且箇中玄機就在底部,可惜展館沒有把底部示人。 那只紙槌瓶底部寫有「奉華」二字,「奉華」是宋高宗寵妃劉貴妃的住所名稱,亦表示該瓶是劉貴妃的專用私品,這瓷瓶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手上時,剛好瓶口有個小缺陷,便鑲上銅圈,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還把這過程寫成詩並刻在底部,詩的內容為:「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口欲以堅銅以鎖,底完而舊鐵餘釘。」 由於釉厚,很難刻畫,所以汝窯多沒帶紋飾,馬未都在書上寫道,目前全世界只有兩件有刻紋的汝窯洗,一件在英國一件在台灣故宮,而在台灣的那件青釉橢圓洗,正巧在展館有展示,那紋路還真不清楚,要不是書中有寫,不然還真不知那件瓷器的珍貴處。 有關紋路,書中第51頁說是兩條相對的魚,但因為釉實在太厚,紋飾不清,乾隆時相關人員看成是如意,便記成「如意暗花」紋。 至於外方內圓的琮式瓶(馬未都說收藏一書第63頁),目前僅存四件,台灣故宮珍藏的那件瓷器也在展館有展出。 至於在二零三展館入口右方,陳列的是元代的瓷器,裡面有件翠藍釉黑花洗。根據書中第146頁的敘述,元代的磁器除了白瓷外,還喜歡藍色,好在有這本書,不然還真有些不懂哩。 另外,三樓的三零六是以乾隆時期為主的洋彩做為主軸,這部份的內容就和馬未都的分類有些不同。臺灣故宮是將洋彩獨立成一個系統,在展覽室除了將粉彩與琺瑯彩做比較外,也說不少人將洋彩與粉彩混為一談;巧的是,這本書既有琺瑯彩也談粉彩,就是沒有說到洋彩,小丌左顧右看,書本也翻前翻後,就是找不到洋彩二字,一時之間還傻在那不知如何是好! 不過展館裡提到的督陶官唐英,書裡記載的還挺詳實的。有清一代的瓷藝能登峰造極,除皇帝的重視外,督陶官也有其功勞,橫跨雍正、乾隆二朝的唐英,便是幕後的一大推手,展館對於他沒有隻字片語的敘述,馬未都的書倒是著墨甚深,幾乎談到雍乾時期的各種瓷藝,都會帶上一筆,下述的內容即是小丌彙整書中各處提到唐英的內容。 清代御窯開始繼續生產是在康熙十九年,此時皇帝也派員督促燒造,早期是大官兼任,後來演變成皇帝派專人督窯。書中第245頁起有有不少關於唐英的敘述:唐英是漢軍旗人,生於端午當日,十六歲進宮,官內務府員外郎,在雍正六年也正是他四十七歲時,被派至景德鎮督窯,於乾隆二十一年七十五歲時退休,並於該年病沒。由於唐英的敬業(P250起),任內共創造出五十七種新的瓷器燒造風格,他所監製的瓷器都落有「瀋陽唐英」的款,算是品質保證的一種識別吧;也因為敬業,在乾隆八年時他還繪製堪稱瓷器燒造整體流程SOP的二十幅《陶冶圖》。 唐英的親力親為與好學,除讓後人以他的姓氏做為瓷窯的命名外,他民胞物與的領導統御也讓他深受陶瓷工匠的敬重(P351),在雍正十三年的五十四歲生日時,景德鎮的窯工為他立了一塊「唐公仁壽碑」,把他對窯工的照料做了詳實的敘述,他視下屬如己出的領導統禦術,難怪可以讓他創造出數十種的新瓷。 相關文章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