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住在南加州一個城裡,一次中國教會舉行大會餐,預計有「老美」客人來,主辦人就準備了一大盤「美國食物」,同時貼了個條子「for Americans」。結果一堆「中國小朋友」一搶而空,沒錯啊,他們都是Americans。一位僑界獨派大老對子女諄諄教誨:「千萬要記住,你們不是中國人,是台灣人,知道嗎?」只見他的兒女卻以非常輕鬆的表情回應:「Come on, Daddy, we're Americans」。一位住在台北好友的兒子最近說,其實他覺得跟中國統一了也沒什麼不好,他說「我從來沒有做過大國國民,跟中國統一了,才有這個機會,不是嗎?」向來中間偏獨的父母聽了兒子的告白嚇了一跳,這是三個真實的故事。
這些年來,僑界的下一代與在台灣長大的孩子接收到與中國有關的訊息是什麼?成長於網路的一代,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還要更沒有疆界限制,或者,換一個角度說,他們現實與務實的程度超過他們的長輩,他們超越統獨意識的根源可能不是來自於政治認同,而是來自於實際的生存感。可惜扁政府高層沒有辦法切割民族認同和國族認同,而分不清楚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分野。
近來,扁政府在教育上進行去中國化的工程,希望將台灣與中國在文化上切割成兩個對立體。因此,也有意無意地貶抑中國文化的價值。只是筆者不禁疑惑,中國文化真的那麼令人鄙夷嗎?從短視的角度來說,去中國化的操作所帶來的「仇中情結」的效果,由於可以加深兩岸人民的敵意與隔閡,一旦成功,在某方面似乎有利於台獨目標的追求。但台灣人民卻得從此淪入一個失根的文化深淵之中,即使從功利面來說,由於中國文化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力隨著中國的崛起而日益增強,自絕於中國文化的台灣文化,也等於自棄既有的文化優勢。即使要追求政治上的獨立,也不應扭曲台灣的歷史本源,才能凸顯台灣文化雅納百川的恢宏氣度。
很可惜的是,扁政府這幾年的所做所為,卻恰恰好讓台灣曾有的優勢快速消失:台灣雖小,但是台灣人民曾經造了經濟奇蹟,這是讓台灣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走路有風的最重要理由;台灣雖小,但是台灣人民創造了令人敬佩的民主政治,這讓台灣人贏得了世界尊重。然而,一場「廉價小說般情節」的槍擊案,讓台灣成了國際大笑話,台灣民主還有多少賣點?更嚴重的是,當阿扁總統意識到了「中國」,所有的施政章法全亂了,事實上,阿扁心態上是怕極了中國,既是武力上的懼怕更是文化上的懼怕,因為害怕,台灣的自信與自持丟了大半。為政者只能要大家擠在台灣島裡面,從相濡以沫的台灣悲清出發,總有一天會變成了一籌莫展的楚囚對泣。
如果阿扁總統改變心態,不要那麼怕中國,事情可能會有所不同。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害慘了台灣,讓台灣在第一時間失去了「中國」的機會,接下來一路挨打,經濟上、政治上都只能被動的被中國在區域裡的影響力拖著走。去年反分裂法一出,阿扁氣歸氣,在國際上、在老美面前,卻什麼也不能做,連大氣都不敢多喘兩下,把自己逼到這樣的窘狀,這才是「身為台灣僑民的悲哀」。
每個在做台灣僑民的過程裡,都應該認知到台灣是一個從「缺乏」走到「豐富」的過程;只有謙遜地看見台灣人自己內在的缺乏,台灣才有機會把「缺乏」變成「豐富」。所以,做為台灣人的起點,就是找到台灣人民所「缺乏」的,而不只單單是誇耀台灣所「豐富」的。台灣人民要開創自己的路,打造自己的族群標記,內在工程是需要更深更強的認同肌理,外在工程則是需要創造一種「奮戰到底」的氣勢,讓台灣人、中國人以及所有關心這件事情的國際社會,都知道台灣的決心,以小搏大,而不是呼呼口號就可以完成夢想的。不知阿扁總統除了反中,是不是也建構一套具有說服力的、能夠永續執行的建國方略?
這幾年,海內外獨派人士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不斷強調「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之類的論調,凝聚大家心裡的怨、苦與悲,然後化為一個集體的抗議;但要讓僑界的下一代與在台灣長大的孩子認同、愛上台灣,就必須讓他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做為台灣人的的光榮」。反共不是要反華,反中共不是要反中國。中共黨徒至多千萬,中國人民有十幾億。中共只存在八十餘年,中國人民已生存數千年。經國先生晚年說他是浙江人,也是台灣人。在他的心目中,浙江人、台灣人都是中國人。所以想要做台灣人並不難,只要像經國先生ㄧ樣的心態就可以了。
每一位在海外的僑胞,都是關心台灣政局與兩岸變遷的台灣人。很多台灣僑民,看起來有點孔子「乘桴浮於海」的悲憤。做為一位關心台灣的僑民,我們不只是悲憤,而且還有點焦慮,焦慮下一代的起步又多了「你是什麼人」的包袱。展望新的一年,台灣人民似乎仍然找不到快樂的因子與希望的未來。「你是什麼人」的答案仍然在風中飄揚,若阿扁在未來兩年中,能真正做到以天下蒼生為念,做全體台灣人民的領導人,「以天下之利盡歸於民」,則關心台灣的僑民才能真正見到台灣人民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