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3/21 05:29:44瀏覽1250|回應3|推薦24 | |
(壹) 離別鈎 古龍的小説我不曾全數讀過;在讀過他的那幾個故事裏,我覺得最好的是《蕭十一郎》和《離別鈎》。曾經我說《蕭十一郎》是作為愛情故事讀的,那麽祗就剩下《離別鈎》這本書是他最好的武俠故事了。 我喜歡短小精悍的武俠小說,就是金庸的作品,我最中意的也是《連城訣》。有次朋友聚會,大家聊到哪部金庸作品最好。個人有個人的意見,場面討論熱烈;我獨發異論,衹説《連城訣》妙。在座衆人大嘩,都説:「世人早已公認金庸的小説愈長愈佳,你的意見有些荒唐。」一位朋友甚至滿臉的鄙夷之色,迄今我記憶猶新。 雖説短的小説不能讓讀者盡興,然而寫到了某種適當長度,言簡意核,該説的卻全都說了,閱後猶有餘韻,值得反芻再三。長的不免枝節太多、廢話太多、情節太多。話説多了就要出錯,文字寫多了,總是會生出敗筆,有招呼不到之處,難免蕪菁相襍。 我初來美的頭幾年,幾乎和中文書籍完全斷了聯繫,來加州后,趕緊郵購了幾本書,仍記得清楚的是:《儒林外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四喜憂國》,還有本就是《離別鈎》——那時正當蕭麗紅和張大春紅遍半邊天,他們的書,有機會怎能不先睹爲快。 我昨日讀到《不唱悲歌》這篇短文,有些納悶,我的《離別鈎》書裏似乎并沒有這段文字。我起身車房裏翻箱倒櫃去尋那本多年前買的舊書,卻已鴻飛冥冥,不知失落哪方哪處。意外地,我卻發現了部《七種武器》,内裏竟有《離別鈎》的全文。 我翻開看,到底沒有找到《不唱悲歌》。 將《離別鈎》硬加入《七種武器》裏,真是一個餿主意。 (貳) 不唱悲歌 古龍 --少年十五二十時 《離別鉤代序》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人,有的人喜歡追憶往事,有的人喜歡 憧憬未來,但也有些人認為,老時光並不一定就是好時光,未來 的事也不是任何人所能預測的,只有「現在」最真實,所以一定 要好好把握。 這種人並不是沒有事值得回憶,只不過通常都不太願意去想 它而已。 往事如煙,舊夢難尋,失去的已經失去了,做錯的已經做錯了,一個人已經應該從其中得到教訓,又何必再去想?再想又有什麼用? 可是每當良朋快聚,在盈樽的美酒漸漸從瓶子裏消失,少年的豪情漸漸從肚子裏升起來的時候,他們也難免會提起一些往事,一些只要一想起就會讓人覺得心裏快樂得發瘋的往事,每件事 都值得他們浮三大白。 讓人傷心失望痛苦的事,他們是絕不會去想的。他們總是希望自己能為自己製造一些歡愉,也希望別人同樣快樂。 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生中的苦難已經夠多了,爲什麽還要自尋煩惱? 我很了解這種人的想法和心情,因爲我就是這種人。 現在我要說的這些事,每當我一想起,就會覺得好象是在一個零下八度的嚴冬之夜,冒著風雪回到了家,脫下了冷冰冰濕淋淋的衣服,鑽進了一個熱烘烘的熱被窩。 朋友和酒都是老的好。 我也很了解這句話,我喜歡朋友,喜歡喝酒,陪一個二十多年的老朋友,喝一杯八十年陳年的白蘭地,那種感覺有誰能形容得出? 可惜在現代這種社會裏,這種機會已經越來越小了。 社會越進步,交通越發達,天涯如咫尺,今夜還在你家裏跟你舉杯話舊的朋友,明日很可能已遠在天涯。 我的運氣比較好,現在我還是可以時常見到很多很老很老的朋友。遠在我還沒有學會喝酒的時候,就已經認得他們。 淡水之夜 喝酒無疑是件很愉快的事,可是喝醉酒就完全是另一件事了。 你大醉之後,第二天醒來時,通常都不在楊柳岸,也沒有曉風殘月。 你大醉之後醒來時,通常都只會覺得你的腦袋比平常大了五、六倍,而且痛得要命,尤其是在第一次喝醉的時候更要命。 我有過這種經驗。那時候我在唸淡江(校名),在淡水,幾個同學忽然提議要 喝酒,於是大家就想法子去「找」了幾瓶酒回來。大概有五、六個人,找來了七、八瓶酒,中國酒、外國酒、 紅露酒、烏梅酒、老米酒,雜七雜八的一大堆酒,買了一點鴨頭 、雞腳、花生米、豆腐乾,先製造一點歡愉,也希望別人同樣快 樂。在一個住在淡水的同學用一百二十塊錢一個月租來的一間小破屋子裏喝,喝到差不多了,陣地就轉移到淡水海邊的防波堤上 去。不是楊柳岸,是防波堤。 那天也沒有月,只有星--繁星。 大家提著酒瓶,躺在涼冰冰的水泥堤上,躺在亮晶晶的星光 下,聽海風吹動波浪,聽海濤輕拍堤岸,你把酒瓶傳給他,他喝一口,他把酒瓶遞給我,我喝一口,又喝了一輪之後,大家就開 始比賽放屁,誰放不出就要罰一大口。 隨時都能夠把屁放出來絕不是件容易的事,身懷這種“絕技”的只有一個人,他說放就放,絕對沒有一點拖泥帶水的情況發生。 所以他拼命放屁,我們只有拼命喝酒。 那天大家真是喝得痛快得要命,所以第二天就難受得要命。 可是現在想起來,難受的感覺已經連一點都沒有了,那種歡樂和友情,那一夜的海浪和繁星,卻好像已經被“小李”的“飛刀”刻在心裏,刻得好深好深。 太保與白癡 我當然不是那位在《流星•蝴蝶•劍》上映之後,忽然由“金童”改名爲“古龍”的名演員。 可是我居然也演過戲。 我演的當然不是電影而是話劇,演過三次,在學生時代學生劇團裏演的那種話劇,當然沒有什麽了不起。 可是那三次話劇約三位導演,卻真是很了不起,每一位導演都非常了不起。——李行、丁衣、白景瑞,你說他們是不是很了不起? 所以我常常喜歡吹牛,這三位大導演第一次導演的戲裏面就有我。 在這種情況下,這種牛皮我怎能不吹?我想不吹都不行。 第一次演戲是在附中,那時候我是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初中部第三十六班的學生,李行先生是我們的訓育組長還在和他現在的夫人談戀愛,愛的水深火熱,我們早就知道他們是會白首偕老、永結連理的。 那一次我演的角色叫“金娃”,是個白癡,演過之後,大家都認爲我確實很像是個白癡。 直到現在他們還有這種感覺。 我自己也有。 第二次演戲我演的那個角色也不比第一次好多少,那次我演的是個小太保,一個被父母寵壞了的小太保。 那時候我在念“成功”,到復興崗去受訓,第一次由青年救國團主辦的暑期戰鬥文化訓練。我們的指揮老師就是丁衣先生。 現在我還是時常見到丁衣先生。他臉上有兩樣東西是我永遠都忘不了的。 ——一副深度近視眼鏡和一臉溫和的笑。 我也忘不了復興崗。 復興崗的黃昏 多麽美麗的復興崗,多麽美麗的黃昏。 復興崗當然絕不是只有在黃昏時才美麗。早上、晚上、上午、中午、下午,每天每一個時候都一樣美。 早上起來,把軍毯折成一塊整整齊齊的豆腐幹,吃兩個減肥節食的人連碰都不能碰的白面大饅頭,就開始升旗、早操、上課。 中午吃飯,吃得比平時在家裏最少多兩倍。 下午排戲,每個人都很認真,每一天每一個時候都過得認真而愉快。 可是我最忘不了的還是黃昏,復興崗的黃昏。 “黃昏時,你言詞優美,化做歌曲。” 有一個年紀比我大一點的女孩子,有一對小小的眼睛,一個小小的鼻子,一張小小的嘴,在黃昏的時候,總是喜歡唱歌這只歌。 她唱,我聽。 剛下了課,剛洗完澡,剛把一身臭汗洗掉,暑日的酷熱剛剛過去,絢麗的晚霞剛剛升起,清涼的風剛剛從遠山那邊吹過來,風中還帶著木葉的芬芳。 我陪她走上復興崗的小路上,我聽她唱,輕輕的唱。 她唱的不是一只歌,她唱的是一個使人永遠忘不了的事。 現在想起來,那好像已經是七、八十個世紀以前的事情卻又好象是昨天的事。 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那時候我對她究竟是一種什麽樣的感情,我只知道那時候我們都很快樂,我們在一起既沒有目的,也沒有要求,我們什麽事都沒有做,有時甚至連話都不說。 可是我們彼此都知道對方心裏很快樂。 話劇演了三天,最後一天落幕後,台下的人都散了,台上的人也要散了。 我們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地方,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五個星期,現在戲已散了,我們一排躺在舞台上,面對著台下一排排空座位。 就在片刻前,這裏還是個多麽熱鬧的地方,可是忽然間就已曲終人散,我們大家也要各分東西。 ——那天晚上跟我一起躺在舞台上的朋友們,那時你們心裏是什麽感覺? 那時候連我們自己也許都不知道自己心裏是什麽感覺,可是自從那天晚上離別後,每個人都好象忽然長大了許多。 第三次演戲是在“成功”,我們的訓育組長是趙剛先生,演戲的導演卻是從校外請來的,就是現在的“齊公子”小白。 最佳讀者 白景瑞先生不但導過我的戲,還教過我圖畫,畫的是一個小花瓶和一只大蘋果,花瓶最後的下落不明,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蘋果絕沒有被人吃進肚子,因爲那是臘做的,吃不得。 直到現在,我還是稱白先生爲“老師”,可見我們之間並沒有代溝。 我寫第一本武俠小說的時候,他在自立晚報做記者,住在李敬洪先生家裏,時常因爲遲歸而歸不得,那時我住在他後面一棟危樓的一間鬥室裏,我第一本武俠小說剛寫了兩、三萬字時,他忽然深夜來訪,于是就順理成章的做了我第一位讀者。 前兩年他忽然又看起我的書來,前後距離達十八年之久,對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來說,這樣的讀者只要有一個就已經應該覺得很愉快了。 從圖畫到今夜 沒有寫武俠小說之前,我也像倪匡和其它一些武俠作者一樣,也是個武俠小說迷,而且也是從小人書看起的。 “小人書”就是連環圖畫,大小大約和我現在的卡式錄音帶相同,一本大約有百余頁,一套大約有二、三十本,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其中有幾位名家如趙宏本、趙三島、陳光镒、錢笑佛,直到現在我想起來印象還是很鮮明。 陳光镒喜歡畫滑稽故事,從一只飛出籠子的雞開始,畫到雞飛、蛋打、狗叫、人跳、碗破、湯潑,看得我們這些小孩幾乎笑破肚子。 錢笑佛專畫警世說部,說因果報應,勸人向善。趙宏本和趙三島畫的就是正宗武俠了,《七俠五義》中的展昭和歐陽春,鄭證因創作的鷹爪王和飛刀談五,到了他們筆下,好象都變成活生生的人。 那時候的小學生書包裏,如果沒有幾本這樣的小人書,簡直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可是不知不覺小學生都已經長大了,小人書已經不能再滿足我們,我們崇拜的偶像就從趙宏本轉移到鄭證因、朱貞木、白羽、王度廬和還珠樓主,在當時的武俠小說作者中,最受一般人喜愛的大概就是這五位。 然後就是金庸。 金庸小說結構精密,文字簡練,從《紅樓夢》的文字和西洋文學中溶化蛻變成另外一種新的型式,新的風格。如果我手邊有十八本金庸的小說,只看了十七本半我是絕對睡不著覺的。 于是我也開始寫了。 引起我寫武俠小說最原始的動機並沒有甚麽冠冕堂皇的理由,而是爲了賺錢吃飯。 那時我才十八、九歲,寫的第一本小說叫《蒼穹神劍》。 從《蒼穹神劍》到《離別鈎》 那是本破書,內容支離破碎,寫得殘缺不全,因爲那時候我並沒有把這件事當做一件正事。 如果連寫作的人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作品,還有誰會重視它? 寫了十年之後,我才漸漸開始對武俠小說有了一些新的觀念、新的認識,因爲直到那時候,我才能接觸到它內涵的精神。 一種“有所必爲”的男子漢精袖,一種永不屈服的意志和鬥志,一種百折不回的決心,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戰鬥精神。 這些精神只有讓人振作向上,讓人奮發圖強,絕不會讓人頹廢消沈,讓人看了之後想去自殺。 于是我也開始變了,開始正視我寫的這一類小說的型態,也希望別人對它有正確的看法。 武俠小說也是小說的一種,它能夠存在至今,當然有它存在的價值。 最近幾年來,海外的學者已經漸漸開始承認它的存在,漸漸開始對它的文字結構思想和其中那種人性的衝突,有了一種比較公正客觀的批評。 近兩年來,台灣的讀者對它的看法也漸漸改變了,這當然是武俠小說作者們共同努力的結果。 可是武俠小說之遭人非議,也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其中有些太荒謬的情節,太陳舊老套的故事,太神化的人物,太散漫的結構,太輕率的文筆,都是我們應該改進之處。 要讓武俠小說得到它應有的地位,還需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從《蒼穹神劍》到《離別鈎》,已經經過了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一個十八、九歲的少年,已經從多次痛苦的經驗中得到寶貴的教訓。 可是現在想起來這些都是值得的,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因爲我們已經在苦難中成長。 一個人只要能活著,就是件愉快的事,何況還在繼續不斷的成長。 所以我們得到的每一次教訓,都同樣值得我們珍惜。都可以使人奮發振作,自強不息。 一個人如果能時常這樣去想,他的心裏怎麽會有讓他傷心失望、痛苦悔恨的回憶? 六七、六、廿一夜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