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茄葉功效和作用 ---網路文章轉載
2013/09/05 10:10:50瀏覽1703|回應0|推薦0

茄葉功效和作用 ---網路文章轉載

茄葉
(
《開寶本草》)
【來源】為茄科植物茄的葉片,植物形態詳"茄子"條。
【化學成分】葉含龍葵堿0.0020.03%。全植物含胡蘆巴堿、膽堿、腺嘌呤、咪唑乙胺、澳洲茄胺、龍葵堿、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
【藥理作用】參見"茄子"條。
【功用主治】治血淋,血痢,腸風下血,癰腫,凍傷。
《開寶本草》:"柿莖葉主凍腳瘡,煮湯漬之良。"
《綱目》:"散血消腫。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23錢。外用:煎水浸洗、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
治血淋疼痛:茄葉熏幹為末。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隔年者尤佳。(《經驗良方》)
治腸風下血:茄葉熏幹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綱目》)
治鉤蟲初感染:茄莖葉煎濃洗。(《陸川本草》)
治背癰未潰:白茄葉搗爛,和黑醋煮敷。(《嶺南采藥錄》)
治凍傷:茄秧二斤,辣椒秧一斤。上藥放鐵鍋內水熬五小時,取三次濾液合並濃縮成膏,塗患處;或將膏溶於水中熏洗,每日一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用於乳癌潰爛創面
取紫花茄鮮葉曬幹或烘幹,研細末,過篩裝瓶高壓消毒備用。用時將藥粉撒在癌的潰爛面上,覆蓋2層消毒紗布。每天用藥12次。換藥時可用淡茶水或生理鹽水洗去刨面汙物,再行上藥。上藥時須將藥粉撒於腐肉最多的創面,不可撒在新鮮肉芽或正常皮膚粘膜上,以免引起濕疹及皮炎當惡臭已除、滲液停止、創口腐肉脫落或清除幹凈,即停止上藥,否則易使創面擴大,發生疼痛及充血水腫。臨床用於不同類型乳癌潰爛患者50例,病史最長3年,最短1個月;潰爛範圍最大10x15厘米,最小2x2厘米;全部有惡臭流膿血水;半數以上有疼痛、發燒及惡液質。上藥後均見效果,最快15分鐘,最慢1天。一般先惡臭逐慚捎除,膿血性滲出液減少,隨後疼痛減輕,綠色腐肉逐漸清除脫落,創面充血水腫改善,創口相對縮小,病人全身癥狀隨之好轉。但本藥對乳癌潰爛惡臭無根治作用,仍須配合其它治癌方法。
此中藥功效來源于網路,使用前請諮詢專業醫生。

http://www.zjsrzsyw.com/zhongcaoyao/7270.html

【來源】為茄科植物茄的葉片,植物形態詳茄子條。

性味歸經】甘、涼入脾、胃、大腸經

化學成分】葉含龍葵碱0.002~0.03%。

全植物含胡蘆巴碱膽碱腺嘌呤咪唑乙胺、澳洲茄胺、龍葵碱、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

【藥理作用】參見茄子條。

【功用主治-茄葉的功效】治血淋,血痢,腸風下血,癰腫,凍傷

①《開寶本草》:柿莖葉主凍腳瘡,煮湯漬之良。

②《綱目》:散血消腫

治血淋,下血,血痢,陰挺,齒匿,口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2~3錢。

外用:煎水浸洗、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選方】①治血淋疼痛:茄葉熏干為末。

每服二錢,溫酒或鹽湯下。

隔年者尤佳。

(《經驗良方》) ②治腸風下血:茄葉熏干為末。

每服二錢,米飲下。

(《綱目》) ③治鉤蟲感染:茄莖葉煎濃洗。

(《陸川本草》) ④治背癰未潰:白茄葉搗爛,和黑醋煮敷。

(《嶺南採藥錄》) ⑤治凍傷:茄秧二斤,辣椒秧一斤。

上藥放鐵鍋內水熬五小時,取三次濾液合并濃縮成膏,塗患處;或將膏溶於水中熏洗,每日一次。

(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臨床應用】用於乳癌潰爛創面取紫花茄鮮葉晒乾或烘乾,研細末,過篩裝瓶高壓消毒備用。

用時將藥粉撒在癌的潰爛面上,覆蓋2層消毒紗布

每天用藥1~2次。

換藥時可用淡茶水或生理鹽水洗去刨面污物,再行上藥。

上藥時須將藥粉撒於腐肉最多的創面,不可撒在新鮮肉芽或正常皮膚粘膜上,以免引起濕疹皮炎

惡臭已除、滲液停止、創口腐肉脫落或清除乾淨,即停止上藥,否則易使創面擴大,發生疼痛及充血水腫

臨床用於不同類型乳癌潰爛患者50例,病史最長3年,最短1個月;潰爛範圍最大10x15厘米,最小2x2厘米;全部有惡臭流膿血水;半數以上有疼痛、發燒及惡液質。

上藥後均見效果,最快15分鐘,最慢1天。

一般先惡臭逐慚捎除,膿血性滲出液減少,隨後疼痛減輕,綠色腐肉逐漸清除脫落,創面充血水腫改善,創口相對縮小,病人全身症狀隨之好轉。

但本葯對乳癌潰爛惡臭無根治作用,仍須配合其它治方法。

茄花

【茄花的功效介紹】:

茄花 (《綱目》)

【來源】為茄科植物茄的花,植物形態詳茄子條。

【功用主治-茄花的功效】《綱目》:治金瘡,牙痛

【選方】治牙痛:秋茄花干之,旋燒研塗痛處。

(《海上名方》)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hjphj&aid=834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