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將盡 師老無功
陳太離去後,董祇有起用港英舊臣,當時的特區三號人物財政司曾蔭權成為政務司長。此時陳太已成為在野泛民共主,聲勢處於高峰。但中央的十年為期已近,反對派不但沒有衰竭,反而日益壯大。董建華2003年下台,曾蔭權順利接任董建華,曾由於得到中央支持,97年金融風暴擊退金融大亨一役,顯示其能力,而且中央選擇無多,故得到祝福成為特首。但曾卻要面對2007年的政改期限。曾亦於2005年提出第一次政改方案。
孤舟難越 政改路遙
香港基本法訂明港人治港,普選特首。但作為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如何在一國之中達自自治?道理很簡單,將來香港普選出來的特首,必須是支持中國政府的人物。如何避免選出港式陳水扁是中央關注的問題。在這一點上,基本法設有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香港普選出的特首要由香港政府報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確認。由中央政府委任。即中央有權推反普選結果。第二道防線是普選候選人的產生方法。當普選特首時,現時的選委會不在適用,代之而起的是一個有廣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員會提名,然後交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選出。基本法沒有訂明如何產生提名委員會,一般的想法是將現時的選委會修改過渡成為提名委員會。先說第一道防線,反對派一向視為紙老虎。雖然中共中央多次表明在特首選舉中,人大不是橡皮圖章,但試想一個由全民選出的特首由中央推翻,香港即時會出現政制危機,港人治港變成國際大笑話。第一道防線是紙老虎,剩下來的祇有第二道防線。以現時選委會的成份計算,反對派要取得二百個提名票幾無可能,故此反對派要求提名低門欄,否則提名委員會就是一個預選機制,是假普選。事實上,當菫建華下台,曾蔭權出選特首時,民主黨主席李永達亦宣布參選,不過最後連提名的一百票都拿不到,這就是政改方案提出時,反對派的其中一個口號是要真普選!
地區議會 政改戰場
基於以上形勢,曾蔭權的政改空間有限,既要保住現有政治優勢,又要增加民主成份,使市民感覺政府正朝普選方向進發。曾祇有打地區議會的主意。
香港的地區議會是八十年代英治還政於民的產物。港英政府將全港分為十八個行政區,每區成立一個區議會,議員總數約五百人,其中四百人為分區直選,一百人為政府委任的專業人士,另外新界區二十七個鄉事委員會主席為當然議員。區議會是一個咨詢組織,本身並無權力,所處理的是地方行政,例如交通衛生之類的地方事宜,區議會亦屬立法會功能組別其中一個,五百個區議員可透過選舉方式,選出一位立法會議員。香港的政黨一向視區議會為訓練新人的地方及立法會的地方樁腳。由於親政府政黨有較多資源 (得到中方照顧),而傳統鄉事委員會主席都是親政府(不論中英),加上委任議員,港英時代區議會的政治影響力有限。但回歸前最後一屆區議會,彭定康卻全面取消委任議席五百區議員全為民選,祇留下二十七個鄉事委員會主席為當然議員。特區政府上場後,即時立法,回復舊有委任議佔五分一的比例。泛民主派譏為民主大倒退,從此取消區議會委任制成為反對派另一戰場。2005年曾終於推出第一份政改方案,或稱作區議會方案為2007修改基本法作預備。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