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12 18:13:41瀏覽347|回應0|推薦8 | |
李贄 大明時代思想家 又名李卓吾 以說真話出名。 他的作品我看懂的不多, 以下這篇尤其記得, 是為好文章, 特抄下來跟讀者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 林先生亦看過他的文章, 謂他不沒小人之長, 敢議聖人之短。李贄的文句並不像古文, 而像現代文, 這點也令人驚訝。 篇名為<<童心說>>。
龍洞山農敘<<西箱>>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 真心也。 若以童心為不可, 是以真心為不可也。 夫童心者, 絶假純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卻童心, 便失卻真心; 失卻真心, 便失卻真人。 人而非真, 全不復有本初矣。 童子者, 人之初也; 童心者, 心之初也。 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然童心胡然遽失也? 蓋方其始也, 有聞見從耳目而入, 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 其長也, 有道理從聞見而入, 而以為主於其內而童心失。 其久也, 道理聞見日以益多, 則所知所覺日以益廣, 於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 而務欲以揚之而童心失; 知不美之名之可醜也, 而務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夫道理聞見, 皆自多讀書積義理而來也。 古之聖人, 曷嘗不讀書哉! 然從不讀書, 童心固自在也, 緃多讀書, 亦以護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 非若學者反以多讀書識義理而反障也。 夫學人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 聖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 童心既障, 於是發而為言語, 則言語不由衷; 見而為政事, 則政事無根柢; 著而為文辭, 則文辭不能達。 非內含於章美也, 非篤實生輝光也, 欲求一句有德之言, 卒不可得。 所以者何? 以童心既障, 而以外入者聞見道理為之心也。 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 則所見者皆聞見道理之言,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 言雖工, 於我何與, 豈非以假人言假言, 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蓋其人既假, 則無所不假矣。 由是而以假言與假人言, 則假人喜; 以假事與假人道, 則假人喜; 以假文與假人談, 則假人喜。 無所不假, 則無所不喜。 滿場是假, 矮人何辯也? 然則雖有天下之至文, 其湮滅於假人而不盡見於後世者, 又豈少哉? 何也? 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 苟童心常存, 則道理不行, 聞見不立, 無時不文, 無人不文, 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 詩何必古選, 文何必先秦。 降而為六朝, 變而為文體, 又變而為傳奇, 變而為院本, 為雜劇, 為<<西箱曲>>, 為<<水滸傳>>, 為今之舉子業, 皆古今至文, 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 故吾因是而有感於童心者之自文也, 更說什麽<<六經>>, 更說什麽<<語>><<孟>>乎? 夫六經、語、孟, 非其史官過為褒崇之詞, 則其臣子極為贊美之語。 又不然, 則其迂闊門徒, 慒懂弟子, 記憶師說, 有頭無尾, 得後遺前, 隨其所見, 筆之於書。 後學不察, 便謂出自聖人之口也, 決定目之為經矣, 孰知其大半非聖人之言乎? 縱出自聖人, 要亦有為而發, 不過因病發藥, 隨時處方, 以救此一慒懂弟子, 迂闊門徒云耳。 藥醫假病, 方難定執, 是豈可遽以為萬世之至論乎? 然則六經、語孟, 乃道學人之口實, 假人之淵藪也, 斷斷乎其不可以語於童心之言明矣。 鳴呼! 吾又安得真正大聖人童心未曾失者而與之一言文哉! 飛木按: 李老此文重童心, 貶見識為次, 不過他在第二篇文章, 又極言見識之重要, 說見識二十分, 則才力六七分, 亦隨之而急升, 拉為十分。 見識, 李老亦十分重視。 我好想去旅行啊! 飛木打字 20歳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