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牛圖 」 空性禪韻指月吟 五頭水沽牛
寧雲子曰~ 牛圖不明莫說禪。夏陽更比冬雪寒。 禪韻現將行者會。明看昨午月中潭。 十牛圖頌如下 ~ 宋 ‧ 廓庵禪師
1. 尋牛頌: 茫茫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所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寧雲子曰~ 誰騎廓庵踏荒草,卻將五蘊繫丹芍, 為探鄉愁空耗力,山河共聞晚蟬嚎。
2. 見跡頌: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寧雲子曰~ 誰見林邊多足跡,山嵐跛腳過寒溪, 牛在故鄉山頭處,非用鼻息悟禪機。
3. 見牛頌: 黃鸚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迴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寧雲子曰~ 綠樹黃鶯啼無聲,火牛水底浴佛恩。 只此那個在即處。無頭無尾莫當真。
4. 得牛頌: 竭盡精神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寧雲子曰~ 筆沾朱霞畫墨牛。煙雲剪來補冬裘。 花果山猿施神通。李白從來未喝酒。
5. 牧牛頌: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鞭鎖無拘自逐人。
寧雲子曰~ 金索從此鞭不著。埃塵不沾忘波濤。 頓知無牛可羈鎖。萬斤山石如鴻毛。
6. 騎牛歸家頌: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寧雲子曰~ 無我方將老牛騎。驚聞晚霞吹羌笛。 家中自有無限意。唇牙輕哼還鄉曲。 2014/01/07
7. 忘牛存人頌: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寧雲子曰~
有人無牛山家居。無人有牛自相欺
莊周愛說牛夢人。醒時紅日雲山依 2014/01/07
8. 人牛俱忘頌: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燄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寧雲子曰~
十牛圖紙誰劃圓。遼闊碧天同心田
綠茶紅爐煮白雪。茗香水韻寄庭前
2014/01/09 早子 煮茶歌
9. 返本還源頌: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寧雲子曰~
本來即在本源中。降伏殞落不盲聾
庵中庵前無一物。半江清水花染紅
2014/01/09 煮茶
10.入廛垂手頌: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寧雲子曰~
無胸無足無廛間。無哭無笑無神仙
無垢無淨無秘訣。無滅無生無倒顛
2014/01/09 子~~~~~~
詳全文 「 十牛圖 」頌 空性禪韻指月吟 五頭水沽牛- 波羅蜜多心經 見道手札 寧雲子部落-新浪部落 http://blog.sina.com.tw/danamon/article.php?pbgid=156332&entryid=638688
古德云 : 水窮坐看雲起時,繁華落盡見真淳;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
「 十牛圖 」是表達禪宗修行次第的十幅圖畫。各圖都以牛為喻,因此稱為十牛圖或牧牛圖。這十圖的名稱依次為︰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入廛垂手。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詩人善取松柳、竹梅、花鳥、魚雁、牛馬、日月、酒石、山水,乃至黃昏、夢境為意象,將之擬人化、象徵化,對應自己的人格情趣。譬如 李白筆下的月,陸游詩中的梅,彷彿詩人自己的化身;提起菊花,便聯想起陶淵明「繁華落盡見真淳」的身影。
佛教喜以蓮華為象喻,譬如眼睛清淨無染如蓮眼,辯才無礙為舌燦蓮花,涅槃境界無漏無住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甚至取蓮花「因果同時」的妙意為經典名稱---妙法蓮華經。 相對於植物的蓮花,禪宗則假借牛為心性的意象,牧牛如牧心,以找回久已迷失的自我本性。南嶽懷讓曾以磨磚作鏡來點撥他的弟子馬祖道一,成佛不止於形體打坐。譬如牛拖車,車不行,打心之牛,而非身之車。壇經:「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又說:「行住坐臥,常行直心」便是一行三昧(禪 定)。身為車,為客體;心為牛,為主體。禪定要在心地上用功夫,而不僅僅是身體形骸的枯坐,所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
遺教經云:「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心如同尚未馴順的野牛,四處奔竄,踐踏水草良苗。如何調伏這頭水牯牛,宋代廓庵禪師遠以十牛圖頌將心性修成分為十個歷程。
「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十牛圖頌最能顯現這種以禪入詩、以詩寓禪,詩禪雙向參透的理趣。 佛教告訴世人如何由迷起悟,其教義大體針對「迷」與「悟」兩種層次作深入的解析。龐大的佛學系統,即以此為支柱。十牛圖,便是禪宗對這一龐大教義體系的濃縮。其顯然可見的特色,是拋棄印度式的嚴格思辨方法及理論架構,而取用圖畫與詩歌。 十牛圖的思想基礎,源自《六祖壇經》的見性法門。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真常唯心思想的推演。這種思想,強調每一位眾生的本性(或佛性、自性、如來藏心)是真 常清淨,具足無量功德屬性的。由於無始以來,眾生耽於迷執,忘失本性,終致不認得「自己」。因此,修行者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去發現這原本具足的「本性」。 徹底證得自性之本來具足,便是開悟,便是成佛。其所具足的無量功德,也自然會開顯。這也就是禪宗所常標榜的「見性成佛」。 依照這種思想,用圖畫將尋覓本性的過程循序漸進地排列的便是十牛圖。這種圖畫,在宋代以後的中日兩國禪宗領域裏頗為盛行,迄今未衰。此外,西藏佛教文化圈內,也有類似的「十象圖」壁畫。兩種圖的寓意雖然相似,但是十象圖卻只有一張,十牛圖則有十幅。 用牛來比喻眾生的佛性,有其經典上的淵源。《法華經》裏有羊車、鹿車、牛車之喻。我國古代祖師將羊、鹿二車喻為小乘的聲聞、緣覺,而將牛車用來象徵境界較高的菩薩。並且,還以露地大白牛比喻修行上的最高境界。可見十牛圖中的這條牛,是其來有自的。 用這十幅圖畫說明由迷起悟的十段歷程,是後代禪師的綜合整理。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修行者都必須一一地經過。這十段歷程,可用下列四個階段加以說明。 一、起步摸索︰這個階段包含修行者對開悟境界(見性)的嚮往與尋求(尋牛),修行若干時日後所獲得的某些不甚明確的見性體驗(見跡),以及終於有悟境產生(見牛),然而卻仍無法清晰、全面地把握。古今中外的修行人,在這一階段裏停滯不前,終不能「鯉躍龍門」的為數最多。 二、證悟、 見 性︰這一階段包含得牛、牧牛、騎牛歸家三圖。「得牛」是指清晰、全面地見到本性。但是由於長久以來染污習氣的牽引,因此,這一境界還是有退墮的可能(小乘 佛教有一種退法阿羅漢,即略同於此)。於是,在證悟之後努力地維持、調御(牧牛),久而久之,這條心性之牛,自能馴服,而讓你安穩地「騎牛歸家」。禪宗六 祖慧能在證悟、得到衣缽之後,有十餘年時間銷聲匿跡,其行蹤為《壇經》所未載,這當是在某處從事「牧牛」功夫的緣故。 三、功夫純熟︰這是悟境更加穩固,功夫愈趨精淳的階段。本性的證悟境界完全穩定,「人」與「牛」合而為一,心目中不再有牛存在(忘牛存人),進而連覓牛的自我意識也一併不存(人牛俱忘),終於回到法性的本來面目(返本還源)。本地風光,自然朗現,山還是山,水還是水。 四、渡化眾生︰小乘的修行功夫,大抵到返本還源即止,而大乘佛教則必須轉而從事渡化眾生。證悟者不應只在山林中自我滿足,應該到人間垂手渡眾(入廛垂手),大乘之所以為大乘,其故即在於此。 十牛圖的主要寓意,大抵如上所述。將發心修行到證悟解脫的長遠歷程簡化成這十個階段,是禪宗對佛教解脫之道的嶄新解釋。雖然從大乘其他宗派的不同角度看 起來,解脫之道或許並非如此簡單,但是若取與印度佛教相印證,則前九圖實即小乘阿羅漢的成就過程,而第十圖正是迴小(乘)向大(乘)的象徵。
歷代禪師用十牛圖教化禪宗學徒以及為該圖做禪宗式詩頌者,頗有其人。比較著名的有︰(1)宋‧廓庵師遠的〈十牛圖頌〉,(2)明‧胡文煥的〈十牛圖頌〉,(3)清‧夢菴超格的〈牧牛圖頌〉。皆收在《卍續藏》第一一三冊、《禪宗全書》第三十二冊。 此外,四川大足石刻群中,也有與十牛圖類似的牧牛圖。其中,寶頂山(第三十號)的摩崖造像中之牧牛圖,計分十組,分別為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服、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忘。每一組有圖有頌,圖為高浮雕或圓雕,頌為〈楊次公證道牧牛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