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受了國中時期最愛的一部少女卡通「喬琪姑娘」的影響.
印像中澳洲:草原、陽光、袋鼠、無尾熊…
前陣子因為工作心煩,朋友突然msn給我,一句:要不要出國﹖我回:好啊!
朋友再問:去黃金海岸好不好﹖
我回:好啊!
就這樣四句話我們就決定出國了,不過我們最後選擇的是雪梨六日遊。
澳洲位處南半球,人口約兩千一百萬人(跟台灣差不多),土地卻是台灣的214倍。氣侯跟台灣是相反的,十一月的台灣是處秋冬交接季,而澳洲則是春夏交接之時,日夜溫差較大,白天約有三十二度,晚上約在二十度上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雨的天數不會超過兩周,根據當地導遊的說法:澳洲的年雨量不會超過一千兩百釐米,這等同台灣一個強烈颱風所帶來的雨量。所以當地對於水資相當的重視。
東北三寶:人蔘、貂皮、烏拉草。
雪梨的三寶是:雪梨歌劇院、雪梨的港灣大橋以及雪梨塔。
此三大景點就形成雪梨的招牌門面,也連帶影響了雪梨地區的房價。在雪梨凡是看得到此三大景點的不動產,價格絕對是高人一等的貴。
雪梨市區的建築物也相當精采,除了維多利亞百貨公司、雪梨醫院外,幾間銀行的總部也相當的復古及雄偉,其中位於市區附近的聖瑪麗教堂(St. mary church)是全澳第二大教堂,屬於哥德式建築,也是必去的景點之一。
在港灣附近的海洋生物館,是南半球最大的海生館.
雪梨歌劇院
劇院位於澳洲雪梨,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雪梨市的標誌性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雪梨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雪梨歌劇院是從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7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烏森(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雪梨歌劇院彩券。
當1959年開工後,更證實了這個複雜設計的不可行,須重新修改。由於爭議不斷,烏森先生在1966年請辭,而當時的澳洲政府對於烏森先生設計師的硬脾氣也未予以慰留,立即撒換設計師.雪梨歌劇院最後在西元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完工後,澳洲政府曾邀請烏森先生,但他卻怎麼樣都不願意再未踏上澳洲土地,連自己的經典之作都無法親眼目睹。
聽完這一段故事,不免小小的感慨:「難到烏森先生此生不會覺得遺憾嗎﹖」
雪梨歌劇院位於雪梨港凸出的窄小土地上建起高台並豎立起似風帆的十對大殼片,分為三組,最大的一組有四對,三對向前,一對向後,前後長120公尺,底部最寬處為53.6公尺,最高的一對殼片頂點距地平面65公尺(雪梨大橋的高度為一百三十公尺,所以故意將高度設為橋高的一半65公尺),雪梨歌劇院總面積8.8萬平方公尺,可容納7000人同時在其中活動,是一個綜合性大型文化藝術中心。
從外部觀看這個歌劇院,只見高大的屋頂和基台,一般的牆和柱不見了。由於建築施工過程艱難曲折,前後花了17年才告完成,在雪梨港灣的碧海綠樹的襯托下,如同潔白的貝殼,海上的白帆,已成為澳洲雪梨極為醒目的地標,雪梨也因此座建築而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
遠觀白色的歌劇院是雪白的,但近觀雪梨歌劇院其實是米黃色的,這跟澳洲的好天氣是有絕對的關係。因顧及白色建築物反光造成港灣船隻與橋面過往車輛反光,所以它並不是全白,而是米黃色的。
港灣大橋
即位於雪梨歌劇院前方,也是每年跨年時我們從電視觀賞到璀璨炫麗的新年煙火的橋樑,據說當地人又戲稱該橋是「大衣架」。
該橋除了能漫步外,亦能攀爬。漫步約三十分鐘可走完,攀爬則需提出申請,而且衣著必需與橋柱的顏色一樣,這是為了避免往來的車輛看到有人在橋上閃神分心而規定的,全程約三小時,而且能領到一張個人攀爬證書。筆者建議來到雪梨一定要上橋漫步走上一回,橋上也有許多當地人散步與慢跑。
雪梨塔
雪梨塔雪梨塔,於1981年正式啟用,總高度為 305公尺,是澳洲最高的建築,360度的透明觀景台是欣賞雪梨全景的最佳地點。
在塔內並設有旋轉餐廳。位於市中心的雪梨塔,在它四周聚集了許多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是南半球最高的塔,距地面324.8公尺,共花了8年建築完成,塔上的瞭望台有一座旋轉餐廳,可一面品嚐各國名菜,一面欣賞美麗繁華的雪梨夜景。
晚上的夜景不錯就是了!因為雪梨真得是無論白天看晚上看都很漂亮的一個都市!
以上資料來源:網路+當地導遊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