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3/15 21:41:29瀏覽1077|回應0|推薦5 | |
佛性與無明 譬如我們常聽到說:「每個人都可以當美國總統。」這句話是説,任何一位在美國出生的公民都有可能當美國總統,但它並不表示每個人都是美國總統。 同樣地,當我們說「眾生本來就是佛」,它只是在陳述一個普遍性的法則,也就是說,人人都有可以體證自己本有佛性的潛能;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但不是每個眾生都已經實證佛果了。 佛性是清淨的、恆常的。但我們又會對這樣的命題感到困惑,如果眾生本來就是佛,為什麼無法顯現出來,反倒是經常被遮蓋而變成染污的呢? 佛教找尋離苦的方法 為什麼會有眾生?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宗教或哲學能提出一個讓人人都滿意的答案。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佛,沒有痛苦和煩惱,那當然很好,但佛教並不討論生命起源的問題,而認為眾生的出現並沒有一個確定的時間點。如果說上帝創造了眾生,那會接連引發許多疑問,譬如:為什麼上帝要創造天堂與地獄?為什麼上帝要製造苦難?為什麼眾生會造惡?佛教不去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試著去回答眾生為什麼會受苦,以及找尋離苦的方法。 佛陀在某部經典中說了一個故事,大意是說有—個人被毒箭射中後,一直追問自己被毒箭射中的種種細節和原因。佛陀說,如果這個人有智慧的話,就會趕緊拔除毒箭並開始療傷,而不是去追問「這是什麼毒、射他的人是哪派來的……」這類的問題。相同地,佛教是為了療病止苦,因此不回答哲學性的問題。 至於現在我們為什麼無法像佛一般清淨,那是由於我們歷經了無數次的生死輪迴,累積的惑、業和煩惱,使得心被無明(梵文Avidyā,巴利文avijjā)所覆蓋。因為無明,我們無法了知本有的佛性。 無明是什麼呢?佛教認為所有現象存在於時空中,所以是無常的、變異的,而這些特性是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的。例如,空間的移動存在於時間中,而時空的變化導致了我們身心、環境的改變。如果有什麼東西是普遍而恆常的,那它是不會改變的;普遍就不會只存在於「這裡」,而不存在於「那裡」。因此,當我們說眾生本來就是佛,說的是不變的佛性,而不是隨著我們的身語意展現出來的煩惱;那些煩惱是有限的、暫時的、以及不斷變化的。 以空間為例,空間原本是不變的,但當它被一個容器框住時,似乎也因此有了形狀,也會隨著容器的形狀而變化。事實上,空間本身是不變的,只是暫時以容器的形狀顯現。同樣地,當凡夫的心受到環境刺激時,也會產生變化,煩惱可能因此而生起。這就是佛法所謂的無明,是剎那、刹那變化的心念,無法明瞭現象中眞正的本質。 祛除無明,如來藏自現 從無始以來,無明就存在了,讓眾生不斷地在生死中流轉。但無明本身並非永恆、普遍或不變的,而是交錯在時空中,不斷地流動、變遷。當我們修行達到了不動心的境界,以貪、瞋、癡所表現出的無明,就沒有機會生起。在這種境界中,我們不變的佛性就有可能顯現。當我們的心不受刺激、不被誘惑、不為環境所動,無明就不存在,此時就只有佛性。 在沒有完全祛除無明之前,我們總是不斷地在分別,老是用這顆受限於無明的心去納受無限的一切。一旦祛除了無明及其有限的容器,所留下來的就是普遍而不變的佛性,我們又稱之為如來藏。相對地,無明並非本來就有的,而是由因緣而生;如果它眞的存在,就不會一直不斷地變化。 關於這一點,佛經曾用水和波浪的例子來說明。當無風時,水面是平靜無痕的,可是起風的時候,波浪就產生了。波浪的本質和水一樣,但波浪原本並不存在;同樣地,無明本來並不存在,直到被個人的業風所吹動。在這個譬喻中,水是恆常的如來藏,而波浪是無明。水沒有波浪依然可以存在,但波浪一定要有水才能存在。 如我先前所說的,當我們說「眾生本來就是佛」,是就原則性及可能性而言。如果我們說釋迦牟尼佛是佛,而他在二千六百年前就去世了,那我們說的是一位世間眞實存在的佛,是為了幫助眾生而示現無明的化身佛。眞正的佛是如來藏,是永恆的;未曾來過,也未曾離去(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佛是以人的形貌示現,以便對眾生說法;但他不會受到無明的沾染,僅僅是反映了眾生的無明。 想要見到普遍、恆常和不變的佛,需要堅強的信念及厚實的修行。在信念的基礎下,人們可以說自己見到了佛;當我們從修行中得到一些利益時,也是如此。不過,大多數的人說自己見佛的時候,純粹是就知性上的領會;除非你的宗教信念很強大,否則無法直接體驗到佛性。大部分的佛教徒尋求精神性的心靈生活,未必想要見佛,所以尋求佛法知見的人,只能領會到佛的光或音聲。唯有那些宗教信念堅強的人,必定會見到眞正的佛。
資料來源:法鼓山國際編譯組(2011)。心在哪裡(原作者:聖嚴法師)。台北市:法鼓文化。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