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為「台灣國民黨」,問題不在名字改不改得,而是為什麼要改?亦即,去「中國」就「台灣」意義何在?
被國民黨尊稱為「總理」的孫中山,曾經多次改黨名,1894年在美國檀香山成立「興中會」,而後改組為「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9年10月10日定名為「中國國民黨」,沿用迄今。孫中山改黨名是因應革命形勢需要,但宗旨不變,便是為使中國由積弱而強盛。後人所稱「黨魂」,就是「國魂」。
今日國民黨人說,倘若不改名為「台灣國民黨」,不利選舉、不受台灣人歡迎。從現狀看,確有此表象,但此表象之形成,是自李登輝掌權後20餘年來厲行「去中國化」的惡果,更令人浩嘆的是,這條戰線,不論國民黨是否執政,一直存在;李登輝擴大引進與其想法相同的人士進入國民黨,並與民進黨合作,內外呼應。他自己在接受日本記者司馬遼太郎訪問時,公開表示「身為台灣人的悲哀」,說「國民黨是外來政權」。
1996年,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許信良「夜奔敵營」,到總統官邸會見李登輝,雙方密商修憲,許信良提出主張,將國民黨和民進黨本土派合而為一,成立「台灣黨」,掌握絕大多數的本土勢力,使「台灣黨」可穩固地永遠執政。外省人本為少數,可仿傚美國對待紅人的方式,給予一定程度的保護,但因人少,即使結成政治團體,也只是小黨,撼動不了「台灣黨」。
李登輝沒有具體回應許信良的主張,唯他在卸任後立即成立「台聯黨」,由黃主文任主席,現在的主席則是黃昆輝,這兩人都是李登輝掌權國民黨時的要角。台聯的政治作為,大致與許信良的期待相吻合。
因洪秀柱選情低迷,「換柱」聲在國民黨中四起,「換名派」是操作主力,觀察其用心,乃是要趁著國民黨虛弱之際,要將「中國」從國民黨身上去除,徹底「台灣化」。因此,「卡柱」、「換柱」、改黨名,只是同一個目標的不同手段罷了。
李登輝日前毫不諱言贊成將「中國國民黨」改名為「台灣國民黨」,並說:「王金平應接任台灣國民黨主席。」這個說法,一方面暴露了李登輝不變的「反中」意志,另方面也引人疑慮王金平長期留在國民黨是什麼角色。
中國國民黨應深耕台灣,與本土結合,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其間有分寸,就是不能以拋棄黨魂作代價。當國民黨不再「中國」,就與「台獨」很近了,與大陸是「一邊一國」,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等口條,也會越說越順溜。
王金平有可能會在明年國民黨總統和立委選舉雙敗後,平地一聲雷,競選黨主席,其時也,如果「中國」已在國民黨中枯萎,誰來和打著「台灣國民黨」旗幟的王金平競爭?我希望洪秀柱藉著選總統的高度,累積資源,未來競選黨主席,俾保住「中國」在國民黨中的命脈,即此著眼也。(作者為自由作家)(中國時報)
蔡英文背後的影武者是李登輝王金又何嘗不是?
http://classic-blog.udn.com/paulhsu333/32283292